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20-02-17谢朋利
谢朋利
(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新时代来临以后,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关注度开始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各类争议问题的解决,不能表现出任何的放松,应坚持在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内涵上,做出更好的丰富,从而在将来的发展成就上,努力取得更多的保障。另一方面,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安排和调整,应从不同的角度上来分析,对于设计的各个部门协调,以及设计工作的全面创新,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1 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意识薄弱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进行,针对城市发展、社会建设、地方和谐进步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但是,部分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意识表现出薄弱的特点,因此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改善固有的不足,还容易造成设计的严重隐患[1]。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设计意识薄弱,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在自身的方案上,进行有效的优化。例如,理论模式的方案落实,表面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行性,但与工程表现出的矛盾、冲突较为严重,实际方面的应用,并不能得到卓越的成果,还促使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方向,出现了非常恶劣的影响[2]。第二,设计意识的薄弱问题,导致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一些隐患,没有及时的上报分析,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出瞒报的特点,发生问题和事故后,责任上相互推诿,没有主动的承担,以至于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舆论压力不断提升。
1.2 设计手段单一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进行,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且对很多城市的综合建设,都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可是,由于设计手段单一,导致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并没有办法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来操作,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未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最终造成的恶劣影响开始不断的加重[3]。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实施,缺少信息化的平台支持,大部分情况下,完全按照经验设计来完成,这种设计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每一个人的经验有所不同,在经验积累过程中,也存在偶然性的因素。所以,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决定的依据。所以,经验设计的实施下,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很多理念和标准,并不能得到突出的展现,甚至是违背了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最终造成的潜在性影响、破坏,表现的非常严重,要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站在全新的角度来转变。
2 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措施
2.1 提高设计意识
现如今的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要进行高度的关注,继续按照局限性的思维和方法来操作,不仅无法得到预期效果,还会促使设计工作的创新,出现严重的隐患。设计意识的提升,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第一,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要主动的探查相关数据和信息。一般而言,我们可从相关机构当中,得到一部分资料。但是这些资料的存放时间较长,而且阶段性更新缓慢,此种情况下,资料当中的数据和信息,在说服力方面并不高。为此,在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资料的支持和指示,在不同的区域开展进一步的勘察和探究,对相关数据和信息,做出更好的革新,提高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对于设计的精度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设计意识的提高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的掌握好责任的分配,同时在不同的设计岗位方面,严格按照独立原则来工作,对于相关不足的弥补,以及综合工作的创新,都要进行更好的转变。
2.2 优化设计手段
就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本身而言,当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设计手段必须得到持续性的优化,这样才能促使后续工作的进行,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分析认为,设计手段的优化,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第一,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用力度,必须进一步的提升。该类型的技术措施、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丰富,在相关不足的综合处置上,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例如,我们可通过大数据方式,对于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自动生成专业的报告,从而在设计的薄弱环节改善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规避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第二,设计手段的优化,在于对BIM 技术做出科学的运用。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对地下空间合理的开发,同时还需要减少对地上建筑的影响。BIM 技术的分析较为透彻,并且能够在各类设计技术上,做出更好的融合。
2.3 加强细节设计
目前,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内容正在不断的丰富,相关工作的安排,未造成新的漏洞,整体上的工作价值非常显著。未来,应继续在细节设计上,做出更好的强化,这样开展工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对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做出更好的优化。细节设计在既往的工作中,表现出严重的忽视现象,而且没有得到协调性的开展,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非常严重。第一,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防护单元在面积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由原来的防护800平方米限度提高到2000 平方米,配套的工程面积也由原来的2400 平方米到现在的4000 平方米。第二,出口的疏散宽度有严格的设计标准,应该按照每100 人大于0.3 米的要求,同时每门设计人数不超过700。人防地下室不仅要有主要、次要出入口,同时也要有其他的疏散口来辅助。第三,战时专用通风口一般是不允许设计的,这时就可以考虑把人防通风井和平时通风用的竖井进行结合设计,通过相应防堵塞、防倒塌措施来保证其正常使用。
3 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趋势
现如今的工程行业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很多内容,都做出了不错的改变,综合问题的解决,得到了卓越的成果。未来,针对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进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第一,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方案优化,需要在备案方面不断的健全。第二,针对风险识别和预防力度进一步提升。第三,加强国家硬性指标的落实,规避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4 总结:
我国在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内涵优化过程中,能够按照正确的路径来操作,很多工作的部署、安排,都没有造成新的隐患。未来,要继续对此做出更好的调整,确保地下室人防和建筑设计的创新,能够取得卓越的成果,推动国家向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