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震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处置对策研究

2020-02-17闫晓美张瑞芳

山西地震 2020年1期
关键词:舆情信息

闫晓美,张瑞芳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1 涉震网络舆情概述

地震舆情,当前主要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的针对某地区地震事件相关情况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民众恐慌、社会不稳定,主要包括虚假地震信息、损害地震系统及人员正面形象的地震网络舆情事件。涉震舆情按涉及的内容分为地震事件、地震工作、地震部门三类舆情。

通过对日常地震舆情的分析与处置,发现目前涉震网络舆情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科学、不正确的理解,夸大的传播,并失实、片面地跟地震现象建立联系。如,蛤蟆出动、鸡飞狗跳、“地震云”等;第二种是地震发生后,民众的情绪不稳定,有人借机发布虚假地震预报信息;第三种是因对地震工作的不了解,将对地震预报的期望混同于地震科研成果,对发布的专业地震信息断章取义。

2 涉震网络舆情特点[1-3]

当前,国家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其重要性。其中,地震作为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日益备受关注。地震准确预报难度大,发展慢,加之,公众长期以来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情况的不甚了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舆论。有的口口相传,有的借助网络,使得涉震网络舆论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突发性。突发性是舆情的共性,而涉震类舆情信息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地震事件的突发,有关事件的舆情快速在互联网酝酿,突然爆发,交互传播。如果引导不当,难免影响公众的正确判断,激起民众的情绪,甚至危害社会生活秩序。

第二,意见多元性。民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往往是随意的,多元化的,有的言论甚至过于情绪化,缺乏理性。由于网民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直接从地震官方网站获取的信息量又有限,就给随意发表的言论有了肆意传播之机。其他网民任意的、不负责任的评论和迅速转载,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三,传播快速性。我国拥有近九亿网民,有关突发重大地震事件引发的舆情信息,能在短时间内被各类网络媒介终端快速传播,网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把看法、意见发表在网络上,同时被千里之外的其他网民浏览并参与转发。

第四,影响广泛性。计算机、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互联网的近乎全覆盖,为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息的受众范围,同样,发布于互联网平台的地震舆情也被阅读、浏览、转载,影响范围广。

3 应对涉震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处理问题方法简单、时机把握滞后、处理结果不能得到大众认可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

目前,各地方地震部门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法律和法规都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都尚未形成体系。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处理涉震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和完善舆情监管和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

3.2 缺乏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舆情监测和预警手段不健全,缺乏健全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仅限于对敏感词汇的禁用和识别,及对一些不正规的网站进行封杀等,缺乏对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等监管。另外,地震部门的预警、分析、处置、引导机制都尚不明确,在舆情爆发时,难以做到有序、有章可循地及时处置。

3.3 缺乏适当的处置措施

当地震舆情事件在互联网发展成为热点后,处理方法相对强硬、措施简单。如,用一定技术把负面留言统统删掉、强迫网站取消相关贴吧、封杀留言者账号等。在应对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重处置、轻引导”,回应的语言则是模棱两可。归根结底,造成网络舆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公开不充分、宣传或表达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

3.4 缺乏利用新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极大范围的影响,有时存在地震系统相关单位和部门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新媒体,达到限制网络舆情发展的目的。新媒体是涉震网络舆论的起点,如果能够处理好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的关系,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和预防就会有更好的把控。

3.5 舆情引导功能不突出

各大主流媒体都会从网络事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最先挖掘事件,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反观,各大地震部门网络平台还相对不完善,即使有网络信息的技术平台,却不能够做到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主动出击,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引导能力。

4 涉震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及建议

近几年,各类地震突发事件频发,地震工作又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为实现最大限度地消除涉震网络舆情危机,地震系统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尽快完善涉震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措施。

4.1 完善涉震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处置预案

第一,完善监测机制。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舆情工作人员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和搜集关注度较高的涉震舆情焦点信息,搜索、监测与地震有关的一些关键词组和短语,及时将网络负面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第二,完善应急预案。研究舆情爆发、传播的过程及关键节点,深入分析舆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针对不同性质的涉震网络舆情危机,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实际处置涉震舆情的过程中,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逐步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4.2 启动涉震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第一,组建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领导小组,控制和管理舆情处置的整个过程,制定和审核应对涉震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方案及工作流程。当发生涉震网络舆情时,实现第一时间遏制舆情蔓延,由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处置。

第二,建立涉震网络舆情新闻中心。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组建成新闻中心,制定相关制度,当涉震舆情发生时,及时召开舆情处置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处置信息和应对过程。

4.3 建立地震部门与媒体的信息沟通

第一,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在涉震舆情的处置过程中,媒体是网络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关键“角色”。因此,必须加强与媒体的信息沟通,实现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当涉震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及时与媒体沟通,主动接待来访记者,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媒体传达舆情处置情况等信息。

第二,定期召开媒体通气会,借助媒体通气会,建立相互的理解并达成共识,让媒体充分了解地震部门对待舆情的积极态度,通过媒体、记者的正面宣传,树立正面形象,有效遏制舆情负面信息的产生。

4.4 提高地震舆情队伍应对网络舆情的综合素质

第一,强化学习交流、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有关涉震舆情监控的工作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资源,改进舆情监控的方式、方法,提高新形势下地震舆情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地震舆情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定期邀请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进行全面、系统的舆情监控业务讲解,不断掌握舆情监控、处置的基本规律和技能。通过全面提升地震舆情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

5 结语

网络的发展为涉震舆情的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减轻其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要预防先行。特别是一次突发地震事件后,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正面的科普宣传与引导,先入为主,使得片面的、无科学依据的涉震舆情减少可乘之机。同时,要依据相关规定,加大对不良影响涉震舆情首发者的追责与惩处。做好涉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妥善处置涉震网络舆情事件,是相关部门的职责,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也是每一个网民的责任与义务。

猜你喜欢

舆情信息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