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温度
2020-02-19胡雪莹
胡雪莹
我出身在一个会计世家,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会计。过去没有电脑和计算器,所以每一个会计都会有一把算盘在手边。在我们家,大大小小的算盘收集起来,也有五六把。其中,有一把特殊的算盘,一直静静地躺在家里的书柜上。
小时候,我的祖父告诉我,这把算盘是他工作以来攒下钱买的第一把精致的算盘,从那时起,这把算盘就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像是一个无声的朋友,陪他走过了数十载春秋。这把算盘上档双珠、下档五珠,一共17档,整盘119颗算珠。算盘的框和珠都是红木制作的,算盘的四个角用黄铜皮包裹,镶嵌铜皮的铆钉呈梅花形,设计得十分精巧。算盘的每颗珠子都被打摩得光滑铮亮,刻下了时光的印记,泛出古玉般温润的光泽。这把算盘收藏在一个木制盒子里,盒子上刻着四行诗句:“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璧声,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
一把老算盘,记录了老一辈社会主义建设者们辛苦打拼的奋斗故事,也凝聚了一代人永不懈怠的奋斗初心。“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中国金融事业伟大的奠基者们。在战争和建设的年代里,一代代的“红色金融家”们,依靠智慧、胆略和无私奉献,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金融事业。拨动算盘的7颗算珠,将时针拨回到70多年前,让我们重温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重温人民金融事业的初心与使命。
新中国成立前夕,各个根据地货币分散发行、流通不畅,财政经济相互独立,严重束缚着解放区的经济发展。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势在必行。1947年8月1日,主持华北财经办事处工作的董必武向中央发送了一份对中国金融事业影响深远的电报。很快,董必武的请示就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当日上午9点,中国人民银行将新印制的第一批伍拾元券人民币,交付给了前來取款的平山县银行,这历史性的一幕,揭开了新中国金融事业起步与发展的篇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迅速建立了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好了准备。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将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作为战略选择,最大限度为国内重点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随着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金融也开始走向变革和开放。专业化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诞生;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改善;保险机构设置;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政策性银行成立……一代代的金融人,书写着中国金融体系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业逐步建立起了今天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行业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等为补充的业态格局。在中国金融70年来的不断发展历程中,银行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记得在我工作的银行网点,有一名老职工参加业务技能比赛,打算盘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她常回忆起自己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时银行办理业务的场景。那时,每天来银行上班,进入营业室里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噼噼啪啪响成一片的清脆的算盘声。为了提升大家的业务技能,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行里规定,每周都要有固定时间用于练习打算盘和点钞票。那时候,一到练习时间,不论营业室还是办公室,到处是清脆的算盘声和点钞声,每一个人都苦练技能,为提高速度和准确性不断地努力着,不曾懈怠。为了增加业务技能交流、学习、比拼的机会,每一年行里都会举行算盘翻打传票、手工计算利息、点钞这几个项目的技术比武,在比武中摘得桂冠的同事不仅能得到奖品,更被视为“业务技能高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就是这样,“业务技能大赛”成为银行的一项传统,也正是这类比赛,让大家一直保持着永不懈怠的奋斗初心。
今天,电算化结束了手工记账的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给银行和客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长长的排队没有了,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变成了清脆的键盘声,银行办理业务的窗口也从柜台里的桌子变成了柜台外的电子设备。从算盘到键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融入了一代代金融人充满激情的创业历程,更倾注了中国金融业砥砺奋进的坚实步伐。一把老算盘,记录了前辈们辛苦打拼的奋斗故事,凝聚了一代代创业者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更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不懈努力、勇攀高峰。
致敬曾经的辉煌,是为了能够续写更好的未来篇章。正如家中收藏那老算盘的盒子上写的四行诗句,“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璧声,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银行从业人员,作为新时代中国金融事业的建设者,应当保持着这样的初心,为国民经济和中国金融的持续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拨动算盘上的珠子,清脆的响声萦绕耳边,它仿佛在歌唱着一个伟大的时代——深刻变迁的70年、辉煌成就的70年、砥砺奋进的新时代!
作者供职于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