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研究

2020-02-17张晓锋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5期
关键词:校园特色空间

张晓锋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1 绪论

1.1 校园建筑发展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9月,全国共有3699万名在校大学生,我国跃居全球高等教育首位。高等院校教育规模连年扩大,高校新校区建设持续推进,“大学城”相继涌现。

1.2 国外规划设计综述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高校校园建筑设计产生至为深远的影响,校园建筑与附环境的协调性、校园建筑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均受到了设计师的更多关注。

高校校园风格逐步呈现多元化,建筑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合发展,校园规划设计实践中持续应用各种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设计过程也开始格外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运用和呈现,凸显对历史与环境的尊重。以城市郊区或城市新区为新校区选址地,若干新校区聚集形成大学园区的现象逐步出现。

1.3 国内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国内的高校校园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新的挑战和机遇也随之而来。高校扩招、升级、合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几个关键词,数量众多的大学城建设项目陆续开工,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

2 地域性建筑理论与相关规划理论

2.1 地域性建筑理论

地域性建筑理论建筑最早开始并活跃于北欧。20世纪中叶,以丹下健三为代表,开始将日本特色赋予到现代建筑中,推动地域性建筑在日本的流行。

(1)概念阐述。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在特定地域空间中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的综合体即所谓地域特色。地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持续性是地域特色的基本表现。

(2)地域特色的特征。①地域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②人和自然和平共处、互相依赖;③在特定地域环境长期生存、生活者会对其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3)地域特色影响因素。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地域特征关联密切,地域不同,社会环境同样存在差异,文化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各地区具有自身特征的地域特色及其魅力会因此而全面呈现出来;②自然环境,建筑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元素的作用极为关键。体现项目基地自然环境特征的设计风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建筑。地域特征是对人们生存发展有利的一种独特因素,形成于自然环境的应用与改造过程;③经济技术,对经济发展存在影响的因素即经济因素,在施工建造过程中所运用的建筑技术等即技术因素。各地技术、经济因素方面的差异也是表达地域特色的一个基本途径。

(4)广义的地域主义。以地形、气候等为切入点,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全面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建筑设计理论展开设计的方法,就是广义的地域主义。现代与传统要素二者之间的统一与对立架构通常会呈现广义的地域主义。

(5)狭义的地域主义。又叫乡土地域主义,是本土建筑设计创作灵感探索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乡土建筑正式开始,建筑领域重新发现并持续完善了本地化建筑创作形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逐步流行以“乡土”为主题的创作思想。

2.2 相关规划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规划师霍华德率先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认为要有效解决现代化大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必需确保城市人口分布及其规模合理。

(2)城市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主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城市精神。城市发展理论更贴近于现代发展需求,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3)功能主义。设计形式必需和使用功能相适应,能满足生活需要,这是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建筑的功能是功能主义关注的重心,功能主义始终重视建筑使用功能的实用性与关联性,注重建筑与主观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化。不管是活动空间,工作空间还是生活空间,均必需具备独立性特征,以此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

(4)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城市与村庄没有实质性区别,区别仅在于规模、人口数量,二者存在的现实意义就是提供人们聚集的场所。人文主义更注重掌握生活细节。认为应从使用者角度来审视并设计建筑。

(5)形式主义。关注外部造型和传统建筑样式延续是形式主义的设计思想的典型特征。“学院派”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主义。部分建筑风格和形态在复古主义思潮中常被作为一种建筑模板而被他人模仿。

3 高校校园地域特色设计的策略和思路

3.1 整体策略

(1)环境融合。尊重自然。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基地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水系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做到人地和谐共生。

顺应自然。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顺应基地纹理去布置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同时建筑造型、建立面与色彩搭配也应与当地自然气候相适应。

融入自然。校园绿化带应与城市绿化相呼应,打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生态环境。

(2)文化延续、凸显和谐。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或大学城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风貌充分影响和体现着城市文脉特色,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高校校园的规划与设计中,须从城市中提取地域性符号与特征以及城市人文历史环境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结合,创造富含时代特征和历史化气息的新时代校园风貌,延续城市规划格局。

(3)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应结合环境现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须适应气候、地理环境,在环境中融入建筑,需要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合理布局、优化设计,保护水体植被,在材料和结构的选型上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能耗;构建协调一致,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

3.2 设计思路

(1)规划适宜自然环境。首先,尊重基地地形地貌,合理利用高差,设计平台、退台等构造;顺应坡度,对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理区分,灵活运用扶梯、步道或台阶、人行廊桥等措施融入地形。

其次,可续保护利用植被、水体资源,打造人文景观核心。

最后,适应当地气候。气候条件影响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北方冬季严寒,建筑布局要考虑采光通风等因素,建筑的立面造型,围护构建也会因节能而受到限制。南方潮热多雨,设计中更强调防水、通风,建筑布局和立面造型更加灵活多变。

(2)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建筑作为城市面貌最直观的展示载体,应担当起展现地域特色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校园建设要强调“地域性”表达,同时关注高校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气质和历史文脉,要大力发扬当地地域特色,传承城市文化和精神,使其与城市风貌协调统一。

“乡土”是情怀和地域的体现,应适度改造传统建筑建造技术,在当前使用功能满足条件下基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完成地区传统空间特征重现。

在规划设计中挖掘城市地域、历史建筑的经典特征,对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历史元素进行抽象提取、变形简化,融入新的设计手法,实现古风今韵。

(3)空间与城市格局融合。①庭院空间,庭院是我国建筑规划的传统形式,是大空间下形成适宜尺度的常用手法,容易营造安全和私密的教、学氛围,或庄严肃穆、或灵活多变。围合、半围合的院落形成校园不同风格的学习、交流、和运动和休憩空间;②街道空间,街道空间是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骨架,合理有序的街道空间可以使建筑群更加有序和谐,是设计的重点所在。街道空间的设计应注意主次分明,使空间结构形成递进关系;③广场空间,广场是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校园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缩影。校园广场可分为外向型中心广场和内向型教学生活区广场。外向型广场多为礼仪性场所,是集中展示校园文化和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内向型广场属于供师生交流休憩的场所,是充满活力的功能空间。

(4)景观适合周边环境。从体风格出发设计校园景观,形成校园整体环境中的有序单元。使人、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建筑与景观共生、人与景观共融。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打造生态宜人的人文绿化环境,景观设计应延续基地地貌地形,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不破坏原有生态肌理。

4 总结

高校不仅仅只是培育和输送人才的殿堂,更是引领文化的场所。建设与城市历史传统相契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研究以及高校对城市历史文化基因传承的探索,为高校的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猜你喜欢

校园特色空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