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0-02-17刘玉娟
刘玉娟
(郑州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2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脱节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
有鉴于此,高校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课堂老师不能生硬的直接灌输,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应该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徐徐渐进、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3]。《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必修的的专业课,也是学科的核心课程。文中就是以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第十五章砌体结构设计这节作为实例进行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
1 课程简介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必修的的专业课,也是学科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理论课程主要讲述楼盖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多层框架结构、高层结构和砌体结构等的一些必备设计理论方法和规范知识。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供全国建筑专业学生使用。本教材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材精炼,并附有详细的设计实例、砌体材料砌块图等,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第15 章砌体结构设计[4],第一节砌体结构概述,主要为什么是砌体结构;什么是混合结构;砌体结构的优缺点。第二节砌体与砂浆的种类和强度等级,主要包括块体的种类;块体的强度等级;砂浆;块体和砂浆的选择。第三节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与砌体的强度设计值,主要包括砌体结构按近似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砌体的计算指标;砌体的受压性能;砌体的轴心抗拉、抗弯、抗剪性能。
2 教学设计简介
2.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砌体结构;什么是混合结构;砌体结构的优缺点;砌体结构块体的和砂浆的种类、强度等级及其选择;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与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2.2 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砌体结构及混合结构的概念;砌体结构块体的和砂浆的选择。
难点: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与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2.3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建工学院土木1、2 班的学生,大学三年级是作为大学生,随着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两年多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以致用的的意识不断发展,但可持续性与毅力差,惰性大,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土木1、2 班有部分同学是专升本,有部分同学高中为文科班学生。该课程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理科生基础还好,但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别,需要补充的基础知识及时补充,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方法和理念。
2.4 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本次课的特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使用直观教学法、翻转课堂、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法:强调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特别强调补充的重点内容要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2.5 课程设计
2.5.1 导入法
在教学开始,联系我自己实际工作生活经历,从建筑工地上住宅建筑砌体墙砌筑开始,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对后续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进入21 世纪以来,校企合作成为各类院校改革、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5]。
2.5.2 翻转课堂[6]
在上课开始有同学自己上台讲述有关砌体结构的建筑、材料、设计或者施工。四人为一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收集资料,有人负责上台讲解,有人负责课下答疑,题目选材自定。
2.5.3 讲授法和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及板书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以及计算题。每节课留有讨论的的时间,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或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
2.5.4 案例导入
案例应用进行实践教学[7]。汶川地震:汶川地区的建筑物主要为砌体结构、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地震烈度达到11 度。破坏范围广,人员伤亡数量多。
2.5.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配合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网上签到、抢答、抽到、提交作业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老师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汇报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乐趣,而非仅仅以压力驱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使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而不能进行游戏、视频等其他操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5.6 课程考试改革
混凝土设计这门课的考试形式采用非标准化考试。通过对非标准化考试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非标准化考试课程具有全程评价、全面训练、动态改进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各项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8]。
2.5.7 课后小结与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强调,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及时布置作业,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减少遗忘。
2.6 教学反思
上完本次课,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本次课出现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总结,并寻求解决方案,对于知识盲点,及时进行补充,自身问题及时改正提高,同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学习,以便对之后的教学设计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3 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
3.1 教学德育目标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意识,遵守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职业肩负着城市建设、公共利益与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责任,其执业人员须具备与其职业资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要遵守"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建设方针,努力为社会提供具有原创性的优秀作品。
3.2 案例教学融入的思路
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具体案例为:案例一,汶川地震。汶川地区的建筑物主要为砌体结构、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地震烈度达到11 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 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 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 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 个县(市)。截至2008 年9 月18 日12 时,5·12 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 人死亡,374643 人受伤,17923 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建筑物应该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在强震之后,基本可以做到房屋虽遭到严重破坏,但不倒塌,可以为人们逃生赢得时间,降低人员伤亡数量。
案例二:塔科马海峡大桥。塔科马海峡吊桥(英语:Tacoma Narrows Bridge)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的两条悬索桥。塔科马海峡大桥,绰号舞动的格蒂,于1940年7 月1 日通车,四个月后戏剧性地被微风摧毁,这一幕正好被一支摄影队拍摄了下来,该桥因此声名大噪。
大桥的倒塌发生在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扭曲形式发生后,当时的风速大约为每小时40 英里。这就是力学上的扭转变形,中心不动,两边因有扭矩而扭曲,并不断振动。这种振动是由于空气弹性颤振引起的。颤振的出现使风对桥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桥梁结构像麻花一样彻底扭曲了。在塔科马海峡大桥坍塌事件中,风能最终战胜了钢的挠曲变形,使钢梁发生断裂。拉起大桥的钢缆断裂后使桥面受到的支持力减小并加重了桥面的重量。随着越来越多的钢缆断裂,最终桥面承受不住重量而彻底倒塌了。
3.3 拟达到的教学成效
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监理还是检测。都应该树立中国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意识,遵守中国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
4 结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程上的能力。将课程思政元素更好的的融入混凝土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意识,遵守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建筑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