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长治师范工作中的几件事
2020-02-19武炳琨
我从山西大学毕业后直到退休就一直在长治市从事教育工作,其间,变更了几个工作单位,而在时称晋东南地区长治师范学校(现长治市师范学校)的工作时间最长,从1971年调入到1984年调离,前后达十四年之久。這个时期整个国家经历了很多大事,作为一个基层的师范学校,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打下了许多时代的烙印,现将部分记忆深刻的经历叙述给大家。
推荐与选拔进行招生
1974年8月,长治市师范首先恢复办学,在国家还没有实行统一招生制度的情况下,地区教育局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要求采取了推荐与选拔的招生制度,给长治师范150名三个班的办学任务,学生来源于平顺、黎城、长子、壶关、襄垣、长治县(今上党区)、潞城(今潞城区)、屯留(今屯留区)等八县的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招生时学校每县派出一名教师到县去招,我被派到黎城。到了黎城我首先向当地教育部门及有关人士传达了招生过程和要求,即推荐与选拔的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文化考试、学校复审的招生改革。全县各地开始个人提出报名后,经大队同意上报到公社,经公社审查后上报到县里。然后在县里参加文化课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一般来说是录取人数的四倍左右。试题由师范学校出,考试在各县,师范在各县的老师是主考人,考试科目有语文和数学。考完后将试卷密封返回到学校进行阅卷,然后把成绩送回到各县按成绩先后发榜公布。最后一关是面试,各县主考人对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了——面试。我曾记得所在的黎城有一个男生考得不错,但同学们反映他在村中有为非作歹行为,经落实后我把他除了名,最后根据学校要求在黎城录取了33人。学生招回后被编为77、78、79三个中师班。在那个非常年代,虽然招生不是很规范,规模也很小,但改变了不少年轻人求知和未来的命运,这批学生也确实成为改革开放后各县里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工、农、学教三结合
毛泽东同志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当时,在进行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学采取各种措施落实这一指示要求。为了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精神,清华厂老工人组成的工宣队进住师范。工宣队员都深入到各班,参与班务的管理工作。队长赵德功还参加校务委员会,经他建议和帮助,利用清华厂的技术建成了学校电镀厂。地址选在学校家属院的平房,把其中一排平房改造后建成了电镀厂,聘请清华厂的老工人当师傅。第一个到工厂学习的班就是我带的78班,全班同学都认真学习,不久就掌握了全部技术。以后清华厂的老工人撤走,其他班到电镀厂学习,都由78班的同学传授。尤其是卫发家和付保成两位同学学得最好。后来其他班学习电镀时他们就成了编外辅导员。同学们都称赞他们昨天的徒弟如今变成了师傅。其他同学毕业后,学校还专门把他们留校工作了一年。直到工厂停办才分配回县里工作。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学农,在屯留县沙家庄利用国家体委航空学校废弃了多年的飞机场办起了农场。1974年春,根据学校安排,我带领78班同学来到沙家庄,和同学们一同分散居住在老百姓家。飞机场由于废弃多年,地上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被农民占用。当我们到达后,在当地农民的指导下进行了下种前的整地工作,为时大约一个多月。由于住宿、开展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的条件不完善,学农的活动早早就结束了。学工也好,学农也罢,都是我和学生们难得的一段经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思想在学生中是打下深深烙印的。
挖防空洞、打地道备战国防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恶化、破裂,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也向我们发起挑衅。1969年后,美国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掀起备战高潮,无论大小机关甚至个人都要挖防空洞。当时校领导决定在学校图书馆前水池中进行。因师范占用的是古代的府君庙,庙内有一个大水池,所以利用原有的水池进行,这个任务首先交给我带的78班。正好班内有一个当过工程兵的连廷戌同学,因在部队时曾做过同样的工程,所以在他的指挥下一共挖了四个防空洞。主体工程完工后余下的部分由其他班完成。
1975年为了备战,晋东南地委安排在南街石头街打地道,任务根据各直属单位的具体人数进行分配,长治师范也分到了不少地段。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任务,师范领导考虑到我过去曾带领78班挖过防空洞,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所以首先让我带领87班同学进行。到了现场让同学们分成两队轮流上阵,一部分同学先挖,另一部分休息。这样安排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速度,主体工程很快完工。经有关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检查验收,大家一致认为,长治师范做的工程不但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当场进行了表扬。主体工程完工后,剩余工程由其他班来进行。
武炳琨“先进工作者”奖状
开门办学和红色实习
1976年国家号召中等以上学校进行开门办学,学校选定了87班首先进行。1976年春由,我和王大中两位老师带领全班赴屯留县路村进行办学。在屯留路村期间,我们分散居住在农民家中,由各家各户轮流派饭。吃完饭交钱、交粮票。上午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午上课,王老师讲语文,我授数学,为时半年(一学期)。劳动时,大家都和农民在一起,对于我和王老师,还有从没下过地的同学,他们就手把手地教。对于下过地但动作不对的同学他们就提出改进意见。1976年9月9日,我们正在地里劳动,突然从广播里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大家和全国人民一样悲痛,就地取材制作,每个人都戴上的黑纱,与村民们一起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为了让同学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毕业前的实习地点,定为襄垣县东北的西营公社。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是八路军活动频繁的地方,离八路军总部武乡县王家峪很近。在实习过程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上课前先听当地老师们的一二节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和教学进度。然后先在同学门内部试讲,听取大家和我的改进意见后再回到班上正式登台讲解。这样进行的结果,教学效果相当显著。果然不出所料,立即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的称赞,也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还成立了书法、美术、体操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这样既丰富了同学的业余生活又增长了当地学生们的见识。
西营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实习期间,同学们就听到不少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故事。利用星期日时间,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到武乡王家峪参观八路军总部,和朱德总司令等八路军领导在抗日战争时期居住的地方,还有朱总司令亲自栽种的高大白杨树。通过参观,大家深深感到八路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抗日战争,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在来之不易。这次实习真正达到了红色教育的目的,对党的恩情和祖国的培养无比感激。
集体和个人获得荣誉
1977年全国恢复了评劳动模范活动,87班由于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了晋东南行署教育局颁发的地区模范班奖状,我经全校教职工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被评为学校标兵和山西省劳动模范(当时称为教育学大寨学大庆先进工作者),这是国家停止了十几年评模活动后第一次评模。之后,我参加了在太原召开的全省表彰大会,全省的劳模组织到北京活动,从太原回长治我第一次享受了坐飞机的待遇。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物质奖励,而就是这样的精神鼓励也激励着我继续更坚定地为教育事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每每打开我那张印记着满满时代烙印的奖状,我还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对自己这既平凡又丰富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