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资本循环”中的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2020-02-19何紫东广东创意智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硕士研究生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展玻璃博物馆

何紫东 广东创意智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硕士研究生

1 城市“资本循环”下的展示空间

大卫·哈维在资本三循环理论中揭示了城市资本投资循环的真实面目,即通过新一轮的资本投资缓解城市资本积累过程中所产生的危机,同时哈维在资本第三循环理论中提出城市资本的第3 次循环将涉及城市化的方方面面,并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劳动力素质、文化实力等软性资源层面[1]。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愈发明显的今天,城市中也存在着与哈维“资本循环”相似的现象,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动媒体、新媒介、数字化技术等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本”开始积极参与城市的“资本循环”。对于作为城市“资本循环”过程中重要载体之一的展示空间而言,在同时受到软性资源与数字媒体联动影响的大环境下,多元复合的影响因素使其形态、属性、价值、意义等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展示空间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4 个阶段:第1 个阶段为“纪念性”阶段,此阶段主要存在于中世纪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艺术馆与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展示空间实际上主要服务于社会上层权贵,因此其空间功能以收藏艺术品为主。第2 个阶段为“公共性”阶段,即工业经济时代展示空间开始对外开放,普通大众开始作为展示空间的使用者,此时展示空间开始确立其艺术表现、商品销售、文化交流等基本功能[2]。第3 个阶段为“差异性”阶段,在服务型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展示空间内的各类参与者个性化的需求,展示空间逐渐进行空间更新的操作,在解构主义、波普艺术等理念的影响下,空间朝着更为生动时尚的方向翻新。第4 个阶段为“体验性”阶段,即在服务型经济朝体验型经济延伸的当下,展示空间不再局限于过去收藏与陈列为主的功能,而是以更为人情化、趣味化的趋势演化空间的可能性[3]。

而在数字化信息资本驱动的参与以及体验型经济的市场需求下,展示空间在新一轮的城市“资本循环”中逐渐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并朝着更为“创新化、创意化”的趋势演变,如展示效果开始摆脱固有的时间与空间束缚,展示空间参与者从过去被动式输出观展转化为当下的主动式输入观展,展示信息也逐渐朝着非物质化的方向发展等[4]。笔者以上海玻璃博物馆、“每当星辰变幻时”新媒体艺术展以及“WAVELENGTH:制造之外”当代艺术体验大展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别从内容组织、表现体验、运营传播3 个方面对城市新一轮“资本循环”下的展示空间之创新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创新型展示空间之设计策略。

2 展示空间的创新趋势

2.1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多层内容创新

上海玻璃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宝山区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内(原为建于1958 年的玻璃生产基地),占地面积6000m2,是中国第一座玻璃博物馆,由原先的玻璃瓶制造工厂及储存玻璃材料与器械仓库改建而成。最初玻璃博物馆的展览面积约2000m2,随着市场的变迁与游客的增多,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更新,而玻璃博物馆之创新趋势则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组织”方面的更新上,具体表现为空间功能的内容创新。

图2 每当星辰变幻时局部“流程—热点”对应图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功能更新主要分为3个阶段(见图1),在第1 个阶段,玻璃博物馆在维持旧有的博物馆、临展厅、热玻璃演示区与餐厅4 个功能区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DIY 创意工作坊、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店、伽蓝画廊、设计品商店和“Keep it Glassy”展览区等,一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相应的专业空间以及与玻璃艺术相关的优质设备,另一方面初步为玻璃博物馆注入与市场需求相关的商业功能。在功能更新的第2 个阶段,上海玻璃博物馆增加了工厂商店、儿童玻璃博物馆、爱庐彩虹礼堂、廊桥及水晶厅等新型功能区,一方面为参观者细分市场做准备,另一方面开始了“象征式”功能空间的置入与尝试。在功能更新的第3 个阶段,上海玻璃博物馆则主要增加了玻璃迷宫、虹之桥、设计新馆、原生态工厂和园区行政管理办公室等功能区,这一阶段中玻璃博物馆实则从“主题开拓”“场所拾忆”“空间管理”3 个角度对博物馆实现内部功能之更新。通过对上述3 个阶段的更新调研,不难发现上海玻璃博物馆对功能空间进行的更新,实则是从更为综合的角度,即结合艺术展示、休闲娱乐、商业办公等多元空间对博物馆进行了内容组织的创新。

2.2 “每当星辰变幻时”中的多元体验创新

“每当星辰变幻时”是由国内顶尖的极客艺术家团队Geeks Art 打造的2019 年“现象级”新媒体艺术展,展览主旨在现实生活充满喧嚣焦虑的氛围中以“科技+艺术+疗愈”为主线创造出富有“心灵感化”与“灵魂能量”的沉浸式治愈之旅,在1500m 的展馆中通过10 件硬科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对新媒体艺术展进行了新一轮的诠释,从“科学、技术、感知、意识”等多层维度带给观展者全新的身心体验,并被英国路透社评为“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展览”。而“每当星辰变幻时”之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其“体验表现”方面,通过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呈现出观展流程中的体验创新。

与传统观展模式不同,由于“每当星辰变幻时”内部空间之布置兼具灵活性与可选性,空间之间皆通过机关式通道连接,因此观展者之体验流程充满不确定性,基于这一场域特色,展览为观展者特别提供了一份“星际漫游指南”,旨在让观展者体验别具一格的感官之旅。其中最具感官革新体验的流程分别呈现于以下五幕:第一幕为《知觉之门》,通过脑神经科学的催眠手法与空间仪式感及静谧感的营造,为观展者铺垫进入观展程序前的感官与心理准备;第二幕为《夜光丛林》,还原“阿凡达”之场景,以“生命树”隐喻看不见的集体意识网络,通过点与线之构成营造更为精密连绵的空间秩序,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人与族群、人与集体、人与生命源头之间的关系;第三幕为《流》,通过不停流动的点状元素比喻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的状态,尤其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促使观者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幕为《觅象》,以中国漆画之材质为中介,以山水画之意向为内涵意蕴,通过塑造沉浸式的影音空间为观展者提供一个带有东方美学与哲学特质的精神与能量联动之场所;第五幕为《你眼中的永恒》,即通过人工智能开拓观展者脑海深处对自然的遐想,以沙画为出发点通过数字化转译得到全新的虚拟信息,观展者不再是被动感知的一方而是主动参与开拓自己内心世界的“编码员”。通过对以上五幕的解析可以发现,“每当星辰变幻时”展览中的五幕实际上以隐性交互的方式(即意识催眠、象征引导、隐喻暗示、意向共鸣和感官开拓)分别对应着观展者在“精神场域”所体验到的“启迪、内省、警示、哲思、创想”5 个“心理观展”的情绪热点,从而在感知、情感、情绪的角度实现人们在观展流程中的体验创新(见图2)。

2.3 “制造之外”与大众之中的交织传播创新

“WAVELENGTH:制造之外”是由北京时代美术馆和品口(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外近30 位艺术家参与的当代艺术体验大展。该展主要分为制造区、测试区、再生区、出厂区四大主题展区,各国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形式的100 余件作品重新诠释日常生活场域及生存环境等,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呈现探讨消费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议题。而“WAVELENGTH:制造之外”之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其“运营传播”方面,通过社会议题作为连接枢纽,以外部形式吸引与内部价值认同联合引导传播创新。

“WAVELENGTH:制造之外”艺术展的传播是由其中的各类作品共同联动形成,首先如制造区中的《纳西瑟斯的乐园》,作品通过对日常元素的风格化应用及转化,重构了如古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自恋式的夸张化空间,一方面以梦幻化的陈设材料及米幻化的立面处理营造吸引观展者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这一被放大自恋特质的空间隐喻沉迷自拍、自我欣赏的人群所聚集的社交平台,引起大众对当下某些极端社会现象的反思。其次是如测试区的《克里斯托世界》,作品以一系列新媒体装置为基底,附加不同的具备时尚感、科技感、未来感的道具营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式的空间,在以科幻感十足的形象吸引观展者的同时,通过被物象化的光线、信息、科技媒介等的呈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人类情感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再者如再生区的《制服 Uniform》,作品以轻柔的黑纱制服作为单元件,通过对整体空间的“占据”塑造一种既强烈又疏离的多重质感,一方面这种形式对于观展者而言可以穿越作品之中并获得更丰富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作品的作者也通过这一轻薄黑纱暗喻移民劳工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与透明感:他们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被经济发展中忽视、忽略的群体,通过作品的外观形式与内涵隐喻引导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反思。通过对作品形式及理念的解读可以发现“WAVELENGTH:制造之外”艺术展中的作品既满足当下年青一代对空间审美的需求,从而促进观展者与作品互动,又能通过作品形式及隐喻使得观展者产生丰富的现象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理念反思与价值认同,观展者在被作品吸引打动的同时,展开讨论并通过互动媒体等途径发表自己认同的作品,形成隐性的多维跨界传播。至此,“WAVELENGTH:制造之外”艺术展通过内核与外像的双向线索完成作品对观展者、观展者之间、观展者对外的主动式、互动式、创新式运营传播模式。

3 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对案例的调研分析,不难发现在上海玻璃博物馆、“每当星辰变幻时”新媒体艺术展以及“WAVELENGTH:制造之外”当代艺术体验大展有序发展、反馈优良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以人力、物资、技术、材料等为基础的创新驱动要素,这些基础归其根本实则为城市“资本循环”中的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及艺术资本的部分缩影,而这几类主要资本则以展示空间中的组织层面、表现层面、传播层面为重点途径进行相应转化,最终实现展示空间在内容、体验、运营上的多元价值创新[5]。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初步框架如图3 所示。

图3 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初步框架

3.1 组织层面创新设计

在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的组织层面,主要从功能架构及主题定制两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资本转化。就功能架构方面而言,展示空间应具备整体的前瞻性,如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中对于空间功能的更新,在每一个阶段实际上都对应了相应的商业市场、艺术环境、休闲娱乐等发展趋势,如DIY 创意工作坊、艺术家工作室这类功能更新,实则是玻璃博物馆在玻璃艺术专业领域的创新化拓展,通过更为灵活新颖的模式对专业空间的可能性进行探索。而以工厂商店、儿童玻璃博物馆这一类具有趣味性的空间为代表的后续功能更新则是玻璃博物馆对商业市场延伸、商业潜力挖掘的相应操作。就主题定制而言,展示空间则是通过如具有象征意义的功能空间进行相应的操作,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功能更新中置入爱庐彩虹礼堂、原生态工厂这一类带有一定情感隐喻或场所记忆的空间,并通过文化氛围引入、重塑为空间增添人文附加值。因此,组织层面的创新设计主要通过功能架构与主题定制作为切入点,通过前瞻性、趣味性、文化性要素的融合达到内容创新的目标[6]。

3.2 表现层面创新设计

在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的表现层面中,主要从热点设置与情境拟定两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资本转化。就热点设置方面而言,展示空间首先应进行“空间—情绪”的二元对应热点设计,如在“每当星辰变幻时”新媒体艺术展中,展览探寻的是科技、艺术与感官的交互,在具体空间设计上不仅仅只是构建一个纯粹的物理空间,而是打造一个以新媒介之方式实现观展者多维度、多感官互相渗透的精神性能量场,在此前提下方能延伸出展览中每一幕特定空间对应的如“启迪、内省、警示、哲思、创想”等感官情绪,通过空间交融情绪的场景塑造实现二元对应的热点设计。而在情境拟定方面,展示空间则主要以新媒介装置及丰富的互动界面为主拟定相应空间的情境氛围,如在“每当星辰变幻时”中《浮游生物》这一幕中作品通过全息投影装置模糊观展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在人与“浮游生物”交相融会、难分彼此的情境下实现更具共鸣感的交互体验。又如在《流动的城市》一幕中作品通过实时Audiovisual 技术,即影像跟随音乐变化的方式营造更为现实生动的界面变化,以对空间的解构到重构之过程塑造引人沉思的深度体验。至此表现层面的创新设计主要通过热点设置与情境拟定为线索,通过场景塑造、装置交互、界面丰富的方式达到体验创新的目标[7]。

3.3 传播层面创新设计

在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的传播层面中,则主要从精准传播与体验传播两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资本转化。就精准传播方面而言,展示空间主要以“价值认同”“专业认可”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运营传播,如在“WAVELENGTH:制造之外”当代艺术展中,展览通过作品中传达的内核理念呼应当下热门的社会议题,如经济进展中边缘人士与过度消费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交组织“极致化”与信息时代之间的关系,引发观展者联想式的“价值认同”。同时,“WAVELENGTH:制造之外”亦积极组织内行专业人士,如具有偶像IP 属性的业内知名艺术家进行相关交流活动,以此突出艺术展更具权威性的“专业认可”,从而更为牢固地确定艺术展之主题理念。至此,“WAVELENGTH:制造之外”通过“价值认同”与“专业认可”实现展示空间在理念、观念层面的精准传播。就体验传播方面而言,展示空间主要通过空间形势氛围的塑造强化观展者体验式的经验获取,观展者在进行第一轮被动传播展览信息后扮演“引流者”的角色,借由拍照、视频等形式将自己获得的“现场体验”对外进行二次主动传播,如在“WAVELENGTH:制造之外”艺术展中的观展者通过互动媒体进行经验分享或现场打卡等行为,使得艺术展之传播形成具有“裂变式”特质的新型传播模式。据此可以发现传播层面的创新设计主要以精准传播与体验传播作为相应途径,通过内行、引流者、偶像IP 各方参与达到传播及运营创新的目标[8]。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通过对城市“资本循环”中展示空间之发展与受到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资料梳理,其次以当下具有创新趋势的3 个展示空间案例为现实研究对象,分析各案例所具备的创新要素,最终以创新要素与城市资本间的多元关联为基础,拟定创新型展示策略初步框架,以组织层面、表现层面、传播层面为核心途径进行相应资本转化与创新要素的提炼,进行对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然而,由于城市“资本循环”下仍存在更多其他类型各异的展示空间,因此本文对创新型展示空间设计策略之研究仅为初步探索,后续仍需对更多类型展示空间进行研究与实证。

猜你喜欢

艺术展玻璃博物馆
博物馆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露天博物馆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博物馆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