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020-02-17常高阳
常高阳
(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工作人员有必要结合目前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施工质量,提升建筑价值,获取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后浇带施工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其管理和控制也成为目前行业研究的重点内容[1-6]。
1 后浇带施工技术
后浇带施工技术主要指建筑工程施工中,为有效规避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不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收缩的影响,而出现裂缝问题,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在基础底板、梁和墙等部位设置临时施工缝。工程施工中,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也会出现收缩变形和混凝土温度应力等现象,建筑工程结构也受到较大的损伤,破坏结构的稳定性,缩短建筑寿命。工程施工中,应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缝,之后采用混凝土填充施工缝,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2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的作用
2.1 减轻温度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在温度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也容易出现裂缝。在建筑工程建设和施工期间,应用后浇带技术也可减轻温度因素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浇筑后的混凝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由于不同位置的受热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若温差较大,则会破坏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持续加大,降低建筑工程的美观性和功能性。而设置后浇带便可解决上述问题,可有效减轻温度收缩对混凝土的影响,优化散热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满足混凝土抵抗温度应力的要求,确保结构可有效抵御温度变化。
2.2 缩小建筑工程沉降差
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高层建筑数量明显增多,合理设计高层建筑十分关键,要高度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高层建筑与群房基础结构设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后浇带施工的作用不容忽视,能够暂时切断二者,在连接处做好混凝土浇筑施工,从而增强高低层间的连接效果。
3 后浇带设置
3.1 间距控制
图纸中有明确标注的部分,需严格按照图纸内容加以设置。未在图纸上标注或在施工中因一些因素影响,临时加设的,则需严格按照现有规范要求实施处理。一般情况下,矩形建筑物后浇带间距在30~40cm,结合地区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实行科学调整。
3.2 宽度确定
后浇带宽度设置要结合建筑结构实际情况分析,尽可能地加强建筑结构整体性,减少切割现象的产生。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设置要根据结构功能实施切割处理。如楼板结构、基础结构等,其后浇带跨度不会太大。而对于钢筋结构,因考虑到其承载能力和结构强度要求,应尽量防止跨度较大的后浇带产生。如遇到特殊情况,则需要进行钢筋切割,在后浇带施工中,对其实行科学焊接,以免结构因外界压力增大而出现变形问题。后浇带的宽度一般在10m以上,最小宽度不可小于7m。
3.3 位置选择
后浇带多数被设置在受力能力较小的位置上,如混凝土连接构件位置、梁板反弯点位置上,这样能有效降低弯矩、剪力过大对结构造成的损伤,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剪力墙的中间位置禁止设置后浇带。
3.4 断面形式选择和施工时间确定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要与混凝土截面形式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是为避免受力不均引发的结构变形、歪曲问题,一方面也是为控制裂缝现象,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建筑后浇带施工时间一般是在基础和裙楼结构施工完成后,沉降施工处理前进行,工作人员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后浇带施工内容,严格按照工序要求做好前期准备、施工、后期检查作业,保证后浇带施工质量。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裙楼施工中,由于裙楼结构会随着荷载增加而出现沉降问题,且沉降速度相对较快,与主体结构沉降存在较大反差,在后浇带施工中,要先解决裙楼与主体结构沉降问题,再开展施工作业,注重施工质量。
3.5 施工材料准备与模板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具体落实中,需要加大对施工材料与模板的重视力度,注重后浇带施工质量,确保其性能的充分发挥。首先,后浇带施工中选择的混凝土材料要以无收缩混凝土为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展开操作,有效控制施工后收缩裂缝的产生。其次,后浇带施工对混凝土结构强度有较高要求,在混凝土材料配置中,可添加适量的早强减水剂,以优化混凝土材料性能,完善后浇带的实用性能。最后,后浇带浇筑施工前,需做好后浇带位置及周边的清洁,禁止杂质或污染物混淆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施工完成后还需实施润湿处理,保证表面湿润性,减少结构内外温差变化对结构质量带来的影响。润湿时间以24h为限。对于裙楼类建筑,在后浇带施工中除要按照施工图纸作业外,还需实行钢丝网的设置,合理控制钢丝网间距及尺寸大小,用以辅助施工作业,减少问题的产生。
4 后浇带施工技术
4.1 模板施工
内模板指的是设置后浇带形状,两侧直接利用快易收口网制成的外模板,以扎丝将其绑在水平向钢筋结构上。收口网出口利用一定尺寸的立筋实施阻挡处理,使其连接成一个整体。
4.2 后浇带结构处理
后浇带的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振捣过程中,应对浇筑厚度、振捣频率、振捣棒与侧模间的距离实行科学把控,按照后浇带施工规模,选择整体浇筑或分层浇筑。振捣棒与侧模距离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在振捣中以钢钎加以辅助,从而提高振捣质量,防止产生浆液流失、密实度不足等问题。
4.3 后浇带保护
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展开清理工作,确保后浇带施工区域及周边不存在任何污染物。后浇带施工中,要在两侧位置砌筑皮砖,以多层板和水泥砂浆进行封堵,减少杂物坠落,起到优良的保护作用。
4.4 浇筑施工
后浇带浇筑施工严格按照设定好的时间要求开展作业。浇筑施工前,要将后浇带位置及临近周边存在的松散混凝土结构剔除,利用压力冲洗法将存在的残渣清理干净,对含有钢筋的后浇带施工结构,钢筋上的锈迹实行一并剔除,在清理干净后,在钢筋表面涂刷一层10~15mm厚度的水泥砂浆,之后开展后浇带浇筑施工。浇筑施工中选用的膨胀混凝土材料强度要高于原混凝土结构强度,浇筑完成后开展为期1个月的养护工作,养护方式以蓄水养护和覆盖浇水养护为主。两种养护方式的时间均为半个月。后浇带施工中的混凝土以预拌混凝土为主,以泵输送方式,将其运送到指定位置。此外,在浇筑施工中,需对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施工和楼板后浇带施工加以重视。在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施工中,侧模材料要以钢板为主,利用扎丝绑扎在钢筋上,施工中配以短钢筋支挡钢板网提高浇筑质量。设置的支设结构,应严格检查其质量,以免浇筑中出现涨模或流浆问题。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开始施工时,先采用人工剔凿施工缝,利用高压水清理干净后浇带,调整钢筋,之后选取提高一个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完成浇筑。具体施工方法与筏板后浇带施工方法相同。在楼板后浇带浇筑施工中,后浇带和支撑结构需分开设置,浇筑过程中,只需利用钢板网格挡改善浇筑质量,降低双方施工的影响,无须拆除模板。使用的钢板网以梳子状和短木方结构为主。存在的间隙可直接利用海绵条填充,以免产生漏桨,影响外墙整体美观性。
4.5 后期处理与养护
(1)在建筑后浇带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在初凝完成后需要实行二次振捣,目的是减少翻浆等问题产生,将混凝土与粗骨料融合起来,减少分层、开裂缝问题的产生。二次振捣的形式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有效降低后浇带结构形式产生裂缝的概率,虽然出现少数的裂缝,但是依然不影响后浇带结构稳定性。
(2)养护是后浇带施工的重要环节。养护目的是加强浇筑中混凝土结构稳定性,促进其与周边结构的连接,确保后浇带作用和功效的发挥。同其他结构养护施工作业不同,为加强后浇带结构与总体结构件的粘结性和稳定性,使其形成完整的整体,需将养护重点放在后浇带施工位置上。并在养护开展前和过程中,对施工位置存在的杂质和污染物有效剔除,防止积水、灰尘等的过多堆积对结构带来影响。必要时还可通过挡水砖的设置降低水分流入。后浇带养护时间要在半个月以上。养护中以湿麻袋覆盖在结构表面,以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丧失,维持结构内外温度的适宜性。
5 结论
后浇带作为目前混凝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起到沉降缝、变形缝等作用,避免因建筑主体结构与裙房的荷载不同,当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在后浇带处产生变形,而不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主体产生变形裂缝。除此之外,当建筑长度较长时,可避免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而开裂。后浇带作用如此重要,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不能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对其施工质量和施工方法控制或使用不当,影响后浇带的质量,最终导致在后浇带位置出现相应缺陷,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