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

2020-02-19徐玉竹

山西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活化景观历史

徐玉竹 刁 艳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1 中国近现代建筑现状

近年来,我国近现代的建筑已然引起社会的部分重视,也有很多修复改造项目在启动进程中,并且已经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一方面,因近现代建筑集中的城市主要为曾经的殖民地、租界等地,从而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导致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近现代建筑被忽视;另一方面,不断加速的城市发展令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方向陷入迷茫,保护问题也逐渐转化为建筑地段与城市更新改造的关系问题。又没有完善的法规以及学术研究,导致目前近现代建筑的修护工作出现盲点。

目前,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一系列法律对历史遗产建筑的修复工作来进行法律保护,但是主要是针对20世纪之前的历史建筑,其中涉及到的少部分近现代建筑是以部分重大革命事宜为准则评判的文物建筑,大部分近现代建筑并没有完善的法规来保护。近现代建筑虽然存世时间较短,但亦是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的建筑,同时代进展一样,代表着这段历史,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同样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保护的目的是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近现代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盲点

2.1 没有针对性的修复章法,建筑改造缺乏个性

因为没有固定的法规以及方向研究,后期的近现代建筑一味的复制成功案例,例如,早期的北京798等工厂类型的改造使人耳目一新,主要依靠原有工业文化遗产及其场地融入新兴产业,不仅是艺术家们的乌托邦,同时融入现代技术,形成艺术+IT+众筹的新型综合文化艺术区,将商业气息转化为文化消费,增多了浏览量,在保护修缮工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将其活化。而后,大量相似思路的工业类建筑的改造纷纷效仿,可是真正像798脱颖而出的较少,因为任何脱离建筑本身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城市命脉的盲目的改造,缺乏全方位的思考,重复的设计手法,同样的商业改变思路,缺乏创新性,即使改造后短时间内引发热潮,经过时间的洗礼,又会变成另外一种意义的遗留建筑,于城市,于发展,于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帮助。

2.2 保护修复与活化混为一谈,设计手段单一

目前为止,建筑保护在设计方面出现两种对立性的问题:其一,哈尔滨、天津、武汉等以近现代城市建筑面貌为主的城市,在对于近现代的建筑设计改造过程中,较常见的手段是保持外部形象不变,加固改善内部功能结构,例如黑龙江中央大街,一直以其文艺复兴的风格延续下来,但是城市在发展,必定会融入新面貌,如果所有历史建筑都运用此种方法,未免过于程式化,不能对应城市建筑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其二,过于迎合现代建筑的审美,很多建筑在改造过后根本看不到一点曾经的模样,整体翻新,除了地址之外,感受不到曾经的文化故事。

2.3 活化过程中,商业气息过于浓重

近现代建筑以及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更新改变其功能,是为了更好发展建筑,使建筑可以跟随城市发展的动态,更长久的存在于城市的建设之中,更新即是保护。可是,目前很多改造项目,虽然打着复兴历史文化的旗号,却处处都是浓重的商业气息,各种商业广告扭曲了文化修复的本意。商业过于严重就意味着另一种定位的形成,商业也是更新换代的,就代表着将建筑改造变成了另外一种商业产品,也要面临着更加频繁的更新改造。

2.4 忽略景观对建筑的辅助影响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保护过程中,重点都在建筑,却忘记了景观和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就好像美龄宫需要法桐的衬托一样,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存在感,更能增加建筑的重要性,使建筑立足于四季的变换中,令建筑变得动态起来,即使是改造成功的案例,像太古里、798等成功案例中,在缺少了景观的衬托时,也缺失了一丝韵味。

3 保护与活化的方法

3.1 增强保护过程中建筑的独特性

要使每一座被保护活化的建筑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例如,鞍山市台町就是一处日式遗留建筑街区,其中融合了20世纪40年代~90年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就需要多方位研究其整体建筑文化、历史、时代特点,并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者来对不同的建筑进行未来定位评估,将想表达给群众的文化历史,表现在每一座单独建筑上;建筑的保护是又一次空间与形式的交流,是生活与环境的更新,审美与历史的碰撞,建筑功能不仅要跟随城市更新的脚步,又要满足对原有建筑文化的活性保存。我们在保护过程中,不只是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更是要将每一座建筑的闪光点放大,建筑不应该是硬性不动的遗产,而应该是一段可以发展的历史文脉,即使将来有一天,不断的更新改造,使建筑曾经的面貌一点点消逝,但也能在建筑中看到文化的进程,消逝的故事。即使是同一时期的同一地点的两座建筑,也是承载了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孕育着不同的发展规则。所以,在着眼于“城市大形象”的塑造时,要使建筑为城市增加一丝独特魅力。

3.2 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利用设计将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近现代建筑之所以在没有浓厚历史转折的背景下,也要保留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人,那里的故事更加贴合生活,更能引起百姓的共鸣。在保护过程中,要意识到建筑的最后归属是人,人类需求人类文化。

对于建筑修复工程,有很多现代性技术手段,但要将不同的手段对应于不同的建筑中。例如沈阳红梅味精厂的改造项目,根据不同厂房的原有使用途径进行了更新。对于要对外使用的近现代建筑保护,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官感受,利用建筑材料的重新利用,在加固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细节,保持修旧如旧,而新建部分则要尽可能保持新旧共生,能够和旧建筑相互衬托,将建筑的文化底蕴传递给群众,将岁月的更替表现出来,感官刺激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这样才能为建筑带来更多的活力,更好的活化历史城区;而对于个人使用的建筑,在外用改造的基础上,要在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痕迹的保留。

3.3 加强景观与建筑的联系

运用合适的空间营造手法和材料更好的烘托建筑曾经的文化景象,用植物景观来对建筑进行烘托,根据建筑风格、所处年代,以及植物四季花期来进行设计。例如北京大栅栏,建筑前种植的植物,攀缠的藤蔓植物,利用植物景观和建筑的融合衬托,为建筑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建筑色彩的重构,利用植物的颜色来和旧改建筑相融合,同时藏于四季的变换中,同一种形式,却可以增加出多种场景的变换,为建筑带来生机,更能将建筑的特点放大;古佛寺中寺庙旁的古树;北京四合院中的天棚、鱼缸、石榴树;以及南锣鼓巷的古树都将建筑所处的环境韵味更深一层次的烘托出来。

4 结语

建筑不只能够影响使用者的生活规则,更能影响使用者的精神世界,可以适应历史发展,承载时代变迁,聆听生活故事的建筑,带给使用者的不只是精神的欢愉更是建筑艺术的更高目的。近现代建筑中,保护是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单纯的封印过去,所以说,合适的保护方法才能使近现代建筑更好的融于现代城市发展,才能将特定的文化交还于大众。

猜你喜欢

活化景观历史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景观别墅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