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历史内涵

2020-02-18薛红焰

党的生活·青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成果体系特色

薛红焰

一、长期历史发展凝结而成的制度成果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则体系,代表了一定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也反映出一定的思想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这一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照搬别国制度体系而来的,而是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中得来的,是从党领导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创造革命、建设、改革的伟业中得来的,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得来的。这一科学制度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传承了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又吸收借鉴了近代以来各国制度发展的文明成果,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科学总结和提炼升华。

二、科学理论指引下形成的制度成果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分析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既肯定社会生产对于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后者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代表人民利益、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这一艰辛探索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次次展现出“理论成果”转化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与神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党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又一次实现伟大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在科学理论指引下、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度化体现,是与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制度形式,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建设实践的制度性成果。

三、植根中国历史文化形成的制度成果

汤因比曾说过,传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制度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完整伟大的体制。”就中国历史和传统社会而言,中华文明所孕育的社会制度在近代之前是绵延不绝的,展现了超越西方社会的延续性。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压迫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并由此催生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长期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自然延续,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社会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長起来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可以说,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一系列优秀文化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境界和政治理念,为新中国70年发展和制度建设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坚实的政治基因与文化元素,为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发展奠定了一系列优秀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

四、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维护多数人即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尊重和服务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切,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表现,也是执政为民立场的表达,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从“革命为民”到“改革为民”的转换,从“执政为民”到“发展为民”的升华,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我们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程度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最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奇迹;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各阶层各领域的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形成了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70年来,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力量。

五、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实践之源。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被西方工业文明裹挟带入近代的中国,很早就有现代化之觉醒。但是,囿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必须先得到解放,而后方可发展。历史证明,旧中国不可能带领人民走上独立解放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过程中,始终聚焦现代化命题,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支撑和保障。1957年3月,毛泽东指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社会主义新制度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明确了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尽快实现工业化,我们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迅速全面地恢复了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创造性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制度,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实际出发,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高铁网不断延伸到大飞机翱翔蓝天,从连续七年减贫1300多万人到形成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这说明我们具有制度优势,能够确保实现民族复兴。7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六、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和挑战的制度体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充满各种风险挑战。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问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保障。

历史表明,国家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必须转化为成熟、定型的制度,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才能持续长久地发挥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体系的新征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图到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新局面形成,“制度”“治理”成为关键词。在改革总目标指引下,简政放权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社会活力竞相迸发;“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扎牢生态篱笆,绿色成为发展底色;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制定修订党内法规180多部,架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框架……这一切,都为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吸纳人类制度文明成果、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是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发展的里程碑、新起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意义重大,把这一制度贯彻落实好意义同样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全会精神,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成果体系特色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