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课程教改与实践
2020-02-21李新喜黄启秋徐琰柔
李新喜,黄启秋,徐琰柔
(1.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能够探索的领域边界也断扩大。从传统建筑到如今人工智能AI,从传统农畜到如今基因工程,从传统的薪火到如今的核电等等科学工程的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工程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科学进步都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程,但是,如果这些工程的开发与实践利用突破了人类社会正确的价值尺度,都会造成一个个错误导向,甚至时刻触动人类社会的伦理边界。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变成军用杀戮武器,基因工程是否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核能的开发、泄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人才,培养如何的人才,如何为国家培养人才成为了教学中一个值得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道路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源泉,也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懂得人与事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工程伦理作为一门以人类正确价值作为导向的学科,在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必须教授学生以正确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伦理为教育核心。但是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学生可接触的事物烦复,在学生还没在思想上建立完备的价值判断标尺前,对学生的判断带了更多的影响,也使得高校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愈发严峻。
因此,通过以教育增强学生学术水水平,以案例提高学生职业伦理意识,以实践锻炼学生的伦理价值思辨能力的递进式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综合思辨能力,以适应科学社会的多边发展。本文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工程伦理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潜在问题与不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变得多变且日益严峻。同时,长期以来,为了以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我国针对工程的教育模式目光基本都注重在专业知识的教导与技术的锻炼,而对工程伦理的教育以及普及程度尚且不足。工程伦理教育课程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再加上被授课学生专业方向的多元化,而老师单一的专业背景造成工程伦理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说来,教学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完备与授课模式单一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起步较晚,早期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以工程的价值观和实践进行理论性的教育,并没有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兴趣与共鸣。许多使用的教材都是以国外引入,或许能够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搭建框架,但是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工程伦理教材资料缺乏。社会专业的在多元发展,但是对专业课程的伦理问题却缺少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更加无法形成系统的专业性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此外,常见的授课模式以老师单方面讲授而已,学生缺乏相关社会经历以及工程伦理抉择的情况。单一的授课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判断以及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反馈的情况达不到预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内容讲授为主,缺乏互感互动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把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容易造成学生只是对知识蜻蜓点水,被动接收,并没有切实让学生学习吸收课程内容,缺乏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和手段,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降低。
1.2 学生兴趣缺乏与伦理判断能力不足
工程伦理课程主要围绕着影响社会实际工程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这些伦理性和道德规则性的教学内容让许多学生觉得繁琐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能够阅览来自各方的信息。西方社会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愈发严重,同时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更显得张扬个性,彰显自己,思想观念也变得多元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工程伦理兴趣和接受程度。工程伦理涉及的许多伦理道德判断的困境同时往往与个人利益冲突,如何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高伦理判断能力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学生不仅仅要从教材上学习工程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案例的引导,还需要对自己现实的伦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换言之,客观上要求我们高校工程伦理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够在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世界走势的多文化融汇交流的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文化差异,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描绘心中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尺。因此,单纯抽象的说教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如何激励学生的兴趣和使学生形成对工程伦理的认同感和代入感,并且有效提高工程伦理课程的实务性确实是一个难题。
1.3 师资专业背景与社会多元发展不匹配
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衍生出更多新兴的行业,高校也设立更多的专业。工程伦理所涉及的学科多,与社会关联性大。从而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任课的教师一般更专注所属的领域以及社会发展,而针对新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并不能对学生做出更好的引导和伦理教育。同时,工程伦理的教育除了需要专业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外,还要正确的伦理辨抉择能力,能够在现实的伦理选择中,以正确的伦理原则作为判断的标尺。而许多教师自身经历往往以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居多,对工程伦理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认识还存在不足。总的来说,各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并不是整齐划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授课只能浅尝辄止,教学能力受限,课程内容深度不足。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身的课程教育教学现状,还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高校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问题上需要能够清晰辨别社会上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非主流的;哪些是正确风尚,哪些是错误的风气等等。
2 工程伦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与教改策略
针对工程专业的教育,必须实现“意识-规范-能力”综合性培养目的,同时把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伦理教育齐抓严,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高伦理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工程专业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必须多角度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多种新模式有机融合,制定符合伦理课程的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切实做好课程内容调研以及更新,以提供适合我国本土发展要求与道德伦理价值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主要以以下几个措施。
2.1 案例分析模式实现课程本土化
工程伦理课程不仅仅要教授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还需要让学生懂得在现实情况中,以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作为自己判断的标尺。工程伦理教改的关键问题是工程伦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改革工程伦理教学内容不是背弃现有的教学内容,而是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因为我国大多数工程伦理教学内容都源自于国外。改革工程伦理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我国当今社会工程伦理的定位,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趋势,及时、充分地社会的正确伦理价值与工程伦理案例,及时修改、完善教材内容。针对大学生实际工程经历比较少的情况,应当在课程中集合大量与其专业相关或符合的本土案例和时事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学生的伦理判断分析能力。而且,教师能够归纳学生们的分析情况,筛查出学生判断出存在的误区与不解,能够为后续的课程提供有效的导向,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课程务实性。此外,以本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弥补教材本土化不匹配的不足。
2.2 专题讨论模式展开务实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并对课堂上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汲取,消化,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小组专题讨论的形式展开业务工作。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寻找自己身边的或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工程伦理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对自行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反馈。具体包括:典型工程伦理案例小组探讨、工程伦理问题小组辩论、影视影像资料展示、学生个人或小组自讲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一些伦理问题的兴趣和认识。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论分析,教师提出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们能够对案例有更加深入到了解以及更加正确的伦理判断。每堂课由学生先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又增强了吸引力。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的知识,是最有效的知识巩固方法,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伦理价值判断和对工程伦理重要的认识。学生的案例分析也能够增加教师的案例分析的资源,此外,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伦理价值判断薄弱的地方和感兴趣的案例,有效提高了教师课程的多元性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多元性。
2.3 提供工程伦理课程教师专业性培训
针对社会发展和专业的多元性和教师的专业局限性的矛盾,以及课程教材尚不完善的问题。对工程伦理课程老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很有必要。通过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使老师掌握工程伦理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工程伦理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制约工程伦理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时代信息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变化越来越容易让大学生所涉猎,也因此使得学生对国际国内的热点更加关注,对此,作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既要敏感地抓住这些问题,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及时地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适当地穿插在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同时,教师要善于释疑解惑,要对影响和制约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通过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短期工程伦理专业课程学习,教师间教学讨论或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对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的知识背景进行拓展,让教师熟悉当今社会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难点。不同专业背景老师之间的讨论,能够激发教学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教师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此外,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讨论,能够凝练出对社会普适性的工程伦理价值判断规范和标准,有利于本土化工程伦理教材的撰写和完备。
3 结论
工程伦理课程模式以及教材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课程的教学氛围亦有待提高。本文提出工程伦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不断深入与优化,同时亦注重学生工程伦理的教育和伦理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工程伦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对工程伦理课程完善与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高校工程伦理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正确的导向,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者内部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业务能力并能够切实担当作为,同时需要工程伦理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的相互配合和开拓创新。高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作用,才能实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才能为工程伦理课程开拓创新。
参考论文:
[1]尹芳,杨智明,毛雨,等.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伦理课程实践[J].云南化工,2019,46(8):195-196.
[2]陈雯.工程伦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与改革研究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16(2):183-187.
[3]于靖,徐心茹,周玲.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增强绿色化工理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1-6.
[4]宋晓琳,高强,刘浩,等.工程伦理与工程训练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213-217.
[5]何菁,丛杭青.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创新探析[J].江苏高教,2017,0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