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

2020-02-17陈宇翔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湘

陈宇翔

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坐落着一座始终让人魂牵梦绕的岳麓书院。当代大儒饶宗颐先生曾为岳麓书院题“斯文在兹”,可谓恰如其分。岳麓书院得此美誉,其实并不是因为其背负的秀美灵岳,也不是因其面朝的碧水湘江,更不是书院建筑的古朴和环境的幽静,而是因为千年以来书院培养的人才影响大,是矢志兴学的士绅百姓的頑强毅力令人惊叹,是问道求学的师生们秉持的理念散发的摄人光芒。

学府宏开,兴学不辍

中华文明素以世俗化的文化教育作为立国的基础乃至根本,这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形态中堪称罕见,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绵延不绝的核心要素。我们所说的书院,历史上主要是作为官学体系之外由地方士绅主持兴办、百姓各界热心支持的一种民间办学模式。这一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人才培育形式萌芽于唐,崛起于两宋。在书院创办、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中,湖南从未缺席,甚或有开创之功,尤其是岳麓书院,自宋以来一直名列天下,多数时候被尊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却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将唐代二僧草创的学校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奠定了讲学的基础。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基本形成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规制。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凿开泮水通洙泗,养就鱼龙化碧湘。”千年以来,风云时变幻,皇朝肇建又瓦解,豪门兴起复没落,岳麓书院办学的环境也时好时坏。然则,只要社会稍稍安定,那些有远见、敢负责的地方士绅、官宦和百姓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有时还要冒着各样的风险,或修葺、或规复岳麓书院落败的院子,更有多次在废墟上复建或重建书院的史载。岳麓书院历宋、元、明、清各代,基本得以兴学不辍。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等,直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因袭增拓”,均依旧址扩建,弦歌得以不绝,气象更复万千。

“山长以学行淑人,儒吏以循良驭世。”岳麓山下这座古老的庭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湘人为了保护、复兴书院而付出的艰辛,也用多种方式表达着她的温情和敬意。千年以来,诸类丰富的文献记载着为岳麓书院的创建、修复、发展和繁荣而奉献的先贤、先儒、名宦、乡贤等。祭祀曾是我国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树立模范以教育、引导生徒,起到见贤思齐、劝诫鼓励之效。祭祀孔子及其贤弟子是岳麓书院创办既有的规制。为了使后人铭记在兴学办院、育人成才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乡贤、名师和院生等,书院后来不断增设祭祀之处,至清末竟有30余处,受祀者近百人。书院师生定期祭祀先圣先贤,既是为了树立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也是高度认同和立誓铭记历代先贤先儒、名宦乡贤创立和发展书院的劳绩。

作育人材,济济沧沧

作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风采,既不仅仅体现在古老的历史和完备的规制,也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担当和学术成就,根本上是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灿若群星。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历史上,岳麓诸生“不徒以文章,亦非迂谈道学比也”,他们的主要成就还在于经世济民,这与张栻确定的“传道以济斯民”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教学上,岳麓书院倡导不务记诵、辞章、功名而求审思、明辨、慎思、笃行,旨在造就传道济世之人才,坚持教学、研究并重的高等学府气度,也成为各地书院效法的榜样。

历朝历代,岳麓书院都不缺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硕学鸿儒,他们不仅自己寻梦,也维系着求学者的梦想,兢兢业业地做着别人的圆梦人。前述宋代著名学者周式因惦记着山间庭院的生徒,婉拒了宋真宗拟授国子监主簿的任命。尔后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书院学生大增,湖湘学风亦愈加纯厚。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与张栻为道友的文化巨人朱熹,两度讲学岳麓书院。在湖南任职期间,心念书院学子,竭力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道南正脉”。他白天理政,晚上涉江讲学,常至夜深。元朝的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的陈钢、杨茂元、王守仁、张元忭、邹元标、吴道行,清代的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晚清民国时期的杨昌济、李达等等,诸先贤大儒在此前后主持讲席、教授诸生。正是他们孜孜矻矻,一代代地接续经营,才使这所千古常新的书院,不但持续焕发强烈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创造力,而且成就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

从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可以举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岳麓书院历史人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仅以近代中国为例,即先后涌现了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钱锺书共39位杰出思想家和学者,湘籍有7位(毛泽东、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李达、翦伯赞、吕振羽),多与岳麓书院及接续的湖南大学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

“地以人而胜,人以道而存。”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培养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历史已经迈入华夏儿女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湖南大学党委提出了“实现岳麓书院全面现代复兴”的时代新使命,我们期待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担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湘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我是湖湘儿女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新荷初绽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
湖南大学出版社等127种重点图书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