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及脑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0-02-19李延喜郭世文
李延喜,郭世文
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61);2.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铜川727100); 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西安710061)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在自发性脑出血中约占70.0%~80.0%,基底节区是常见出血部位,约占50.0%~60.0%,该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均高的特征,若未予以及时治疗可能致使患者脑组织受损,引起脑功能障碍,转归难度大[1-2]。以往临床上多予以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血肿、缓解脑水肿,挽救患者生命,但之后可能会有失语、瘫痪等后遗症存在[3]。近年来,手术逐渐被应用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中,常见手术方式有开颅、微创两种,其中开颅手术可于直视下对血肿进行处理,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微创手术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现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得到应用[4]。此次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开展常规开颅手术、微创手术治疗,旨在进一步探讨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此次病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按电脑数字表法):对照组41例,男22例(53.66%),女19例(46.34%);年龄47~86岁,平均(66.51±4.57)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6.50±1.32)年;术前血肿量31~56 ml,平均(43.51±5.34)ml。试验组41例,男23例(56.10%),女18例(43.90%);年龄46~76岁,平均(66.10±4.63)岁;高血压病史3~11年,平均(7.01±1.41)年;术前血肿量32~56 ml,平均(44.11±5.29)ml。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且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术前血肿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5]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者;出血量为30~60 ml者;发病7~24 h者;出血未破入脑室,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者。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者;术前存在脑疝者;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系统疾病者;合并脑肿瘤者;脑血管先天性畸形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予以CT检查定位,对皮瓣进行标记,实施全麻,常规展开消毒铺巾处理,经患侧颞部作马蹄状切口,依次将头皮、帽状腱膜、颞筋膜、颞肌切开,直至骨膜处,于预定位置将颞肌、筋膜、颅骨表面骨膜推开,通过动力系统进行钻孔处理,割开颅骨,将骨瓣翻开,止血,通过细线对硬脑膜进行悬吊,采用脑针穿刺,确定血肿腔,将硬脑膜切开,向上翻开,使脑皮质露出,避开重要血管作切口,电凝止血,探查并进入血肿腔,对血肿进行抽吸,通过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血凝块,止血,对硬脑膜进行缝合,置入引流管,予以去骨瓣减压,术毕。试验组通过微创手术展开治疗:通过CT对血肿最大层面、中心点进行定位,于血肿与颅骨相距最近处作标记,常规消毒后,通过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实施局部麻醉,选择适合于患者的颅骨穿刺针(YL-1型),于适当位置固定限位器,将穿刺点头皮切开,穿刺针与颅骨面呈90°角,缓慢进针穿刺,进入血肿腔,可见限位器停止后,将电钻去除,拔除针芯,将针帽拧紧,接入一根侧管,确定穿刺位置准确后,通过一次性注射器(10 ml)对穿刺针进行轻柔抽吸,抽取30.0%~40.0%的血肿液,通过适量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冲洗,并对穿刺针方向进行旋转,配合使用尿激酶,促进充分引流,可见清亮引流液后,将侧管夹闭,接入引流袋,包扎处理术区,术毕。术后,两组均严密予以心电监测,取斜坡卧位(头高15°~30°),予以吸氧、控制血压、预防脑水肿、神经营养、抗感染、预防并发症等处理。并注重引流情况观察,尽早对引流管、穿刺针进行拔除。
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癫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②预后改善情况:术前、术后1周,分别予以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予以两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7]评分。GCS总分介于3~15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好;KPS总分介于0~10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③生活质量及脑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实施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9]评分。SF-36总分介于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NIHSS总分介于0~45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结 果
1 并发症 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较对照组的24.39%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预后改善情况 术前,两组GCS、KP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预后情况均改善,GCS、KPS评分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生活质量及脑功能恢复情况 术前,两组SF-36、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脑功能水平得到恢复,其中SF-36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两组预后改善情况比较(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0.05
表3两组生活质量及脑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0.05
讨 论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并发症的一种,此病发生后,患者脑实质内出现出血,病情进展快,后遗症多,致残、致死率均较高[10]。高血压患者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中,脑小动脉易发生透明变性,血管内膜下增生大量纤维细胞,可导致血管壁狭窄或扩张,致使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11]。当前,临床上多通过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展开治疗,治疗目的主要为尽早对血肿进行清除,使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毒理效应、继发性脑水肿等减轻,进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12-13]。
近年来,影像学与微创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微创手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中,于CT定位下穿刺对血肿进行抽吸,操作简单、创伤小[14]。孙红星等[15]的研究通过显微镜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展开治疗,并与开颅手术比较,发现微创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高于开颅组,且微创组并发症较少。本次研究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①并发症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32%)较对照组(24.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与常规开颅手术比较,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有助于控制并发症出现。微创手术应用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时,术前通过CT检查对病灶组织进行精确定位,于局部麻醉下微创穿刺达到血肿腔内,再对血肿进行抽吸,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对脑组织的造成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而且还可对血肿进行充分清除,使血肿占位效应、脑水肿引发的并发症减少[16]。②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试验组GCS、KP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相较于常规开颅手术,微创手术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水平。通过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开展治疗时,于CT镜头直视下手术,可精准对血肿进行清除,使血肿对脑组织的持续性损伤得到充分控制,改善患者昏迷程度及Karnofsky功能状态,提升GCS、KPS评分[17]。除此以外,微创手术表现出并发症少的优势,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也较小,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而达到有效改善预后的效果。③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脑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试验组SF-36评分是(88.23±2.21)分,较对照组的(74.22±2.52)分高,NIHSS评分是(18.78±1.10)分,较对照组的(25.12±1.3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和常规开颅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更有助于改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并促进脑功能恢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少、预后改善效果明显,可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尽早开展专业功能锻炼,进而达到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脑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