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

2020-02-17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攻击性量表效应

林 楠

(广汉市精神病医院心理服务科 四川 德阳 618300)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冲突和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是个体一生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个体能否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调适,顺利步入社会。如果这一时期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状况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社会犯罪的发展趋势,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和个体的高攻击性有关。疫情期间,长达三个月的隔离和居家,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心理和行为问题。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空虚、焦虑、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在复工复课后,儿童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案例明显增加,很多青少年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社会支持是指由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个体的家庭、组织、社区、团体等。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是产生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就越小,社会融入度也越高,社会功能也更好。[1]

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及其产生的结果存在一种个人归因倾向。[2]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有显著影响,高中阶段是心理控制源发展的过渡期,具有教育引导的特殊意义。Wallston观察到心理控制源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它必须与其他因素相联系或者互相作用才能产生效果。已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和控制点之间存在一定联系。Lefcourt发现,内控者在威胁情景中能更好地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利用社会支持来摆脱困境,并且经历更少的抑郁和焦虑;而相信权势、他人控制和机遇运气更可能与无助退缩联系在一起。[3]

本研究对青少年攻击性存在以下假设: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攻击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控制源又分别同时对攻击性和社会支持产生影响;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和攻击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一、方法

(一)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在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三所高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以年级为特征将总体分为三个子总体,以性别为特征将总体分为两个子总体,合成总量为2281的总样本。被试年龄分布为15—20岁。男生1111人(4人未标注)、女生1166人;理科学生1383人、文科学生892人。调查均获得校方和学生知情同意。

(二)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科性质等。

(2)《中学生攻击性问卷》,何一粟、李洪玉等编制,包含7个分量表,共54个项目,所有题项均采用正向计分,每个题项的记分范围均为1—5分。

(3)《社会评定量表》肖水源编制,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共10个项目,总分范围为0—60分。

(4)《内控性、有权势他人及机遇量表》。Levenson编制,被引入我国并修订。该量表包含3个分量表:I(内控性)量表、P(势力他人)量表和C(机遇)量表。量表共有24题,每个题目均采用7级评分。计算总分时加上 24 分以抵消负分,各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48分。

(三)统计工具

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描述统计以百分率、均数、标准差呈现;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考察社会支持和攻击性及心理控制源之间的相关性;使用Hayes开发的PROCESS模型中的模型4对社会支持、攻击性和心理控制源进行多重回归分析,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二、结果

(一)相关分析

对社会支持、攻击性及心理控制源三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R=-0.342**);心理控制源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R=0.442**);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R=-0.214**)。

(二)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分析

以青少年攻击性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学科性质三个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进行2×3×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F=5.201*)和年龄(F=3.321*)的主效应显著,三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1.095)。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攻击性(105.879±30.827)高于女生(102.981±29.812);年龄主效应,19岁及以上的青少年攻击性(105.76±30.08)最高,其次为17—18岁的青少年(105.58±30.6),攻击性最低的为16岁及以下的青少年(102.14±29.7)。

(三)回归分析

表1 研究变量的回归分析(N=2281)

基于社会支持、攻击性、心理控制源三个变量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对社会支持、攻击性及心理控制源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变量之间存在的预测力。结果见表1。

以青少年攻击性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各维度、心里控制源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社会支持整体可以负向预测攻击性(T=-17.35**,P<0.001),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可以负向预测攻击性,达到有效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5.5%、9.4%、5.3%,总社会支持度的有效解释变异量为11.7%。心理控制源整体可以正向预测攻击性(T=-23.52**,P<0.001),心理控制源各维度均可以正向预测攻击性,达到有效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0.2%、23.9%、20.5%,总体心理控制的有效解释变异量为19.5%。

(四)中介模型检验

为检验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与攻击性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 trap法进行模型检验以原样本量为2281作为原始母本,采取有放回的重复抽样5000次,同时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见表2。

表2 中介效应检验表

结果显示,心理控制源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说明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和攻击性的关系中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总模型见图1。

由图1可知,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的回归系数为a=-0.2630,p<0.01,说明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有负向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回归系数为C’=-1.2539,p<0.01,说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社会支持对攻击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对攻击性的回归系数为b=1.5200,p<0.01,说明心理控制源对攻击性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心理控制源对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图1 中介效应模型图

三、讨论

通过对青少年攻击性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多成分的系统,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来源,包括个体认知、人格倾向、情感动机、社会经济、朋辈影响等。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认为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关系密切相关,两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都有巨大影响。本研究侧重探讨青少年内部控制源因素与外部社会支持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

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控制源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社会支持越高,攻击性越低,心理控制程度越高,攻击性越高。这提示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增加青少年社会支持程度能有效降低攻击性,培养青少年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都可以减少攻击性的程度。

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个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学科)交互作用不显著。男生攻击性高于女生,年龄越大攻击性越高。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也有发现,男性有较强的攻击性,年龄越小,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越明显。

这表明学校和家庭都要更重视男性青少年在攻击性方面呈现的问题,这也许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社会文化赋予男性角色的特点中就有力量和攻击性因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青少年关于两性化的知识,让男性也可以发展一定女性特质。但女性攻击性的表达可能相对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偏向于言语和情绪的表达,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女性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和隐性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整体可以负向预测攻击性,其中主观支持因素对攻击性的影响最大;心理控制源整体可以正向预测攻击性,其中势力他人对攻击性的影响最大。这表明,在对青少年社会支持进行评估和测量时,不仅要关注他们客观上获得的支持程度,还要询问、了解他们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他人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应关注青少年生活中对其有巨大影响的权威角色,调整这些权威角色对他们攻击性的影响。

中介模型总体上支持了研究假设: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和攻击性的关系中中介效应显著。心理控制源可能是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因素。这表明青少年的攻击性并不是一个单因素的影响结果,是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叠加产生的。表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会因为个体的心理因素产生不同的结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结合外部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不单单是关注外部影响,更应该重视青少年个体的特质。但不同的社会支持和各种心理控制源的匹配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本研究尚未涉及,这些匹配因素对青少年的现实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未来青少年研究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攻击性量表效应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死海效应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