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义利观的国际表达与传播

2020-02-21武小平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主席

武小平

(温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一、正确义利观内涵的三个层次

义利之辨由来已久,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新的阐释: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1]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国际交往中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以义为先,弘义融利”。突出“义”的重要性,是我国的对外援助理念。儒家传统向来主张重义轻利,倡导“见利思义”,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义利观的基本判定,反对“见利忘义”。在对外交往中习总书记强调“四义”,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对外援助中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2]真正做到弘义融利”。[3]同时,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4]2014年颁布的新《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试行)》更多倾向于“授人以渔”,[5]但“以义为先,弘义融利”的理念没有变。

(二)“义利兼顾,义利共赢”。强调义利统一,是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团结合作的交往理念。传统文化并非只重“义”而排斥“利”,也十分肯定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又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明确承认富贵是人之所欲,贫贱为人之所恶,只要合乎道义,就可以去大胆追求利益。新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习近平也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6]2018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7]

(三)“义重于利,公道正义”。强调义利相兼,公道正义,是国际外交中大国与小国之间、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相处之道。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将正确义利观升华为国际交往、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做到“政治上,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8]妥善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今年3月,习近平出席巴黎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也倡导“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国际合作准则,强调“义”在“利”前。

二、对外传播正确义利观的意义

(一)正确义利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义”属于道德理性,“利”属于功利理性。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对“义”和“利”的阐述有三种表达:1.重义轻利。《论语》云:“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强调“义”是君子的本质和基础。《四书章句集注》云:“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如此,正如《礼记》所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2.义利相兼。《墨子》云:“义,利也”。《荀子》云:“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3.舍生取义,《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同时,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义”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墨子》云:“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中突出重义轻利、义利相兼,必要时舍利取义,而新时期正确义利观闪现着传统文化的光芒。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强调道德和利益应相统一,个人和社会不可分离,个人利益应与社会利益相统一。[9]列宁进一步主张,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必要时应当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人民大众社会发展的利益。[10]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利益观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义利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其基本观点为: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既强调个人道德精神的重要性,又肯定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倡导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11]

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时期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基础上,强调在国际交往中重义轻利、义利相兼;提倡奉献精神,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绝不能唯利是图,对亚非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正确义利观的终极目标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与毛泽东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相比,将个人、党派的价值理念,上升为国家外交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正确义利观与新中国外交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外交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把义利观贯穿到了对外交往的理念和实践中。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响应。次年的万隆会议上,在我国的推动下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和发展为“十项原则”,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实践层面,新中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扬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从道义和物质上,给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无私的援助,践行了重义轻利、义利兼顾、舍利取义的义利观。改革开放后,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一以贯之的秉持着正确义利观,免除了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的债务。近年来,我国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设立,凸显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和担当。

(三)正确义利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发表演讲首次作了系统阐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原则和途径:伙伴关系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体系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而正确义利观正是推动构建良性伙伴关系、生态体系和文明交流的重要价值支撑。

因此,正确义利观越来越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将正确义利观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外交价值理念的高度。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坚持正确义利观,在积极维护我国利益的基础上,向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倡导合作共赢,义以为上的国际关系,对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对于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地区和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深远意义。正确义利观主张的义利共赢、超越零和思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践行。

三、正确义利观在世界舞台的传播

近年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此基础上,正确义利观的国际表达又有新意。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通过报告、演讲、会议、讲话、会谈、座谈、撰文、致辞、致电、致信、贺信、主持会议、集体学习和接受采访等形式,阐述和提及正确义利观达80次。时间分布上,2013年5次、2014年10次、2015年19次、2016年14次、2017年14次、2018年12次、2019年6次,在国际舞台上总共提及59次;从地区分布来看,非洲36次、亚洲4次、拉美4次、太平洋岛国6次、大洋洲1次、欧洲1次、全球性组织7次。

(一)非洲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的集中地,也是正确义利观提出地和重要实践地。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深耕中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36次在各种场合利用不同方式表达和阐述了新时期的对非理念。在与津巴布韦(3次)、几内亚(2次)、卢旺达(会谈、发表署名文章)、南非、喀麦隆、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多哥、刚果共和国、乍得、塞拉利昂、加蓬、马达加斯加、圣普、吉布提、冈比亚、喀麦隆、纳米比亚和塞内加尔等非洲19国领导人的22次会谈和1次发表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均表达了正确义利观。个别会谈之外,还利用多种形式13次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了包括正确义利观在内的对非理念,提出中国将秉持正确义利观,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愿支持非洲致力于联合自强和发展振兴,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中国和非洲人民;欢迎非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而推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我国对非政策取得丰硕成果,并逐步落到实处。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规划了中国对非合作的全方位蓝图,对中非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12]峰会成果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与非洲合作的重要基石。

(二)周边国家

周边是我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用演讲的方式4次表达了正确的义利观。其中,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对正确义利观阐释最为全面系统,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义利观。除此之外,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演讲中,鼓励双方坚持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东盟国家。”2014年8月,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习近平主席引经据典,用平实的话语,表达了我国帮助周边国家发展、照顾对方利益、坚持守望相助、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对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长远发展,打造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有深远影响。

(三)拉美地区

拉美地区始终被美国视作“后院”,近一二十年来中拉关系快速发展,但在拉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误解时有耳闻。[13]习近平主席通过接受采访、致辞、演讲和会谈等形式,4次表达了我们正确义利观,是对一些不正确观点的有力反驳。2014年,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以此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在中国-拉美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6年11月,在秘鲁国会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2018年11月,会见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同古巴开展合作,秉持正确的义利观,能支持的,我们一定会支持。”中国秉持并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通过为拉美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和可持续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四)太平洋岛国

太平洋岛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是新时期中国完善大国外交的重要对象。十九大后两年多来,习近平主席通过会见和发表文章5次,向岛国表达了正确义利观。如2018年是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外交的丰收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汤加国王举行会谈,强调中方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对方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12月,在会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继续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同密方加强团结合作。”在会见纽埃总理时,习近平主席重申了上述观点,并强调“欢迎纽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同域内外国家互联互通。”2019年4月,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时,指出“我们在岛国没有私利,不谋求所谓‘势力范围’,将永远做值得岛国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会见瓦努阿图总理时,指出“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将永远做值得岛国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

(五)大洋洲和欧洲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演讲时指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希腊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近些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欧盟平均水平。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共同参观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时,强调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既讲利,又讲义。”“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

(六)全球性组织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性组织中7次表达了正确的义利观,并且将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理念上升为大国与小国间的相处之道,倡导“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目的在于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2015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强调,南南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秉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正确义利观,“将他国发展当作自身机遇,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我赢你输的零和模式。”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提出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之间相处之道、和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10月,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2019年3月,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此外,在环境和安全问题上,我们也倡导正确义利观。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7年,在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的演讲中,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要树立正确义利观,“大国要在安全和发展上给予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大支持。”

综上所述,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传递了我国正确义利观的最强音,秉持这一理念我们努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加强合作,深化了传统友谊,扩大了务实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着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积极拓展与拉美地区、太平洋岛国、大洋洲和欧洲的互利合作关系,倡导“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秉持正确义利观,通过构建和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拉共同体,进而推动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四、未来正确义利观国际表达与传播的着力点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大背景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响亮,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这为正确义利观进一步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在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下,正确义利观已经进入了国际舆论场,在理念传达和实践层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目前国际话语权的基本格局依旧是“西强中弱”,国际社会对正确义利观的回应还比较少,甚至还有误解。未来正确义利观的表达和传播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提升正确义利观的传播力

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理念,是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大国与小国交往的基本立场,有鲜明的对外属性和更大范围传播的潜质。我们应当积极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设置好国际传播议程。议程设置是指媒体可以通过安排某个话题的相关议题来引导人们思考什么。在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各方媒体积极大力的安排与习近平主席正确义利观相关的议题,使正确义利观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确义利观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主张。

(二)以“元首外交”为主渠道,多组织发力,丰富宣传主体、转变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利用各种形式将正确义利观传达给了五大洲的朋友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以“元首外交”带动高访外宣,依然是正确义利观对外宣传最有效的手段。围绕习近平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接访活动,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高端、高级别的外事活动,提升正确义利观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拓宽宣传主体和宣传渠道。宣传主体方面,要积极发挥其他官方及民间组织等话语主体作用,利用驻外使馆、对外使团、对外企业、驻外各类组织和留学生等群体。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让学者参与研究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话语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自我认知是不同的,官方话语体系在有些国家的民众间传播往往是失灵的,需要将其转化为能被当地所接受的民间话语体系,只有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话语体系的前提下,才能消除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正确的义利观被当地人所接受,从而将正确义利观传达给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诚意。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世界,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中国作为最大的互联网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习总书记曾多次倡议“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正确义利观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打造国际知名的新媒体平台,争取国际话语权。用国际化的表达、生动的事例,讲好中国故事,将正确义利观传递给世界。

(三)借助“一带一路”,立足发展中国家,抢占全媒体传播渠道,让正确义利观成为世界共识

正确义利观既是我们与发展中国家交往的理念,也是国际社会大国和小国的相处之道;既是我国的外交理念,也应成为未来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纵观十八大以来正确义利观的国际表达,除了澳大利亚和希腊之外,主要是我们讲给亚非拉、太平洋岛国等发展中国家听。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通讯、网络等技术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随着他们信息获取渠道发生改变,中国有条件及时抢占以互联网为主的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体节目多种形式的合作,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未来正确义利观的传播也应立足发展中国家,同时让发达国家听到我们的想法,让大国听到我们的想法。

未来我们应当在与大国交往过程中,在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中,更多地表达我们的主张。让正确义利观真正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让正确义利观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环境、气候、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治理的共同价值理念,让正确义利观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和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主席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主席致辞
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启示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义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