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2020-02-21代玉启
梁 丽,代玉启
(1.中国计量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应急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者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提供、开展的志愿服务[1]。2020年,在应对突发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党和国家统揽全局、科学谋划、有效应对,显示出举世无双的国家力量,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与此同时,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做出了重大贡献[2]。近年来,应急志愿服务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们的表现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志愿服务作为普通民众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有效途径,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为应急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应急志愿服务的现状特征
应急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案例、故事、方法、内容、理念等。以2020年年初的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我国的应急志愿服务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反应迅速
2020年年初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央文明办呼吁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者专业、科学、有序地进行志愿活动。各类各级组织也迅速启动志愿者招募,通过学习强国APP、网站、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等形式及时发布招募信息。民间自发的志愿服务也迅速铺开,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就有一群车队志愿者奔波在武汉街头运送物资,化解部分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的出行难题。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三天,这些被称为武汉“摆渡人”的志愿者就超过了千余人。
2.参与度高
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突发事件发生后,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全国各省份、各地区一大批市民、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农民在听从号召的同时,根据地区需要,利用自己所能,纷纷开展志愿活动。尤其是广大90后、00后等青年冲锋在前、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行动与担当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3.开展有序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民政部第一时间要求外地志愿组织、慈善组织听从指令,当前不组织志愿者进入武汉、进入湖北,募集的物资要服从当地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调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制定了工作指南,要求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必须做好安全防护,严格遵循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本地化、社区化管理原则,依法有序开展。
4.领域广泛
应急志愿服务主要有:(1)提供专业服务: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为病患及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心理疏导和卫生防疫等专业服务。(2)做好后勤保障:对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庭进行慰问和帮扶,为医疗机构疏导人群、运送物资。(3)参与联防联控:协助基层做好信息搜集、体温检查、秩序管理等工作,做好小区、楼道等公共场所的保洁和消毒工作。(4)宣传政策法规:做好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和政策举措解释工作,有效搜集网络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做好辟谣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生活。(5)关爱困难群众:响应号召,协助社区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导致困难的群体进行排查和建档,并及时提供相关帮扶。(6)积极筹集物资:链接各种资源,广泛发动筹措各方物资,全力做好捐赠物资接收、调配、清点、转运等工作。
5.组织多元
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呈现多元化,既有政府和有关机构组织的志愿队伍,如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青团、工会、妇联等政府组织,也有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志愿队伍,还有自发的社会志愿者团体和个人。志愿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尽绵薄之力。
6.对接精准
互联网赋予了应急志愿服务新的活力,利用各类平台、网络技术手段,对接供需清单,将资源合理利用,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活动式、运动式的传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转型。在“学习强国”APP上就有志愿者报名平台、供求信息。国内一些志愿服务平台增设了应急志愿专栏,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借助线上通知,做好云发布、云指引、云协调,准确掌握志愿服务需求情况。还有一些地区开展“点单式”志愿服务,通过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库,实行菜单式管理,为居民、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
7.管理专业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就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进行手部消毒、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共性问题,在志愿者上岗前统一进行培训,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和培训实效。南方部分沿海省份通过梳理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负面清单,就应急志愿者服务涉及的工作思路、工作要求等进行指引,制作相关注意事项的培训视频等,为应急志愿者提供精准指导和科学防护。
8.宣传到位
各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纷纷利用各自特点,通过志愿专栏、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直播、短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应急志愿服务,用镜头、笔和话筒把应急志愿者平凡的故事、感人的瞬间记录下来,对应急志愿者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做出肯定,宣扬先进典型,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公众认同程度,激励和带动更多人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
二、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应急志愿服务中孕育着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效能在于对各项事业的保证、导向、推动和服务作用的统一。在突发事件中,仅凭单一、原生态开展志愿服务,很容易陷入志愿服务的形式主义化甚至误区,影响志愿服务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应急志愿服务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内在精髓。
1.凝聚功能
应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是指通过志愿活动,把分散的个体粘合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整体[3]。首先是精神上的凝聚。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员、退役军人、学生、巾帼、个体户、司机、自由职业者、外国友人……无数的志愿者团结协作,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巨大合力。广大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借助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救援工作快速、有效、全面落实。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加凝聚人心,也不断吸引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其次是文化上的凝聚。弘扬和谐、奉献思想的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这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谋而合。儒家学派所主张的仁爱观,墨家学派所主张的兼爱非攻,道家学派所主张的上善若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核心价值内在之魂,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些根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传统道德文化,很容易让人们获得认同,产生亲和力和向心力[4]。
2.激励功能
应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志愿服务,充分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首先是对志愿者本身的激励。志愿者在应急志愿服务中,能培养乐于助人、坚持不懈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增进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情。让志愿者们开始行动的,是“看看能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的初心,而让志愿者们坚持下来的,就是普通人的答案——“他们需要我,这个城市需要我。[5]”志愿者们在服务中还可以提升合作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凝练表达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志愿实践中,成为“前行者”“引领者”。其次是对他人的激励。志愿服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从物质上提供帮助,而且从精神上给处于突发事件中的人们以心灵的抚慰,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疏解服务,帮助他们舒缓情绪,调节认知,释放压力,恢复心理的平衡。
3.导向功能
应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3]。首先是道德导向。志愿者在应急志愿服务中,道德情操和品行得到不断提升。一方面,志愿者在提供救援服务的时候,会产生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救援对象面对困境所展现出的坚强意志也会影响志愿者。另一方面,应急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中也会受到朋辈影响,学习优秀榜样,从而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其次是理想信念导向。应急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听从指挥,认真配合,以“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弘扬新风”为行动指南,在应急志愿服务中不图名不图利,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思想认识进一步升华,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进一步增强。第三是行为导向。志愿者通过自己实际行动树立了一种道德典范,引导人们仿效。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默默影响着周边的人,引领全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四是育人导向。广大志愿者在救援服务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民情,增长了社会见识,积累了社会阅历,培养了优良品德,磨炼了意志品质,端正了学习态度,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4.协调功能
应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功能,是指统筹和协调不同主体、客体以及各种资源,使得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合力。首先是对思想认识的协调。由于突发事件影响涉及范围大,往往需要协调不同地方的利益,这就需要放下个人主义、地方主义,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认识,互相协作。其次是对志愿者、志愿组织的协调。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志愿组织,要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做到有序配合、高效运转,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第三是对救灾资源的协调。物资调配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就会导致物资供给与实际需求的不平衡、不匹配,从而影响救援工作快速有效地开展。
三、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需要正确思想的引领
一靠理想信念来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6]。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还是激励全国十四亿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最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喊喊就行、等等就来的,而是靠所有中华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拼出来的。在救援工作中,广大志愿者们用勤劳、汗水、智慧和务实的行动诠释了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救援服务,引导人们超脱狭隘眼界,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得失结合起来,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二靠志愿精神来凝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新时代中国人民所崇尚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相吻合。“奉献”指的是志愿者以不求回报、不求名利、无偿服务的行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友爱”指的是志愿服务跨越国界、种族、文化、地域之间的不同和差异,与人为善,传递关爱,平等尊重,促进社会的进步;“互助”指的是志愿者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从而能够较好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与社会和谐;“进步”是志愿者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相得益彰,互相提升。志愿精神与中华文明和谐而共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所在。这种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把人们汇集在一起,为救援工作的开展自觉奉献爱心和提供帮助。
三靠志愿品牌来凝聚。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于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效益。通过探索长效机制、拓展服务内容、整合优质资源,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信誉的志愿服务品牌,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要求。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助推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可以让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宗旨更加深入人心,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而加入志愿服务,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持氛围,志愿者在服务中也会收获更多的成长,志愿服务事业的边际效应就越大。首先,要把大众参与面广、社会公信力高、影响力深、发展潜力大的已有一定基础的志愿服务项目做大做强、做细做实,培育成富有口碑和信誉度高的志愿品牌项目。其次,要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必要的推广和宣传。通过不断挖掘典型、不断发掘亮点、推广优秀的经验做法,让志愿服务的知名度更高,价值更广,促进更多的大学生、社会人士积极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较好的志愿成效。
2.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尽管志愿者不为物质报酬提供无偿性的服务,但应急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者耗费较大的时间、热情和精力,有时保障措施若不健全也可能会对志愿者带来一些无形的压力和影响。在实践路径中,为有效促进应急志愿服务事业较好发展,应建立一个契合志愿者需求的回馈激励机制,让志愿者获得社会给予的回报,从而激发参与应急志愿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可以从精神层面、个人发展层面和经济层面实施。精神激励是对志愿者非常重要的激励方式,包括志愿者的社会榜样效应推广与宣传、全国或地方政府荣誉称号或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评比等,这些都是极大的荣誉和精神激励。从个人发展层面上进行激励,可以考虑志愿者服务时长、质量与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对志愿者进行课程培训奖励,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给予一定加分,对志愿者创业进行政策扶持等。从经济层面上进行激励,可以尝试设立奖学金、减免税费、医疗保障等多元化适应志愿者需求的方式。
3.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需要明确志愿服务的方向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7]。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极大坚定了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信心,将志愿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使志愿行动更有力量、更有激情,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8]。制度化建设为志愿服务有效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内在要求,为更好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和扎实保障。
4.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需要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随着信息平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已被大数据覆盖和改变。在应急志愿服务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志愿服务中信息沟通不畅、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民志愿时代,每个人可以自主选择参加的志愿服务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果不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继续停留在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不仅会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对称、不规范,制约志愿服务的全面发展,还会造成管理上的失序和混乱,降低社会公信力。当前,志愿服务信息化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国家各部委先后开发的志愿云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汇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志愿服务的典型代表和先进示范。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分析,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公开透明、实时共享、有效整合各类信息,充分利用资源、专业优势,协调各级、各地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工作者,强化对志愿者的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志愿活动有序、协同开展。
志愿服务标准化是指将志愿服务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进行分类,并根据具体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目前,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标准化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上仍有较多业务领域存在空缺,从而出现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供给和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显著不足,从外部运行视角影响了志愿服务的继续深化。从这一角度上分析,需要在志愿服务的供给路径、志愿服务效果、志愿服务标准流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深化,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的管理标准、操作标准和效果标准的完善与建立。因此,全面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从志愿服务的评估、志愿服务的质量保障、志愿服务的协调与全面深化发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