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0-02-21彭莘媚李云萍贺银菊王江河邹洪涛

云南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思政

彭莘媚*,李云萍,贺银菊,王江河,邹洪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高校建设中“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拉开了新时代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序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即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大思政”的理念核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各阶段、各部分、各环节”[2],其“十大”育人体系范畴中,“课程育人”为首要内容,“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高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3]。

“课程思政”要求每一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本质以呈现自然科学知识和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表观上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不大,因此,“大思政”格局下理工科专业各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较大挑战。本文以有机化学课程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为引,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 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1.1 有机化学的特点和地位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也是农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特点是有机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性质各异、概念深奥难懂、立体构型抽象多变、反应机理复杂零乱[4],归纳起来就是“听懂易,记住难,用更难”。然而,只要学生掌握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及其关系,即常说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规律,就能使学生学而有效,学有可用。

1.2 有机化学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1.2.1 学生方面

学情分析是每位授课教师必做的课前调查,对于上好一门课极其重要。不同的高校,其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作为一所普通的地区民族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多数学生存在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主动性不够等现象;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手机、游戏、小说等;更有学生一味地追求实用主义,只对技能知识的学习或是觉得毕业后有用的学习感兴趣,甚至一门心思想赚钱。加之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做到平衡教学,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个大难题。在“大思政”格局下,有机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的塑造及思想政治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1.2.2 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在知识殿堂遨游的引领者,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有机化学教师肩负着学生科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重重任。然而,在“大思政”格局下,部分教师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仍然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研究,仍然没有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更别说考虑通过有机化学专业知识本身能达到怎样的思政培养目标了。有的教师没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懂得将“课程思政”的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5],认为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思政的融入会影响原本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因此对有机化学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挖掘,仅有的思政教育也是蜻蜓点水,只为完成任务,教学改革效果并不好。

2 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1 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课程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所授课程的育人功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作为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因此,在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的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的需要,也是“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

2.2 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地方民族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主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服务,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有机化学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门学科,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领域,它与许多学科相互衬托、相互影响,尤其是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甚至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离不开有机化学的发展[6]。那么,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必须既具备夯实的有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地方服务。学生优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既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任课教师的职责。若有机专业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适时地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渗透到行业或职业层面,则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及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核心要义是把高等教育从原来的“数量扩张”引导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把人才培养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是否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考量的重要指标[7]。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使其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可作为思政教育的价值依托,提升思政教育的说服力,而思政教育的渗透又可反过来提高有机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 有机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

3.1 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有机化学授课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有机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8]。这就要求有机化学专业授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提升思政渗透意识和渗透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潜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

3.2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扮演着唤醒学生灵魂的角色,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质量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保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有机化学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学识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才能始终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9]。同时,教师应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勇于奉献、勇于创新,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是言语习惯,还是举止风度,亦或是生活方式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保障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至于学校方面,可提供统一的培训,使教师们能更加明确自身的职业使命和教育责任,进一步增强其思政工作能力[10]。并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思政教学研讨,共同分享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值得提出的是,学校应注重青年教师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的独特作用,他们是实现“大思政”教育目标的新生力量。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可与学生建立无障碍交流,因此,将青年教师作为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可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增强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使学生在有机化学专业课教学中能深刻体会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1]。同时,正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无障碍交流能使青年教师在课下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具有更强的进取心,更充沛的精力,更旺的工作热情,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发挥才干。因此,学校应为青年有机化学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进修机会,全力提高他们的校际沟通能力、课程思政水平及综合教学素养。

3.3 注重学情的收集与分析

学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教学进程的改变,学情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有机化学授课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各种情况,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德育、思想政治与情感态度的变化情况,并加以深刻分析,以便适时地跟进专业知识的教授程度及思政教育的浸润进程。及时地收集与分析学生的多样化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问与真实需求,方便有机授课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随着思政教育在有机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任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指向、思想实际及兴趣点,能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注重学情的收集与分析可提升教学理念,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前提。

3.4 优化课堂教学

在“大思政”格局下,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有机化学专业授课教师要时刻警醒与以往课堂教学的区别,那就是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思政教育高效融入有机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包含着多种思政元素,只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深入挖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那么在课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引入思政教育资源并不是不可行的[12]。

充分利用教材就是一条途径,如当讲解到对映异构章节时,可带领学生了解手性药物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理解有机药物中,仅仅是药物分子立体构型的不同也可导致巨大的人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的丢失,从而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当讲授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章节时,可让学生对我国相关分析仪器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我国的仪器科技和仪器工业现状,相比国际水平还相差甚远,从而建立国家使命感和紧迫感。当讲述到糖类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章节时,可引导学生概括地认识生命本质、起源及演变过程,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正确唯物主义世界观。

当然,授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既可将思政资源正面的传授给学生,也可通过一些反面的案例达到思政教育效果。如教学过程中引入“双汇瘦肉精”案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反面教材,可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责任感[13]。同时可借这些反面案例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切不可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为学生今后走上正确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另外,可倡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切实维护国家、人民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发现国家、人民或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敢于揭露和曝光违法犯罪行为。

有机化学是一门强调实用性的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科学思想和创新意识的源泉,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中都可起到激励学生创新理念,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只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就可让学生明白很多创新其实就是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稍加改进而诞生的。

有机化学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素养的指导。有机化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今后的工作性质等特点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因此,有机专业授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14]。比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列举某些对映异构体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微小的结构差异带来的巨大性质差异和用途区别,明白手性拆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其次,许多重要理论的提出和重要发明的诞生背后都隐藏着发人深省、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有机授课教师在讲授到相关教学内容时可适当地插入一些具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小故事,如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个荣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故事,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启迪作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敢于挑战、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团结合作。

最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指明了高校教育必须包含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7]。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有机专业课程也应当融入职业素养这一要点,包括有机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知识技能、职业信仰和基本行为习惯,关乎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生涯成败。有机化学课程可依托理论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积极职业心态和正确职业价值观。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将来就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

3.5 建设第二课堂

“大思政”格局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组织形式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还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15]。如通过组织、指导、点评学生各级各类有机化学知识竞赛、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比拼或引导学生创办趣味化学社,通过趣味化学社制作某些小工艺品如雪花膏、手工肥皂等,并组织宣传销售创造利润或带领学生创作神奇有机化学小品,向其他学生展示有机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奥妙或选派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认知和操作能力等。这些措施犹如流动的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投入到真正的社会生活中,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实现自我教育。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加快推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进程,使有机化学课程真正实现“大思政”教育。

3.6 健全考核机制

有机化学课程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教学改革始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两项任务而展开,因此,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必不可少[16]。为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注重过程考核,将考勤、课程表现、平时作业、读书笔记、课程小论文组成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闭卷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同时,有机化学课程组通过分析学生的教学评价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及所授课程的动态评价,以便针对性地整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基础,创造性地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

4 结语

“大思政”格局下实施“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有机化学专业授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改变原有的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政治素质培养的思维方式,深入挖掘提炼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和思政元素。通过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常沟通的方式,将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教科研全过程,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