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中国经济笑话的力量太幼稚了(社评)
2020-02-18
新冠肺炎疫情显然给中国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冲击,这种冲击会转化成一些企业的当下痛苦,对承受力弱的企业甚至会是灾难。不过疫情毕竟是短暂的,它冲击不了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也打断不了中国继续发展的整体态势,这恐怕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
近来西方舆论评估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中国经济打击的比较多,其中不少评论有意无意把这场疫情造成的短期灾难混同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这些评论或许掺入了一些人对中国的未来真会是这样的愿望,这种愿望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放大了短期事态的意义,他们一些人先忍不住相信了自己似是而非的逻辑。
疫情突然暴发,中国的很多经济活动、尤其是很多服务行业戛然而止,一些城市“静止”了下来,为的是让病毒传播的轨迹显现出来,并且被阻止。损失当然很大了,具体数字有待统计,但它的绝对值肯定很惊人,很多中国人自己的估算比外界评估的数字还要悲观。
然而中国巨大的体量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回旋力,它是经济战略韧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有些服务业的损失可以弥补回来,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损失掉了,但这种损失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内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经济发展会让这段伤口彻底愈合。
另外不知道外界是否注意到,这次中国经济虽然受了损失,但没有出现混乱,支持中国人日常生活需求的经济部门都在加速运转。除了口罩等防疫急需品的生产能力一时做不到达到需求水平的扩容,其他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样也没有减少供应。
电力、网络等基础部门无一出问题,连需要大量人力的外卖系统也于近日迅速恢复,人们最担心的蔬菜供应也没有出严重问题。这些显示的是:中国经济的内在组织能力非常强大、严密,无论是政府的手还是市场的手都在这场灾难中行动得非常有效。
一个问题是,西方舆论对经济的大部分注意力似乎集中在了GDP的一个百分点甚至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差异上,但中国社会看经济也会同时往远处眺望。短时间内出现一些痛苦和困难,当然也是问题,但是竞争力的保持和前面的希望对我们同样很重要。
为了抗击疫情蒙受一点损失,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完全承受得起。我们在想方设法减少相关损失,尤其是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善后,但我们真不认为这次冲击会对中国经济构成什么战略性问题。
倒是这场灾难以一种极端方式检测
了中国的战略反应能力。面对这么严重的灾难和在公众中迅速传播的恐慌,中国政府有能力把全社会面对极度危险的挑战迅速动员起来,用了不长的时间稳定了疫情,也稳定了人心。
其实所有经济灾难最后都是以公众信心的崩塌而全面失控的,外界这一次应当看清楚了,只要有中国今天的政治体制在,那样全社会规模的信心大崩塌在中国就不大可能上演。所以说中国经济不会有某些美国精英所期待的崩溃的那一天。
这一次的经济损失中国社会会尽最大努力缩小、挽回,政府和市场的手也会尽力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在社会伦理的层面上,这是眼下我们需要经历的考验,这期间来自境外的任何幸灾乐祸都令人不齿。至于在战略层面,那些希望中国遭殃的力量就歇一歇吧。只能说,他们想多了,而且很幼稚,喜欢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