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措施探析
——以佛山市南海区赤山村为例

2020-02-17潘玉清黄靖雯黎裕欣植皓筠黄基传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5期
关键词:山村民俗文化美丽

潘玉清,梁 曦,黄靖雯,黎裕欣,植皓筠,黄基传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广东佛山 52823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从中引申出“美丽乡村”的概念,提出了科学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1]。以乡村的本土文化和自身特点为切入点,建设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村容村貌,能为乡村振兴鼓足马力、夯实基础、铸就灵魂、提足精气神,造福村民,为建设“美丽中国”添一笔浓墨重彩[2]。

1 赤山村概况

赤山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建村已有六百余年,面积约1.86km2,户籍人口约172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文化方面,赤山村的古村风貌保留较好,有较多的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在民俗文化方面,赤山村拥有延续了三百多年的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火光”等传统民俗;在自然资源方面,赤山村是典型的背山靠水格局,农耕景观丰富。

赤山村以创建美丽文明村居、古村活化和乡村振兴为契机,先后启动了“美村计划”等项目,一步步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使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赤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2 赤山村美丽乡村建设措施

在赤山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除了建筑外立面改造与内部提升、增设导示照明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见缝插绿提升村内景观等常规手段外,还通过实施对历史建筑的活化、民俗文化的融合,让村民深度参与等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得赤山村向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目标更进一步。

2.1 历史建筑的活化

赤山村保留有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村中仍保存有御夫李公祠、天復李公祠、将军第等多座宗祠,有极具时代特色的赤山人民会场,还有家塾书舍、古巷道、古树、古井等等近20000m2历史建筑。但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涂脂抹粉”,更不是在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3]。赤山村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运营当作一项持久工程,因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可形成地方特色带动旅游、民宿等产业的发展[4]。

赤山村的历史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赤山人民会场和御夫李公祠。赤山人民会场20世纪60年代初由祠堂改建而成,其立面造型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典型建筑特征。经过会场前道路、护栏整饰的改造提升,特别是会场外立面整治,使其成为赤山村的地标性建筑。目前赤山人民会场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和乡村振兴馆,不仅是赤山村民休闲娱乐、集聚开会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外展示赤山村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窗口,见证着赤山走向振兴的过程。御夫李公祠始建于清代,其中的梁架、石柱、门框、屋脊、匾额、楹联等主要物件及建筑上的各种雕饰图案都经过精心修葺,墙壁、屋檐、房瓦同样经过翻新刷漆,打造成极具岭南特色的村史馆,让村民、游客能够了解赤山村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天復李公祠被打造成方志驿站,通过电子设备、地情讲座和互动地情游戏等多种形式,展示“活”起来的地方志;将军第被打造成赤山名人馆,向游客讲述赤山名人故事,成为村民产生情感认同与共鸣的载体。

赤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建筑文化的基础,通过提取传统岭南古村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元素,注入村民活动、对外展览、历史教育等功能,真正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达到活化的效果。

2.2 民俗文化的融合

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并创新是乡村建设的重点之一,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乡风民俗,规划保护好历史文脉[5]。赤山村除了最为外界所熟知民俗“跳火光”之外,还有抬主帅公巡游、摆七夕,醒狮会,舞火龙等多种多样的传统习俗。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也是赤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对策。

走进赤山村,村民和游客会发现,在地面、景墙、公共建筑外墙上,甚至在变压器等公共设施的界面上,都用彩绘的形式来表现赤山村“跳火光”等民俗文化元素,村头村尾也分布着许多表达舞龙舞狮等雕塑。这些民俗文化的展示生动活泼、互动性强,成为外来游客拍照的高颜值网红点。为了进一步发掘展示“跳火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山村设计了跳火光文化馆,集中展示赤山跳火光历史渊源等相关资料;还建设了跳火光广场,提供更好的场地,让游客深入了解赤山村跳火光的习俗。结合传统舞狮表演等活动,吸引民间艺人开展剪纸、岭南花灯制作等现场教学,一年一度的跳火光已被打造成特色旅游乡情名片和研究广府民俗风情的活态标本。

民俗文化不应该作为被时间冰封的琥珀,只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在游客的游览互动中,才能让民俗文化暴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长久延续下去。以彩绘、雕塑、场馆展示的方式,对乡村本土民俗文化元素进行表达,恢复并增强本土民俗表演,既能更好地向外展示,也在时刻激活增强村民的自豪感。

2.3 村民的深度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民,要让农民获得幸福感,而不是使乡村披上光鲜亮丽的外表[6]。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更加主动地投入美丽乡村建设[7]。赤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

比如前文所述的村史馆,馆内展示着村民无偿捐赠的许多老式生活用品,还原了昔日的淳朴村风,并在这些用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村史、风俗、非遗、名人、乡村变迁的简介,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让村民直观地感受到赤山村的改变。在赤山田园公园的设计建设中,特意保留了原有的菜地,让村民可以继续耕种,在保留原有生活的同时更能让外来的游客感受农耕之美。村头巷尾的绿化种植更是直接让附近村居的主人作为管养人,树立铭牌,承担起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深度参与到村居环境的美化之中。

3 存在问题

赤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在实地考察中依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设计细节存在缺陷、后期维护不足等。

3.1 基础设施不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实现容村貌整洁的同时,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8]。虽然赤山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村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但随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在周末等旅游高峰时段,厕所、小商店等总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也有所不足,导致游客游览过程不够便利。乡村的改造建设,特别是以特色旅游开发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美观,也不能只看日常的生活所需,还要预见并解决大量外来游客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以高水平的乡村文旅产业为标准继续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应当成为后继提升改造的重点。

3.2 设计细节缺陷

赤山村在部分场所设计细节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村内的主要广场、主次干道及休息平台等,未能配合种植适合遮阴的大型乔木,在当地绵长的夏季明显降低了各项设施的使用效果,是村民对改造成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又如部分人行道路为了美观摆放了许多移动花池,使本不宽敞的道路难以正常通行。在乡村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经过详尽的实地勘查,设计细节要考虑当地气候及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类似的设计缺陷。

3.3 后期维护不足

受限于日常维持经费,赤山村的改造建成之后的局部维护情况不佳,如村内的木质平台和座椅漆面老化脱落。特别是村居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种植由于维护强度并不足够,与村居前后由村民个人维护的植物对比生长状态明显较差。除了加大维护投入以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外,在设计初始应用低维护甚至免维护的景观材料、乡土植物,同时加强村民参与日常维护才是治本之法。

4 结语

美丽乡村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乡村改造建成之后也并非一劳永逸。赤山村通过活化历史建筑、融合民俗文化,村民深度参与等多项措施,改造效果出色,使村内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和改善,获得了“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南海区优美百村”等荣誉,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设计细节存在缺陷、后期维护不足等问题有待改进。希望上述的有效措施和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村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山村民俗文化美丽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山村日出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山村一天一个样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沉寂山村崛起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