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2020-02-17王达阳
王达阳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经济制度”板块里单独列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条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等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起草组在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后,“对完善科技制度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决定》还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板块中增加了“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的内容。《决定》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等党中央关于科技的重要判断,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视科技的作用,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思想,更是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跨越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对科技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早在1975年领导科技战线的整顿时,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人员是劳动者”的判断。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主动请缨主管科技和教育,多次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认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为知识分子正了名。他还通过领导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专业技术职称、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改善科研条件等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始终保持对科技的关注,每天都要看当天的科技简报,他说,世界上的主要政要都很关心科技,书桌上都有一份科技报道。他及时倾听采纳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设立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开展“863”研究计划等重大前沿科技项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88年,在深入观察和总结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时,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判断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认识。当前我们强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其中科技、知识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要素之一。科技在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19年9月《华盛顿邮报》发表美国50多名前政要关于中美关系的公开信,把中国的“科技2050计划”列为我国的军事计划加以研究。在西方政治家眼中,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最核心的内容,遏制中国的科技力量是敌视中国的政客们最关心的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并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要求,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号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以科技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經济社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正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为科技创新打下了有利的基础;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我们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升级转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能不能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另一方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才能抓住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历史表明,科技创新和进步释放的强大动力,是引领国际经济形势走出历次危机、走上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纷纷选择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解决手段。近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连续发布高科技战略计划:2011年俄罗斯发布并持续调整《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2013年德国政府启动实施“工业4.0计划”;2014年欧盟公布了新的研发创新框架“地平线2020”以应对欧债危机;2015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报告。谋求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新一轮发展以应对发展危机和发展问题,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以科技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提出完善科技体制的目标。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没有改变过。“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心理,所以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
鼓励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何谓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因此要把握科技进步大趋势、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掌握非对称性“杀手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
創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当前科技改革的目标就是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2015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了大学、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向社会转化的速度,提高了转化的效率;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明确分配导向、完善分配机制的七个方面、二十一条的改革部署,构建科研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型收入的三元薪酬体系。这些决策都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完善资金链的要求,力图实现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释放科技创新驱动的魔力。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根本上是要成为人才强国。当前我国有4200多万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可宝贵的资源。一要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完善人才结构,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的专门人才。二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三要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一流的创新生态吸引和汇聚全球人才,让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在全球人才的大流动中争取主动,赢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