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体验的大慈寺商业街区虚拟空间建构初探

2020-02-18夏辰曦王雨薇

四川水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太古商业街场所

夏辰曦 王雨薇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 610059)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聚落失落,血缘、地缘关系纽带弱化,人与人、人与场所的关系弱化,社会呈现原子化的趋势,个体变得更加孤独。在现阶段社会标签、符号泛滥的情景下,人们更容易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而虚拟社区的兴起使现实场所的吸引力下降,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时间消费份额上升必然意味着现实世界场所空间遭遇冷落,这也使得低头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低头族的背后,是现实交流的减少与人际关系的淡漠。如何缓解虚拟世界与真实体验的矛盾;如何重拾城市的吸引力,让城市恢复活力;如何把城市公共空间还给公众,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一种不同于以往商业综合体的城市中心新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诉求。

1 社区的相关概念

1.1 词源释义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 年《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先使用Gemeinschaft 这一名词。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对立的“社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归属感、认同感、亲密关系。20世纪30 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此书时将Gemeinschaft 翻译为“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即是城市的“细胞”,是社情民意集中的地方。

1.2 社区的定义

从滕尼斯提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以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社区”的内涵渐渐丰富。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不同研究方向都会影响着社区的定义。这些定义从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域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一类是认同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特质、归属感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虽然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社会学界属于第一类,从地域角度出发将社区界定为地域社会,但基于研究需要,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社区偏向于第二类,是一个有归属感的共同体。

2 大慈寺商业街区社区化的前提条件

大慈寺商业街区于成都市锦江区商业零售核心地段,在中国房地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总体呈低谷姿态时,逆流而上,在业绩和口碑上获得双丰收。大慈寺商业街区作为一个城市节点,是如何在互联网普遍“入侵”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人们的青睐,使人们自发的离开虚拟世界,走出家门,来到太古里,甚至还借助互联网技术,呈现线上线下互相促进的姿态?探讨虚拟世界与真实体验的矛盾和联系,大慈寺商业街区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

2.1 通过设计加强人与场所的连结

在设计上,大慈寺商业街区将庞大的工程拆分成几十个量体,彼此貌似,但却定义着不同尺度和城市场景的组合;商户也有自我表现的空间和适应性。无论是在街巷密度、空间尺度还是建筑体量、建筑密度,设计师们都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从人们的年龄、习惯、喜好出发,对细节进行演绎。正如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在《创意城市》中写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与交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而街道就是促进这些互动交流的平台。当我们要设计出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时,我们需要更多以人为本的街道。”1

大慈寺商业街区采用开放的“里”的模式,使得太古里与周围建筑的界限感模糊,整体呈现开放包容的姿态,破除了传统的“门户思维”。也正因为在设计时对人的需求、感受的关切,人们在心理上更易与这一场所之间滋生出某种特殊性的情感纽结。这种情感纽结并非因视觉冲击或购买需求而产生,而是通过无数细微之处的渲染,一层一层、一遍一遍,在不知不觉中人与场所的连结便形成了。

2.2 通过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凸显了自身内在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传承上,太古里围绕千年古刹大慈寺形成商业区,保留了广东会馆、字库塔、笔贴式街院落、章华里7/8 号院落、欣庐、马家巷禅院等历史遗迹,让人们可以不经意的感受旧有的历史时光、人文气息。且在设计时参照传统川西民居,比如传统色彩、尺度、空间、装饰等。通过对各个细节的把握,营造出新旧融合的氛围。

关于文化传承,设计师郝林如是说“每个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可以诠释的传统,每个城市的记忆总会附着在某个场域,有些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非物质的。”因此在设计时,传统不只是川西民居的风格再现,也不仅仅是四川的休闲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传统和现代因素所结合形成的“新传统”。例如,设计团队围绕历史上有一条溪水从大慈古寺周边流过的故事规划了“慢里”的水体。一方面营造了舒适的微环境,一方面是对解玉溪的现代演绎。

保留历史文化场所,不应该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也不应该是“挂羊牌,卖狗肉”式的打着文化的旗帜i 为商业服务。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认为“只有当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同时忠实于其源流,而又已准备就诸于艺术、文学、哲学和精神层次的创造性的时候,才能够支持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不仅是有能力支持而且可以赋予这种接触意义。”2 通过把握、传承文化内涵里的精髓,与其他文化接触、碰撞,赋予文化更多可能性与生命力。

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是一个“活”的场所,一个可以与参与者发生对话的场所。它通过种种细节唤醒人们的记忆,激活场所的意义,引导大众重新审视被忽略的社区;通过各种创意引起人们的好奇,激发文化的活力,呼吁公众探索发现文化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历史营造亲切的场所,吸引人们的聚集,重现场所过往的生机。

2.3 各种功能吸引不同人群自发形成趣缘群体

大慈寺商业街区,以其包容性、完整性,满足了形形色色的人的需求。老人、年轻人、儿童、恋人都可以享受这“为你而创”的城市公共空间。譬如老人可以漫步在慢广场上,可以到大慈寺祈福,而偏爱逛街的年轻人在太古里也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大慈寺商业街区的开放的“里”的模式,将人们从单一的买卖行为中解放出来。自由漫步在群落间的那些与都市环境和文化遗存密切结合的广场、快慢区的街巷、保留院落、餐厅、剧场、酒吧、花园、店铺等一系列空间。通过和逗留的同时,可以欣赏到区内的环境景观和各种活动,使“逛”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也许正因为大慈寺商业街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场所感与公共空间,人们更加乐于自发的到这里并参与其中。而其中,具有相同爱好的人们又会互相吸引,参与互动,形成“趣缘群体”,从而组织更具影响力的活动。例如街拍文化、汉服文化、cosplay 文化在太古里都有各自的群体,且在逐步壮大。他们或是利用太古里的场景,或是看中太古里的中心性,或是喜欢太古里的自由感,总之,他们聚集于此。

3 虚拟空间建构初探

3.1 植入IP(Intellectual Property)理念

就像一个好的大IP,可以衍生出同人文、音乐、广播剧、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这些衍生作品都是源于这个IP 却又有所改变,而且它们各自的受众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的受众却可以通过这个IP 联系到一起,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因子、相同的“世界观”,在虚拟空间上形成了社区之感,即“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网络学者莱恩 格尔德提出的:“相当数量的人在一起长期讨论共同的话题,产生了充分的人类情感,在异度空间中结成人际关系网,从而在网络上生成的社会集合体就是虚拟社区。”3

而大慈寺商业街区,就像一个大IP,人们聚集于此,基于需求与爱好进行不同的活动,形成不同的趣缘群体。而人们的参与互动又使街区呈现无限延展的生命力。正如郝林在设计时所考虑的“设计过程的关键方法,在于从社会互动、经济活力和环境共创的综合角度,赋予故事与脉络,创造真实的情景,重组市区价值,共创分享与串联,让不同界别的人交流和合作,让创意可以在一个有故事、有情感和快乐的都市社区中发生。”大慈寺商业街区,便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感的社区。

3.2 建构虚拟空间中的“趣缘群体”

在自身设计、文化底蕴、场地规模等多重因素的助力下,通过广告、口碑、网络三方的宣传,将大慈寺商业街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并呈现出社区化的趋势。社区化,即意味着近人感与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商业综合体的画地为牢,人们随机聚集,擦肩而过的场所。

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涌入拥有更多资源与机会的城市以寻求发展,以地缘与血缘为纽带的社交关系不可避免的被弱化。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对长年累月定居一地的环境的亲切,源自人的慢节奏的生活和观察。”4 若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与观察,人们便失去了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情感体验,个体的精神生活将变得碎片化,整个社会呈现“原子化动向”,而原子化的社会无疑令现代人倍感孤独。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使个体陷人自我认同的困境,面对困境,我们并非无路可走,现代社会中个人可以反思性地进行一场‘生活政治’。‘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人们其实是通过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自我认同。”5 生活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基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社交,结识与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的人,从而形成趣缘群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交越来越普遍,“虚拟社区”越来越“真实”,人们在网络上也可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们初来太古里的原因可能与传统商业综合体不尽相同,但太古里的内涵却将其与其他商业体区别开来。凭借自身设计、历史渊源、场地规模,大慈寺商业街区吸引了相同兴趣爱好与价值追求的人们来到这里,一面积极主动地参与生产,呈现自我,在他人的反馈中获得自我身份的感知;一面在群体互动中与他人共享相同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由此产生对这一“生活方式”的意义体系的认同。通过共享和认同,拥有共同信念、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趣缘社群也就此被建构起来。如果说参与是手段的话,那么认同便参与社区活动的目的。但是,参与社区活动并未就是社区成员,只有与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广泛频繁的互动,存在着亲近感与认同感的成员才能构成趣缘群体。共同的兴趣和文化偏好将不同个体的思想、情感体验汇聚到了一起,由此建构的趣缘群体既契合了个体的独特文化取向,也以共同体的力量弥补了个体的孤独。

3.3 强化“社区体验”

强化“社区体验”不仅有益于使用者们,对于大慈寺商业街区本身而言,强化“社区体验”也使场所更加多元化,从而更具生命力。

法国大哲学家卢梭认为“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构成城。”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正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城市才有了深层含义,否则城市只是建筑的聚落。人的活力即是场所的活力前提。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把公共空间活动分为三种,分别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形形色色的趣缘群体在太古里聚集、组织活动,其实就是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而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太古里的活力来源。例如大慈寺商业街区的街拍文化,会直接吸引时尚爱好者与摄影师。而对于路人而言,街道也变得热闹了。并且当街拍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时,人们也会对大慈寺商业街区形成初步印象。通过街拍这一行为,商业街区的活力就在线上线下都被激发了。

因为大慈寺商业街区的自身特性,这个“大社区”里的趣缘群体十分多元化,从街拍到运动,从文青到美食客,无所不有。趣缘群体的多元化其实是太古里的功能与形态混合使用的体现,有助于形成丰富的空间边界,推动街区的公共性与多元化。

3.4 增强信息交流

任何时代,信息交流都是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而在信息时代,信息交流的价值更加突显出来。信息交流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获得自己缺乏的信息甚至产生新的信息。对于参与者而言,通过信息交流,他可以提高某一项技能或者建立人际关系等等;而对于信息而言,信息交流越频繁越广泛,信息的内涵才会越丰富越深刻。

人们在大慈寺商业街区参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生产并传递信息的过程。例如大慈寺商业街区会不定期的开展名画展览活动。无论是专门到来还是偶然路过的人们,便有了契机于此聚集驻足并停留。对于对绘画不太关注的人们而言,这样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可以帮助拓展生活视野。对于对绘画有研究的人们而言,这样的活动是生产并传播信息,是深入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契机,也是将自己的爱好介绍给他人的机会。画,若没有懂得的人,无论在哪都只是一幅画。而太古里利用展览将人与人、人与场所连结起来。这对太古里而言是内容上的丰富,对画而言是价值上的提升。

除去画展,大慈寺商业街区还有许多活动,有趣缘群体自发组织的,也有地产商策划的,例如纸艺术展、和纸胶带展等等。正是因为太古里不同于传统商业综合体的社区模式,才吸引了各行各业、各种兴趣的人们聚集于此,才使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广泛。而太古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及时反映信息的社会窗口。

4 结语

在虚拟空间高度健全的今天,若城市设计还一味追求速度与高效,忽视人的情感体验,那么城市必然失去它的活力源泉,变得冷清。对公共空间的关注的本质其实是对市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生空间的关注。基于社区体验的大慈寺商业街区虚拟空间建构模式研究,目的在于将公共空间还给公众,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城市共享空间。

猜你喜欢

太古商业街场所
成都市商业街船棺与古蜀水文化
太古长输供热管线温降统计及分析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听的场所
“客改货”市场广阔 山东太古大有作为
远离不良场所
恋爱场所的变化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
哈尔滨建材(陶瓷\卫浴)市场分布图
杭州特色商业街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