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

2020-02-20孟玲厦门理工学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政治传统

孟玲 厦门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部分,而理论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主导力量,通过文化融入的方式能够不断丰富理论建设资源、完善理论建设架构、修正理论发展方向,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但就“如何实现文化融入”“融入何种文化”“文化融入的实现途径为何”等问题,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未给出明确答案,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空守着“文化宝藏”而无从挖掘运用。客观上,教育的瓶颈仍需要教育的策略来突破,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分析,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是否合理,应以教育主体(教师)为文化融入引导者,以教育对象(大学生)为文化融入参照体,并根据大学生对“目标文化”的内涵、外延、媒介等的认识,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相统一、相协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一书由马敬著写,作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与创新者的身份,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索。本书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特色。

一、逻辑清晰,立足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渊源论证文化融入可行性

“溯根求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新的基础,更是“文化融入”的执行依据。本书在理论研究上有着清晰的时间逻辑,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1)政治工作阶段。在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的漫长岁月内,“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革命队伍的重要思想教育形式,该阶段政治工作主要面向阶级斗争;(2)“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胶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加强思想教育成为党的工作重心所在,据此“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了“政治工作”,随之而来的“文革”再次将阶级斗争推向前沿,“政治思想工作”在各领域成为统一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正式启程,对外开放、发展经济,此时“思想性”教育内容再次转移至高位,截至1980年“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回归主线;(4)思想政治教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化”命题的提出,1984年高等教育范畴内正式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逐渐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相应教材、师资、学术标准、人才定位等不断完善。本书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程的追溯,理顺了该学科的理论渊源,直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源自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分化、内容演变,但根源却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党建文化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文化融入”的研究中,契合“党建文化”要求是解答“如何实现文化融入”的基本答案。

按照研究主题差异,本书共计六个章节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渊源”为理论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论证部分”,第六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实现途径”为“策略部分”。其中,论证部分无疑是全书主体,作者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文化融入基础、文化融入表现,并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影响及原因进行详析,重点在于解答“融入何种文化”这一问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中之重,书中采用较大篇幅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意义等,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独特的教化优势,能够有效地将“主流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思想”,完美地解答了“文化融入的实现途径为何”这一问题。综上所述,本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即“立足理论根源、统筹理论发展、归纳理论规律”。

二、问题意识,立足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文化融入层次及表现

本书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凸显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方面,本书按照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展开研究。其一,宏观层次,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层次,“文化融入”已经呈现出不可遏制的趋势,特别是空前开放的“互联网+”文化生态背景下,多元文化构筑的多元价值观系统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其中既有一些“文化糟粕”需要清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先进文化需要主动融入。例如,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家国意识不断增强,需要从科学理性、道德素养、务实理念等方面切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其二,微观层次,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层次。客观上,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占据主导者地位,任何一个学科的改进都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自然也不例外。虽然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是健康向上的,但不乏存在信念丧失、道德失序、精神颓废的现象,尤其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普遍迷茫的情况,致使进入社会之后不能放大格局、视野远大,甚至丧失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问题意识”,作者在第四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思想表现”中提出了解决方案——按照“文化融入”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提出了校园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四种类型,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承上启下”的特征,一方面,它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分,如大学生在高校中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所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它也是外来文化的衡量标准,如国外文化是否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可通过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判断。而“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前者体系中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后者的提炼,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仁爱忠恕”“自强不息”的教育主张。

三、方案具体,立足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出文化融入的实现路径

本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提供了具体方案,按照实现路径差异共分为四种形式:(1)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出发点,坚持文化融入基本原则。书中强调,“文化融入”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条件,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全面理清文化融入之目的、意义、产物、程度,并找准文化融入的切入点。为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及主体性原则。(2)以教学内容创新为着力点,扩大文化融入的范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解读、转化与应用,将“文化融入”从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进一步扩大到实践范畴。(3)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协同点,丰富文化融入的方式。作者指出,“文化融入”的本质是“文化借鉴”,其中借鉴比例最高的是传统文化的“教化”方法,通过构建“传统教化”与“现代教育”向协同的功能机制,可实现文化融入方式的丰富性。例如,将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部分直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基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架构(如“核心价值观”)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精要,实现间接融入。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新媒介的运用,丰富文化融入的载体方式。(4)以教学模式创新为落脚点,建立文化融入的制度。构建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捷途径,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多元主体、全面监督”的文化融入制度。

整体上,全书理论阐释平实易懂、现状分析合情入理、实践路径科学可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辟了科学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理论政治传统
坚持理论创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