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政治学的缘起及研究方案设计

2020-02-21李柯柯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者变量

李柯柯,马 华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实验政治学的缘起

自1980年恢复学科建制以来,我国政治学直面重大现实问题,对现实性主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1]在政治学科的研究实践中,政治行为及现象的因果机制分析尤为重要,为满足其实证需求,研究者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逐渐引入实验方法。在传统的学术观念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时常被称作“软科学”,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科学解释不清晰、无法预测现象发生及其变化。实验研究用于自然科学的比重偏高,并且数据的精确性与准确度也高于社会科学,因此人文科学中的各种实证研究,特别是采用量化方法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学界采用创新型方法获得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实验研究方法不断被接受并且运用于人文学术研究中。政治实验方法就是采用“随机性实验”的方法,将实验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创造实验环境以观察和分析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动向以获得实验数据。[3]相比以往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干预项,能够较明显地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尽管国内政治学界也对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吊诡的是:一方面是对这类研究方法给予了较高关注以及运用的高频率;另一方面则是对此类研究方法甚少的总结和归纳。[4]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在一场政治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问题意识与研究假设、样本选择与研究范围的确定、需求评估调查与研究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步骤、实验数据分析以及结果呈现等。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理论准备

政治实验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树立问题意识、做好理论准备、理清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以及实验过后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对比分析。方案设计前提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研究内容所树立的问题意识。

(一)对问题的准确把握

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多建立在良好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现象的反复比对和剖析,寻找有价值的“真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真问题?我们透过对现象的甄别和筛除,将“真问题”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与常理相悖的现象和行为;2.大家都没有注意或者习以为常的现象;3.在某一现象范围内尚未得到适当解释的现象和疑惑;4.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在开始一场政治实验之前,对问题的把握可以说决定了实验的成败。理论界将问题划分为三种:1.呈现型问题。这一类问题一般在教材中出现,答案和求解都是即成的,只要根据即有思路就能解决。2.发现型问题。与呈现型问题不同的是,其问题是由研究者自己提出和发现的,此类问题也是有答案的,但其提出、发现以及求解,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激发我们的探索性和创造性。3.创造型问题。创造型问题的特征是学者们从未提出过的、新颖独特的问题。因此做研究开始前要解决的理论困惑、学术难题、历史疑问等就是研究者应该具有的挖掘和确定问题的能力。

(二)对问题所做的理论准备

前期准备是指研读现有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目的在于构建背景知识体系、明确所要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存在价值,同时注意以往调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吸取其经验教训,从而使研究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为接下来的实践调研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查阅理解该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解释现有政治现象。一个好的理论往往具有以下特质:1.解释力强:具有广大的影响力,范围广且适用性广;2.简洁:具有十分简洁的变量说明;3.令人满意:该理论可以说明一个现象-中介-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4.界定清晰:对所解释的现象有明确的条件边界;5.原则上可证伪:有解释力的理论往往不仅可证明,还可证伪,反推其逻辑关系依然成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一般包括定义、假设和预测。定义是用来描述一个概念,用以区别其他概念的含义,即是对所要研究的各种变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变量通常是可变的,是指那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变量可以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中间变量、条件变量和研究变量等。内生变量是指模型所要解释和决定的变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以说明,外生变量取决于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是建立模型的外部条件,是除模型以内的因素而决定的已知变量;中间变量是指因果理论解释中作为中间现象的变量[5];条件变量是指构成前提条件的变量,它制约着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研究变量:在研究中作为原因或结果而被探究的变量就是研究变量[6](上述提到的四种变量都可以当作研究变量)。一个完整的理论包含以上所提到的各个因素,而在实际实验中,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预设变量的走向和轨迹,预测结果并以完整理论去解释和剖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假设和结果的预测

实验政治学是通过人为设计实验过程来检验相关研究假设,通过参照组和实验组的变量选择来观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式通常通过理论演绎、事实描述或归纳分析来解释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实验政治学试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尝试建立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但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链条并不是在任意条件下都成立的,研究者需在实验进行前预先进行理论假设。任何理论预设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在科学展开实验过程中前提假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马华教授在其主持的“南农实验”即南方新农村建设改革实验过程中就提出“中国农民是可以通过主体性能力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价值”这一研究假设,究竟中国农民是否有能力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马华教授选取了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监督能力、组织能力等关键变量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实验,以期通过对这些关键变量的因果分析,来对照实验前后实验村庄和农民主体的各项变化,进而总结出具有解释能力的理论体系。尽管研究假设不能免于主观成分,因为它的心理背景是主观的,但是它并不停止在主观上,并不以主观而建立。我们知道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移除不确定性,那么假设是否能够完全移除不确定性呢?以经验为基础,以严密逻辑推断为主线,以文献知识为指导,尽量做到有根据的、合理的推论。

在研究假设科学理性提出后,实验方案还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例如:可以预测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不是能否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和必要条件,农民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提升自己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力进而实现基层民主的价值,之所以做此预测,原因在于过去的事实经验证明即使农民是文盲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掷豆子技术来实现选举偏好的表达。因此,科学理性的研究假设有利于实验过程的准确性、有利于研究方向的科学性、有利于准确的预测研究结果,降低实验结论的误差。

三、实验样本选择与范围界定

实验研究特别是“田野实验”的开展,研究样本的选择是一项重要的关键技术,实验对象的确立、实验范围的界定、样本差异性和代表性的筛选,特别是实验环境的前期深入调查和评估都是极为重要的条件。例如在南方地区已经持续开展12年的“南农实验”项目,该项目就是通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整合,来实现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发展、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在“南农实验”开展之前,课题组对南方地区的不同村落进行了前期需求评估调查,选择了广东惠州、梅州、湛江、河源四个区域进行相关实验,选择了四个地市的四个村,其遵循了以下原则: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村落文化基础不同、地理空间不同,经济发展呈现出高中低的特点,文化基础分别代表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因此,进行科学的社会实验,必须首先对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差异性、契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

在范围确定时,应考虑四种定位。物理性定位:地理区域、乡镇、建筑、房间、家具、装饰;历史性定位:发展与变迁;社会性定位:管辖地区、种族、社会阶层、年龄、性别以及参与者的背景信息;制度性定位:组织的类型、组织的规模、官方政策与程序。此外,由于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在选定实验样本和范围后,还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组(变量介入下的实验对象)和控制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对象)的区分,如何科学选择干预组和控制组,一般遵循的是随机分配原则。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分配好后,实验者需要干预措施的介入,在干预过程中观测变量之间的互动效果,这其中受到介入的变量是自变量,在实验现场,跟踪、度量变化的行为则是因变量。

四、实验需求评估与调查

政治学实验研究方法是一场参与性的研究方法,实验从一开始就把相关参与者植入到实验的现场。这种参与性实验可以弥补一般社会调查之不足。这种方法使研究者作为主体或者当事人直接参与实验过程之中,通过亲身参与的实验活动,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掌握引起事物变动的参考数据。因此,政治学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者进入实验现场前就必须进行实验原则的确立:一是需求评估原则;二是赋权、参与原则;三是超越原则;四是渐进原则;五是专业化原则;六是项目管理原则;七是可持续原则;八是开放性原则;九是系统原则;十是人与社区共同成长原则。

根据传统实证调查的观察法,可以首先对实验场地进行全局观察。要采取问卷调查、典型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展开,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与计划。政治学实验研究方法中的方案设计不仅需要根据实验现场状况进行完善性修改和删减,更需要根据场地中实验对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增量实验,并对该实验进行需求评估。评估的注意事项包括:1.评估参与者应包括试验场内不同类型的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以确保参与者的客观、全面性。2.应特别鼓励实验场内的弱势人群发表意见,调动他们积极参与。3.研究者在评估前应向被实验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排除其不当期望,保证回答信息的真实性。4.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就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核实。5.应注意排除第三方的提示或引导,确保被实验者独立回答问题。6.应使用被实验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和词汇。7.整个评估应有序进行,在评估方案中应准备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尽管政治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具有某种程度的灵活性,但不能因此而降低整个实验研究设计所应遵循的周密性和严肃性。

五、实验实施步骤与数据呈现

在政治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假设的可证伪性;方法和工具的公开性;实验过程的可行度、资料的可靠性,结论的可重复性;假设与研究结论的匹配性。此外,研究中还可能涉及伦理问题,如保密性的问题,被实验对象被动改变的意愿问题等等,研究者应提前做好预案处理。

(一)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蓝图,分析研究设计的五大要素

1.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检索文献,缩小问题→观察已有研究,发现新问题,或空白问题-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问题;2.提出假设:明确具体的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成功的标准;假设为研究指明方向、规定基调,只有明确地提出具体假设,才会在研究过程中不迷失方向;3.界定分析单位:与实验对象有关(是个人还是集体);对分析单位的尝试性界定与研究题目的类型界定相关;随着资料收集过程中新问题的出现,可以修订分析单位;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总体界定后,要对分析单位进行更细致、更明确的界定;运用现有研究文献确定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4.分析资料与假设的连接逻辑:模式匹配-时序分析-逻辑模型-形成解释;5.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统计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的明确标准,例如:p值小于0.05表明可观测的差别在“统计学意义上为显著水平”,找到与自己研究发现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

(二)第二阶段:实验的操作和验证阶段

对四种检验的解释:1.建构效度:对所要研究的概念形成一套正确、具有可操作性,且成体系的研究指标;2.内在效度:从各种纷乱的假象中找出因果联系,即证明某一特定的条件将引起另一特定的结果,仅用于解释性研究;[7]3.外在效度:建立一个范畴,把研究结果归纳于该类下;4.信度检验:表明政治实验中的每一步骤都具有可重复性,并且如果重复这一研究,就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对实验的研究遵从复制法则,两种结果可参考:所选实验对象能产生相同的结果;所选实验对象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8]对于提高实验效度的措施,应按照以下三步:第一,采用多种数据来源,利用实验场内的不同变量组获得数据进行相互交叉印证;第二,形成数据链,并采用研究前提中所提到的逻辑分析法将资料与实验数据串联;第三,验证实验设计之初提出的假设或假说,按照说明的标准总结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后期状况进行预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政治学不同于严格的自然科学实验,实验政治学面对社会场景具有:复杂、多变、实验周期长、不确定性干扰变量多的特点,因而实验结果难以直接与实验设计严格对应,对其实验结果的评估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9]

(三)第三阶段:实验的数据分析以及成果展示

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的数据分析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既包括定量分析也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的最新应用,并对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基本统计描述可以直观地反映研究对象及环境的参数情况,包括总量、分布、比较等;而回归分析和模型建构主要应用于分析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此外,依据相关统计分析,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结果比对前提假设中的理论,或验证或反驳,经过分析、整理形成系列学术观点,进而撰写为报告或者文章进行成果显示,并充分展开逻辑论证,对实验中的后期结果进行预测。

六、结论

方法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是产出科学结果的决定因素。当前在政治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兴起正在引领新一轮的方法论革命,就获得更为科学精准的解释力而言,开展政治实验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式。实验方法的运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引入数据和形成结果的可能,有效避免了以往数据收集带来的偏差。此外,建构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加快了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扩充速度,并使其扩充过程更加系统和高效。可以说,政治实验这一新兴的研究方法相比传统研究方式已经有了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得政治学研究更加精确、可量化和可预测。但就目前政治学的研究体系来看,多是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中对已有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为方法展开的,考虑到现实条件和伦理制约,实验政治学未能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政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方案设计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但总体来说,该研究方法在当今的实证研究中已不可或缺,且日渐成长。

猜你喜欢

政治学研究者变量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