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县城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状况及解决对策
2020-02-18吴正新
吴正新
摘要:县城高中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对学生的关爱、教育严重缺失,造成留守学生形成不良心理,需要学校、教师给予良好的心理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改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县城高中留守学生心理状态及解决对策开展的研究,旨在为重要阶段的高中留守学生发展出一份力。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由于留守学生父母无法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存在较多的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学校是培育学生的重要领域,需要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改善措施,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形成,成为指引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向标,优质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1]。
一、县城高中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生偏激意识、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由于留守高中学生父母长年外地务工,对学生疏于管教。学生长年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农村老一辈人的思想意识只存在经济理念,无法针对留守学生的人生观、價值观有效培养。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留守学生存在认识偏激、体验消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从而对知识的学习存在认知偏激:“学习知识有何用?无法得到钱财与食物。”在这种思想意识下,课堂学习时“我行我素”,不认真学习,影响学习成绩。另外,认知偏激的留守学生还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学习时无法听从教师的指挥,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不理不睬、无视教师。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课堂中无法长时间与留守学生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已经舍弃留守学生,使教学重点放置于其他学生学习上,导致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低下。
(二)学生性格具有焦虑、敏感、自卑的心理
由于每位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性格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调查可知,学生存在内心焦虑、异常敏感、极端自卑的心理。由于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缺一不可,而留守学生的父母却长年在外,无法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留守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并接受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未注重留守学生,且存在学生成绩低下时,教师给予批评,导致具有内心焦虑、异常敏感、极端自卑心理的学生抵触学习,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学校要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学生创建独物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中要体现关爱、心理教育的过程。首先,掌握学生详细信息。学校要为留守学生创建档案,包含学生信息、家长信息、住址、家庭条件。其次,学校要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高校可以采取教师自修、鼓励教师参加针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教育讲座,实现心理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能够解决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后,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关爱措施。每位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差异化,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每位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每位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关爱措施,让学生在关爱策略下逐渐改变,实现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改善[2]。
(二)采取师生结对实施心理教育措施
学校可以根据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实施师生结对心理教育措施。由于学生缺乏父母关爱,学校可以让教师的关爱尽量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父母关爱。留守学生分配给具体教师后,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存在的内心思想,根据思想意识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措施,让留守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教师心理教育的感化下,改变内心不良心理因素,实现心理教育目的。另外,教师还要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指导,让学生正确认知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存在的认知偏激心理。
(三)开展定期家访策略
每位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具有差异化,只有深入学生家中掌握实际环境与家庭条件后,才能准确的制定心理教育策略,实现改善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目标。在家访时,教师要与陪护学生的家人良好沟通,虽然无法改变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但是可以让老一辈人信任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与习惯,为心理教育策略提供良好的信息[3]。
(四)教师要实现留守学生接受自己
教师要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需要留守学生接受教师。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要时时面带微笑,即使面对学生敌意、冷漠的眼睛时,要仍然保持耐心与微笑。学生在学校内、班级内,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生需要接受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内心发生转变。长此以往下,学生会逐渐接受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实施心理辅导,从而进一步实现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城高中留守学生存在不良心理,需要学校、教师关爱学生,根据学生不良心理制定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实现学生不良心理有效改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远明.浅谈高中生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9):21-22.
[2]朱俊芳.关注农村“留守儿”的思想道德教育[J].贵州教育. 2005,(10):12-13.
[3]韩珍玉,刘福初.浅谈“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 2010,(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