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2-20谢迪菲
穆 婷,杨 帆,谢迪菲,罗 彬,姚 兰
(1.宝鸡市地震局,陕西 宝鸡 721004;2.陕西省地震局,陕西 西安 710068)
0 引言
随着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的落实,中国地震局在“十二五”防震减灾宣传规划中对科普教育基地提出明确要求。随着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逐步增强,科普馆作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主要场所,其重要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受基层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地区都未建设科普馆。即使已建成的科普馆从建设到日常运维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发展面临较多的瓶颈和困境,迫切需要完善其发展机制[1]。
很多专家对科普馆的建设、规划、教育做了研究和探索,也有一些专家对省一级科普馆现状进行分析[1-13],但对于基层科普馆建设问题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文章针对市、县一级科普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1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1.1 整体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级防震减灾科普馆有将近300多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共51处,市、县一级基层科普馆37个(2019年中国地震局公示名单)。其中,大部分科普馆由当地政府支持、地震部门牵头建成,少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或风景文化区独立建成。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30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72个县,截至2019年底,市、县各级政府与地震部门建成并使用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共5个。
当前,大部分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展品内容通常采用常识类(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体验类(各类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场馆布置,通过展板宣传、多媒体展示、实际工具展示和互动装置体验,让公众更好地掌握地震基础常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近年来,随着5D、VR等技术的运用,集声、光、电、影、动态渲染等为一体的电子装置也逐渐进入了防震减灾科普馆,让展馆的内容丰富,科普性、体验性、互动性大幅提升,科普效果得到显著提高[2]。
1.2 面临的困境
大部分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都能发挥科学传播、面向基层的优势,但在展项内容设置、管理运维、科普活动组织、宣传效果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1.2.1 展项内容设置方面
(1) 展品形式单一,讲解内容缺乏重点。
在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中,宣传展品主要以理论讲解配相关图片为主,展品单一、展板内容陈旧、讲解内容平铺直叙、科普内容过于繁杂、缺乏重点等问题让参观者感觉缺乏趣味和创新,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及“填鸭式”的科普失去了参与性,使科普的实效性缺失[3]。
(2) 展品内容互动性不足。
大多数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缺乏地震应急躲避和逃生自救等方面的体验学习展品,由于缺少形象化的展品和自身实际操作的体验过程,参观者的科普记忆就会显得较为浅薄,而带有互动体验性的展品,由于资金、设备、软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展示,这就使科普的形式千篇一律,让参观者产生心理上的疲劳[4]。
(3) 展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较少。
能够结合本地地质构造、地震背景设置的展品较少,缺乏针对性。
1.2.2 管理运维方面
(1) 开放时间冲突。
展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是在正常的工作日,展馆开放时间和公众上班时间并行,使多数公众和团体很难在晚上、周末的闲暇时间参观防震减灾科普馆,导致参观人数和科普宣传范围受限。
(2) 讲解员技巧和方法有待加强。
基层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大多因编制不足而缺乏专职讲解人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储备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公信力和科普宣传的效果。主要存在讲解员讲解技巧欠佳、解说词千篇一律、科普内容吸引力不足、科普常识缺乏统一标准等,都让基层的防震减灾的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展馆的长远发展[5]。
1.2.3 宣传效果、活动组织方面
(1) 展馆知名度不高。
防震减灾科普馆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科普宣传展馆,其自身的宣传一般较少,公众知晓程度较低。前来参观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政府单位、学校、社区为团体的预约参观,导致大部分需要被科普的基层群众不知道科普馆的存在,或是以个人名义无法进行参观等问题。
(2) 展馆带动学习积极性的效应不够。
公众对于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有5种来源:科普馆本身主题活动的设置及产品的趣味性;科普馆的自身有针对性和年龄阶段课程设置;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共产党员的带头参观;大中小学校学生地震科普的第二学堂;经历地震后,群众自身的需求。而基层科普馆存在由于前期开发不足、主题活动不常策划、无相应的课程设计、展馆自身缺乏宣传意识、与政府其他部门联动不足,从而导致公众缺乏学习意向和意识[6]。
1.2.4 政府支持与保障方面
(1) 整体展馆数量不足。
由于国家及当地政府并未对基层科普馆的建设标准和数量做出硬性要求和建设指导意见,现阶段所开设的科普馆还不能满足广大公众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的需求,这就使部分基层地震部门对防震减灾科普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认识不够。而目前已建成的科普馆也存在展品、展项千篇一律,没有与当地实际和特色相结合,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 可用资金有限。
大多展馆为地方政府和地震部门出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在后期的运营方面,用于展馆的特定无相应渠道保障,出现了后期展品维护、更新、工作人员工资支付等问题。
2 典型防震减灾科普展馆特点分析
2.1 地震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上海佘山防震减灾科普馆
该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佘山旅游度假区,拥有140余年的历史。展示厅内存列的地磁、地震仪器绝大部分均在百年以上,这是我国地震系统保存最多、最全、最好的科普馆,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地球物理观测发展的历史。可借鉴之处:该馆借助佘山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依托有着百年观测历史的佘山地震基准台,保存较多的历史资料,使科普宣传具有独特的亮点。
2.2 科技化+展览+讲座相结合:中国科技馆
中国数字科技馆无论从涉及的科技领域还是展品选项都融入了高科技感,可以说全方位地从科普、科技、科学的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展品的体验性、互动性及声光电效果可让公众感受科学的快乐以及科技文明的魅力。科技馆还会定期准备各种科技展、主题科学实践课及学术报告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可借鉴之处:该馆将体验感和高科技相结合,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开设展览与讲座,定期组织主题活动,使得科普效果显著提高。
2.3 服务型解说: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运营服务团队有170多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讲解接待、行政后勤、安全保卫、藏品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推广、文创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拥有大批志愿者,能为公众提供热情周到的讲解、咨询引导等服务。展馆的解说人员可以做到如影随形,其热情好客、主动大方、文雅和蔼的解说态度将展馆的宣传氛围定格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7]。可借鉴之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配备、精准热情的讲解服务是展馆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4 技能培训型: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是一座专门针对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地,可以向应急管理人员提供指挥调度和预案推演等方面的仿真模拟培训和演练,基地承担高级应急管理人员的体验式教学任务,并针对处于应急工作第一线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基层政府官员开展以演练为主的体验式教学任务。可借鉴之处: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教育基地,搭建仿真体验场景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为应急管理部门培训专业救援人员提供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应急工作人员提供体验式教学。
2.5 专业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
兰州地震博物馆是我国建立的第一家地震博物馆,也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丰富的专业地震博物馆。多年来,博物馆利用各种途径对来源相对缺乏的地震文物、史料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收藏。其中,许多收藏品在全国独一无二。可借鉴之处:文物的收集和收藏是一大特色亮点,将科普知识拓展了更宽的渠道,增强科普知识的多元化和可读性。
3 发展建议
3.1 展品内容设置方面
(1) 展板设置精简、重点突出。展馆在展品设置上一般都需要文字展板,在展板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并结合当地震害防御实际情况进行科普介绍;在展板设计上通过图片选择分布、字体大小颜色等细节将展板做得既美观,又增添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展板讲解中要根据受众人群,用较生动的语言和比喻来表达较难懂的知识点,切勿照本宣科[7]。
(2) 高科技在展馆中的运用。现阶段,VR、5D、“互联网+”的科技方式已在大中城市及省级场馆中得到有效应用,但在大部分基层科普馆中,由于资金和场地面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高科技产品融入度较低,所以,在选择上更应注重加强感官体验和地震中如何自救、正确逃生的展品上,通过较真实的体验和参与达到科普效果[8]。对于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硬件设施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小型VR设备的采用、或使用2D墙纸和3D模型配合音效替代5D大型体验馆技术,达到科技跟进和互动。
(3) 展品设置应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选择展品、展项时,应该与当地地震背景、地质构造、地震历史、建筑物特征、抗震能力、民族特色等有效结合,无论是从展品选择还是从展馆设计上,从本地实际出发,走进群众、深入生活,多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性内容,解决科普馆千篇一律无特色、创新的问题,让科普馆的特色和针对性更强。
3.2 管理运维方面
(1) 利用线上科普。
基层科普馆由于专职工作人员少或无专职人员等原因,开放时间无法达到每天开放的标准,现阶段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辟“互联网+”的线上参观和讲解模式。通过线上虚拟展厅、线上视频解说、线上互动,达到科普宣传效果。可设置线上互动的“弹幕”或线上聊天室为群众进行答疑解惑,以此丰富参观经历。同时,参观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强了展馆内的信息交换,从而增强展馆的科普效果[9]。对于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利用云空间的线上展厅是现阶段低运营成本且达到较好展示的良好平台。
(2) 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科普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能力非常重要。要定期组织科普馆工作人员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交流、讲解能力提升等活动[10]。寒暑假期间也可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实习生进行培训后,开展志愿服务,以解决展馆的开放时间和解说员不足的问题。
3.3 宣传效果和活动组织方面
(1) 扩大对外交流,丰富联动活动。
通过“走出去”,与应急管理部门、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及其他政府部门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六进”活动,有效参与各单位、社区、企业、学校的宣传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探索多种渠道市场合作模式;通过“请进来”,邀请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科普馆参观体验,邀请中小学师生来科普馆现场课堂教学,为各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索平台[11]。
(2) 定期开展主题宣传,拓展馆内活动。
利用“5·12防震减灾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等关键的宣传时间节点,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文化节”“防震减灾有奖竞答”“防震减灾科普动画展播”“地震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丰富的活动能切实增强展馆的影响力。
3.4 政府保障方面
(1) 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和提升全民科普素质上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为科普馆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加快科普场馆的建设。
(2) 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还要将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中,所需经费也列入财政预算,对于场馆的日常维护、后期运营也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3) 制度支持。
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将科普馆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实施项目行列,制定统一标准的基层科普馆评估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基层科普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虽在数量、内容、形式、宣传效果和资金问题上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但作为基层科普馆其发展还有较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只要抓住关键环节,强化科技管理、积极改革创新、加大支撑保障,就能使基层展馆在防震减灾宣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