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 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2020-02-21任沁展
任沁展 李 越 樊 洁 张 维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5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育处,北京 100053)
当今社会综合医院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拼硬实力,也拼软实力,而志愿服务作为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逐渐被大家重视。参与医院志愿服务的主要包括本院职工、在读医学生和来自不同领域的热心社会工作者等,而大部分参与者主要是医学生。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医院应该认识到主动发挥志愿服务在医学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这一形式完善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过程,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最终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1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1.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助力[1],志愿服务活动也是这社会变迁中的一大进展和亮点。吴韬等人发现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规范、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当地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持续的动力[2]。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医学生时代精神的自然体现,是一个医学生道德成熟的必然选择。重视医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就是在推动国家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
1.2 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从1999年开始,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探索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里程碑式的评价模式并逐渐进行完善,到现在已经建立了各规培专业详细的里程碑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虽然根据专业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均包含了住院医师必备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MK)、病人护理(patient care,PC)、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ICS)、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PBLI)、职 业 化(professionalism,PROF)和基于系统的实践(systems-based practice,SBP)[3]。
医学生职业素养为住院医师六大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来说是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环,职业素养包括态度和行为、责任、反馈、伦理、保密、理解医疗知识的局限性、管理病人、团队合作等。这种职业素养的形成作为一种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可以采用结构化的问卷进行考核[4]。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积累服务经验和实践技巧,也能更多地了解关于医院的布局、政策,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精神文明体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医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了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正向促进作用。吴敏等人[5]曾深入探讨过志愿服务与自我实现的关系,发现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发现自我的存在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1.3 促进就医环境的井然有序,分担医生的工作压力
医院志愿者们会为前来就医的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引导、分诊、安抚情绪、解释流程、健康宣教等服务[6]。当今,各大三甲医院患者数量众多,每一个患者都希望尽快得到医治,情绪容易激动。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志愿者出现在患者身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安抚患者焦急的情绪,有助于就医环境的井然有序。在北京的很多三甲医院,有很多来自外地的患者慕名而来看病,但发现经常会在医院里迷路,有了志愿者,极大地方便他们的就医效率。医学生志愿者就像润滑剂,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了人与之间的隔阂,缓和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一种推动机制,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成为医学生群体中一种普遍的行为,同时也分担了小部分医生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医生们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的频率,节约了医生们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医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目前,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广泛推广,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我院为例,每年党委都会对本年度在志愿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但到场人员仅限于党委、团委领导及获奖代表,大部分的医学生并没有出席,志愿活动的影响力仍然没有扩大到全院,很多同学甚至还并不知道这类的表彰会,影响了很多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大部分医院缺少志愿服务的的制度保障,相关政策规范不健全,导致部分医学生担心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遭遇突发情况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无法承担一些无法预期的后果及责任。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医院志愿服务的开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2.2 医院的志愿服务活动与教学工作未较好结合
医学生志愿服务核心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相符,可以让医学生在志愿活动中逐步体会思政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依据。但是,医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教学课堂没有很好的融合,中间的衔接不是特别成熟。在大多数医院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看到志愿服务被列入其中,更别提关于志愿服务的评价标准。对于大多数的医学生,教学计划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若缺少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没有对每一个医学生有具体的志愿服务要求,将会制约医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3 志愿者专业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
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志愿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医院志愿服务较一般志愿服务的额外要求。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志愿者在一开始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只是为了接触新鲜事物,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现有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当前,医院对于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和培训投入力度不够,缺少系统化选拔和培育。这也使得部分医学生志愿者能力未达到服务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 实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3.1 完善管理机制,提供良好环境
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为医学生的志愿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加速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进程。首先,制定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规范,使志愿服务活动有制度保障,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有规可依。其次,组织成立工作小组,为志愿活动进行细致详尽规划,并对参与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管。比如建立“志愿服务周”,定期组织义诊活动等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由此带动普通群众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在党员评优表彰管理中,将参加志愿服务列为加分项目。最后,一定要有完善的反馈机制。可以定期发放问卷,了解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方面的改进意见和想法,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何小璐等人[7]通过问卷发现医学生并不排斥参与志愿服务,大多数医学生会因为课业繁忙、导师任务重等导致时间紧张无法抽空参加医院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融入教学工作,正确全面引导
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融入教学工作,会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正确全面的引导作用。在这方面韩国和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将志愿服务纳入教育科目或是成为毕业的必须要求[8]。我国虽然还未能形成行政性规定,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将志愿服务融入教学工作。首先,志愿服务可以以课程为形式、以学分为奖励的方式引导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根据服务时长发放星级志愿者证书。其次,将志愿服务以合理的权重纳入医学生的综合评定之中,对于没有完成志愿服务要求的医学生不予评优评先。第三,将志愿服务个体化,建立个人志愿档案,真实记载志愿服务活动情况,附加科学合理的评价。
3.3 强化专业培训,提升综合能力
强化志愿服务培训,不仅能够使医学生达到志愿服务要求,还能提升每一个参与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既应该包含志愿服务岗位概况、沟通技巧,也应该包括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让医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设立志愿者的选拔机制,提高志愿者在医学生心中的地位。最关键的是将志愿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自觉意识。自觉志愿应该被极力倡导,只有当这种自觉意识萌芽时,精神层次才会来到一个新的层面。
3.4 扩充服务范围,积极服务社会
目前本院志愿服务仍以门诊导医为主,然而在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实际上是有多种形式的,如关婷等在我国三甲医院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中,调查中提到的志愿服务包括指引疏导、接受患者咨询、患者护送、陪同检查、与病人交流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图书馆借阅服务、为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社会救助支持、临终关怀、节日慰问、办公室文书工作、出院后随访、突发事件应对及其他[9]。扩充志愿服务范围能够使得医学生去了解病人需求的更多层面,从而丰富实践,培养职业素养精神,让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
4 讨论与思考
本院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极大得促进了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虽然已经制定了有关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但大多数医学生并不是出于自愿参加志愿活动,而是因为有行政干预或是学业要求被动参与活动,相比于医院短期组织的“志愿服务周”的热闹,平日里长期规律的志愿服务是非常冷清的,出现了大家的“志愿绩效”都合格,但实际上产生的服务作用和培养意义却不合格。在专业化培训之后,仍然有部分医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表现出不专业的素质,提供错误信息,反倒增加了医院诊疗的负担。还有对于志愿服务岗位的挑选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在比较繁忙和紧张的岗位鲜有人在,反倒是较为空闲的岗位聚集了大量的志愿者。以上的种种问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可以是评价体系的重构和进一步细化,不强制要求,但对于真实的自愿参加的医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也可以是增设监管机制,监管平日里常规的志愿服务,出现岗位人数不合理,不专业的志愿服务,及时指出。增设志愿服务预约模式,专人管理,有计划合理分配志愿岗位。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但也会产生新的解决方案,也正是这解决方案,让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也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身份形成教育中体现更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