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02-21王宝月
王宝月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其人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与马克思所研究的“现实的人”密切关联。人一旦离开了交往,就会变成抽象的人,交往归根到底还是现实的人的交往。一方面,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总在交往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人的交往层面以及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全世界的交往构成了一个世界范围性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探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内涵及作用,有利于发掘交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内涵与作用
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交往”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下,交往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实际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多篇著作中曾提及交往一词,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交往,但这里所谈及的交往只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不同语境其含义也就不尽相同,始终无法明确其具体的内涵。直到1946年12月28日马克思写信给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时,才在信中明确了交往的具体内涵。他在信中阐述道:“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1]。在马克思所论述的交往概念中可以看出,交往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既涵盖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又包括集团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交流与交往。这样,马克思就赋予了交往具体的内涵,并建构了科学的交往观。在马克思交往内涵的基础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从而构筑出了科学的马克思交往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始终密切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改变自己原有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贯穿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全过程,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存在依据及如何安身立命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其在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交往理论对社会物质生产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简而言之,交往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前提条件。在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在相互联系中也就形成了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不断改变原有的形式,进而促成人的新的需要。交往的新需要促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同时也使得交往的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因此,交往范围的扩大成为人们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在交往中实现了生产力的保存和传播,进而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其次,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会影响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交往是个体意识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马克思强调人的交往的需要促进了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发展更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在人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交往促进了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个体意识通过交往又汇聚成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在交往中传播和扩散开来,进而又会促进人的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交往使人的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3]。交往是人类社会一切关系形成的前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形成了密切的社会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关系,人们不断地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促进,在交往中获得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除此之外,世界性交往的发展更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人们充分利用交往建构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利用交往从世界知识宝库中汲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促进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参考和理论奠基作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下所强调的交往具有“世界交往”的特质,“世界交往”即人的交往空间不再仅仅满足于国内,而将交往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范围内,同整个世界的人类相联系。马克思所预测的世界交往正契合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脱离交往,各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对于处理当今世界的交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人的交往确立了世界性,对打造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参考和理论奠基作用。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联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并非毫无根据,其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者在内在理论逻辑关系上高度契合,具有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此外,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实践中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指南,从实践层面确立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依据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首次出访过程中便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面对世界发展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又明确了要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层次、多方面地向世界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理念。我国政府不断地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在解决世界交往问题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和平健康交往的新体现,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世界交往”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
马克思交往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研究的起点,认为具体的人才是交往的最主要主体。正是因为具体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家庭、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等共同体,才产生了个人与共同体、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和交流方式。各种联系和交流方式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加集中和紧密,世界开始日益融为一个整体。世界融为一个整体离不开交往的推动,“现实的人”一旦生活在分散的交往格局中,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现实的人以及具体的人的交往,脱离交往,人们就失去了共同的命运基础,世界也将无法紧密联系。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显著特质,其将交往的空间延伸到整个世界领域,为打造人类共同的命运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指明了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人们在世界交往过程中所追寻的美好愿景,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当代运用和实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具体内涵、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交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具体内涵的创新和发展。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内涵来看,马克思所强调的交往是建立在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交往,交往理论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同样是建立在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从解决全球现代性问题的角度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内涵。各国在经济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不断加强交流和合作,致力于建构一个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运用和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交往层面的思想,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创新。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目标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的交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在实践层面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中国政府之所以特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其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在全球的文明交往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成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并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赋予了价值目标新的时代意蕴,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途径。马克思认为,全人类的普遍交往的实现必须依靠实践来完成。马克思交往理论致力于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来改变社会交往的形式,进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实践观点,而且创新了实践的途径和交往的形式,从而使得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开始从实践层面探寻实现全人类普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指南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世界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马克思交往思想作为理论参考的依据,同时也需要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指南。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把人的交往活动放在全球视角下来进行考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将现实的人的交往推向全球化,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和平健康的交往秩序。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不仅为人的交往行为确立了世界坐标,还为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因日益密切的交往已经逐渐融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和平健康的交往秩序就变得格外重要,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为解决全球性交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而且也需要其提供现实指南。马克思交往理论重视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交往,认为物质生产交往才是人类一切交往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物质生产交往为前提,促使各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蓄力量,着实增强世界人民的幸福感。另外,马克思在交往理论中所强调的共同体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假共同体,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的真实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构建全人类的真实的共同体,其始终围绕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致力于解决全球存在的交往性问题。因此,马克思交往理论在世界社会物质交往以及真实共同体交往层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指南和具体路径。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基于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根基,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彰显着独一无二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建构一种和平健康的世界交往秩序
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交往是一种和平健康的交往,其十分反对侵略式和霸凌式的交往。世界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侵略式和霸凌式的交往都会阻碍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唯有和平的交往才会建构和谐的世界秩序,才会促进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和平交往与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世界交往理论的内在核心内容,有利于建构一种和平健康的世界交往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马克思交往思想为根基,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交往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据,从而建构出一种和平健康的世界交往秩序。和平健康的世界交往秩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一旦任何国家脱离和平交往,都会牵动世界全局的命运与走向,也就违背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初衷。因此,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马克思交往理论渗透到世界交往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建构出一种和平健康的世界交往秩序。
(二)有利于推动全球的物质和精神交往,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交往是推动人们进行交往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人们物质交往需要的存在,才推动人们为满足需要而不断地扩大交往范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理念,所以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指导下,世界人民应该致力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扩大物质交往的范围,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的物质和精神交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社会物质交往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各国的文明交流。各个国家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都必须为维护这个共同体做出应有的努力。世界人民在全球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有助于成就自我,获得长远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世界人民的幸福感,促进了全球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三)有利于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全人类的解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所呈现的解决现代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方案,在处理世界交往问题上贡献了中国智慧。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问题,人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严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希望和方向。
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下,人依赖于物质生产的交往依旧会阻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使人的交往不再依赖物质形式的交往时才是世界性普遍意义上的交往。实现世界性普遍意义上的交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目前阶段最正确的选择和做有效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加深人们的交往,人们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新需求反过来又会促使人们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又会推动新的交往需求的产生,从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通过交往实践实现个人需要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使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促进全人类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