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发明的传统”很潮

2020-02-20沈彬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繁体字汉服载体

沈彬

传统是关不住的,它总会以这种、那种的方式,以这种载体、那种载体,跳回到现实中,比如汉服,比如繁体字。

之前,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而教育部也在官网做了答复。虽然,这次的“动议”还是失败了,而“简繁之争”已成为文化场的常规节目。

你应该看到过这样的段子:“亲人不见面(親),听话不用耳(聼),丰收没有粮(豐),开关没门板(開関)。”似乎简体字就成了“爱无心,亲不见”的文化残次品。这话说得有一些“挑事”,也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中二”观。

文字在发展过程当中,肯定会流失很多原始的含义,但也会加入很多新的元素。把这个过程看透彻,就会放下很多的执念。前几年,总有人在网上显摆,你写的“冒”字是错的!那上面不是一个“曰”,而是“冃”,甚至《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将“冒”字列为“201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原来,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真有一个专门的部首——“冃”(表示帽子),里面有5个汉字:冃、冒、冕、胄、最。显然,“最”字早已经写成“曰”,而不是“冃”,“最”已经失去了与帽子相关的意思。这个冷知识如今只是文字学专业课的内容了。可惜吗?算是割裂历史吗?

中国的文化历史太丰富,别指望所有人都记住所有的冷知识,别把“爱无心,亲不见”这种陋见当成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简体汉字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岛”,我们离不开,也改变不了。

简体字当然有其短板,依我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割裂历史”,而是缺乏成熟的美学积淀。因为简体字很多是从繁体字的草书、行书进行“楷化”的结果,结果字体结构比较奇特,像“书”、“为”等字,从书法的角度来说,非常不好结字,反而复杂的繁体字有着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很成熟的书法实践积累。

所以,大家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书法比赛(哪怕是硬笔书法比赛)也几乎没有人愿意写简体字。在如今的赛博空间里,繁体字、毛笔、线装书依然有着很高的审美的价值,依然可成为我们连接文化根脉的一根细细的脐带。

我以为,影响繁体字传承,并不是它没有成为考试内容,而是目前“规范汉字”的教学太强势,乃至有“僵化”之虞,会影响到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认读繁体字,不妨给繁体字在人文、书法创作、店招方面留下一定的“彈性空间”。

我一个朋友让孩子学了书法,本来是亲近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但是,孩子临摹的字帖都是先贤古碑帖,都是繁体字、异体字、不规范字。毛笔写得挺好看笔法森然的字,会被老师认定为“错别字”,朋友不免觉得这书法学得“得不偿失”。这可能才是如今繁体字传承遇到的大问题——“规范汉字”太强势,“容错空间”太小。

繁体字的传承其实很小众,“汉服”也是如此,这些传统文化的小圈子,需要的不是扶植,而是提高“容错空间”。前几天,一对小两口拿着“汉服照”到厦门思明区民政局做婚姻登记,结果被拒绝登记,其实汉服算不上是“奇装异服”。虽然,汉服还只是近年来“被发明出来的传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语),但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潮劲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的磁场正在征服年轻人。以繁体字为载体的书法,也是一个道理:越是传统,越是时尚。

把传统看成时尚,把文字流变看成必然,很多问题就想通了。

月亮狗荐自《新民周刊》2019年第48期  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繁体字汉服载体
哈哈镜
Viral Revival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上台说汉服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时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