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功能锻炼对永久性肠造口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2-18潘裕芬

智慧健康 2020年2期
关键词:造口腹膜结肠

潘裕芬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0)

0 引言

永久性肠造口术指的是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肛管癌与低位直肠癌手术中[1-2]。目前经腹膜内造口术逐渐被经腹膜外造口术所取代。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造口术的不断改良,但术后会造成患者排便无规律、造口功能较差,增加了术后造口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可能[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永久性肠造口术患者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实施腹部功能训练,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肠造口术患者5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25例与参照组25例。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7~76岁,平均(60.12±7.38)岁,18例经腹直肌外侧,7例经腹直肌。参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7~77岁,平均(60.72±7.95)岁,17例经腹直肌外侧,8例经腹直肌。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齐全;随访资料齐全;均实施永久性肠造口术。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肾、肝、心脏器功能衰竭;有腹部手术史;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方法:将造口处皮肤提起,切除皮下组织与直径3 cm皮肤。经腹直肌外侧造口术患者,腹外斜肌腱膜采取十字形切开方式,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切断,给予电凝止血或者结扎。经腹直肌造口术患者,开腹直肌前后鞘采取十字形切开方式,将腹直肌钝性分离,向外潜行分离左结肠腹膜切开处,操作过程中控制力度,防止腹膜撕裂,分离后会连通造口处切口及腹膜外隧道,于造口处把造口用结肠拉出腹壁,严格控制系膜方向,禁止扭转腹膜。经腹直肌外侧造口术患者,固定结肠浆肌层及腹外斜肌腱膜,防止造口结肠回缩。对于经腹直肌造口术患者,固定腹直肌前鞘及造口肠壁。将盆底腹膜关闭,防止造口结肠上方的左侧侧腹膜受到压迫,关闭腹部后,切除皮肤平面多余结肠,对肠腔进行消毒,间断缝合造口皮肤切口及肠壁边缘全层,将一次性造口袋贴于缝合处。

参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护理等干预措施,试验组实施腹部功能锻炼,术前7 d让患者学习腹式呼吸,术后首日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功能锻炼,锻炼的条件为患者可耐受切口疼痛。术后第三天,患者切口疼痛感有所缓解,帮助患者开展造口旁按压功能训练,让患者及其家属并拢其四指,对腹膜外结肠段位置实施有节律按压,方向为由外至造口方向,依据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确定腹式呼吸深度与按压力度。每日锻炼3次以上,锻炼时间不得低于3 min,根据患者切口疼痛情况延长锻炼时间,增加锻炼次数。术后30天出现排气信号与排便信号时,要对造口进行压迫,并收缩腹肌,时间为30秒。患者依据自身情况延长收缩、压迫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状况及随访一年造口功能。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n(%)]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试验组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4.0%,参照组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4.0%,试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1年造口功能对比分析

试验组患者产生排便信号,自我控制排便至粪便排出时间;排便前任意排便信号出现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1年造口功能对比分析[n(%)]

3 讨论

临床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为腹膜外结肠造口术,术后造口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6]。腹膜外结肠造口术术后导致患者永久携带肠造口,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7]。临床护理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为主,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饮食护理、造口自我护理、造口观察、防治造口狭窄等并发症[8]。然而如何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防止腐蚀造口周围皮肤,纠正患者术后造口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升是目前护理的重要问题之一[9]。

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腹部功能训练,开展研究前主治医师及造口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充分以及患者实际情况定位造口位置,之后开展腹部功能训练。实施腹部功能训练可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与排便时间分别为(2.25±0.58)d与(3.25±0.69),参照组分别为(3.92±0.57)d、(4.92±0.82)d,试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相关研究[10]指出,实施腹部功能训练可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造口脱垂,参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造口旁疝、2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坏死、1例造口脱垂,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参照组为24.0%,试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试验组患者产生排便信号,自我控制排便至粪便排出时间;排便前任意排便信号出现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结果提示腹部功能训练可降低排便污染,另外还提高了排便自主控制能力,进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永久性肠造口术实施腹部功能训练,可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改善术后造口功能,缩短患者首次排便、排气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造口腹膜结肠
不同品牌腹膜透析液变更对透析充分性的短期影响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RIO 身体评估工具包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非离断式底盘剪裁在含支架棒袢式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钙黏素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尿道造口患者宜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