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国际贡献
2020-02-21池升明何兵兵
池升明 何兵兵
(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针对我国民生领域中还存在的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的短板弱项问题,作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英明决策,并付诸实施,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一指导脱贫攻坚实践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顺应我国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它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推动我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也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引广大贫苦群众挣脱贫困牢笼、实现自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制度层面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统治下无产阶级深陷贫困的境遇、根源、无产阶级彻底克服异化劳动、摆脱悲苦命运的实践路径等深层次问题。但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怎样摆脱贫穷的具体方法和成功经验。在我国,贫困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情的牵挂,他指出:“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1]。他在深入调研我国贫困问题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经过深邃思考,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烈号召,召开了多次推进会议,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与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实践实现完美结合,迸发出了绚丽的火花,贫困群众深为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意蕴丰富、格局宽广、思想深邃,充分阐述了为什么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关乎民心所向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主要包含了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的领导保障;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的脱贫方式;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的财力保障;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的依靠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的作风保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主体意识;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等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厚的为民情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深刻的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和创新性”[2]。它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并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拓展和跃升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获得了新的时代气息、科学思维、具体方法和有益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必将极大地推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坚决战胜绝对贫困、带领人民共奔小康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既来源于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现实,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更来源于对建国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深邃思考”[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民生改善有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小规模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推进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式扶贫等四个较为粗放的扶贫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贫困人口,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用“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一些地方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造血式扶贫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群众容易出现返贫等问题。我国仍然有一些农村和地区贫困落后、依然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拮据,他们心情低落,认为社会对其极度不公。习近平总书记勇于直面社会难点问题,他饱含深情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实地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坚决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地见效、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5]。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贫困群众生活的实际,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一科学理论的坚强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数量由2012年年底的9 899万人锐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同时,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6%,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中国为人类的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史册。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过上好日子,是全体人民的普遍期待。然而,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则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6]。习近平总书记一诺千金。他紧跟中国社会的矛盾变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事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关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加以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他在会议中多次强调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精准识别、结对帮扶、“扶真贫”,找准穷根、精准施策、“真扶贫”;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补短板、去弱势,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传真情、送服务;大力发展产业,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使他们持久脱贫而不返贫;注重精神扶贫,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紧扣时代脉搏,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充分道出了贫困群众的诉求与心声,增添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帮扶体系、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全方位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全面完善”[7],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深得民心、获得广泛支持的伟大事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脱贫攻坚,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发展等思想贯穿到精准扶贫领域中,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措施精准、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体人民共奔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而全面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蕴含了深切的公仆之心与为民情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开放丰富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破浪前行。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显著国际贡献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布范围之广、难度之大、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多,世所罕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坚决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苦干实干,奋发有为,经过几年艰辛不懈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丰硕、意义非凡,我国成为全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非常成功的。中国脱贫攻坚的辉煌而伟大胜利,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引的辉煌而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国际影响。它不仅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极大地造福全人类的减贫事业,使深陷贫困境遇中的人民看到希望的曙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全新方案和有益借鉴
摆脱绝对贫困、共享繁荣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然而,当今世界,“由于种种原因,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8]。目前,全球仍有八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2013年以来,我们国家广泛动员,举全国之力,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减少了8 000多万贫困人口,成效十分卓著,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新西兰商学院院长黄伟雄表示,“2020年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消除贫困目标,这将给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巨大信心,中国的扶贫解决方案值得许多国家借鉴”[9]。中国在脱贫攻坚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非常可贵,将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全世界,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提供全新的方案和有益的借鉴。“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10]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既着眼中国又胸怀世界。他不仅关心中国贫困群众,而且对全世界的贫困群众也十分关心和同情。我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泽惠了广大的贫困群众。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也为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摆脱贫困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巨大帮助,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群众带去了福音。“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11]。中国在努力消除本国贫困、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深入广泛地开展南南合作,大力向第三世界提供许多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如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提供“六个一百”的项目支持和大批技术、人员、智力支持等帮助,助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充分利用外界的帮助,积极借鉴他国消除贫困的有益做法,结合本国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必将极大地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进而提升广大第三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制度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好自身的利益,加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方向稳步发展,推动全世界共同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