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抑郁状态调查报告
——以杭州某小区为例
2020-02-17高秀苹
高秀苹
(浙江树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5)
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5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7.9%。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有关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30.3%,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26.8%。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娱活动有限、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些老年人中,有一个群体需要多加关心和帮助,这就是“老漂族”。所谓“老漂族”,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居住的老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减轻子女的负担,帮助照顾第三代而来。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环境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获取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尤其是抑郁情绪),为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最大限度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他们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得更幸福。
一、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杭州某社区“老漂族”共200人,最终收回问卷200份。因为有些老人问卷填写不完整,视为无效问卷,经统计,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64份。
二、调研工具
研究采用《老年抑郁问卷(GDS)》作为抑郁情绪的测试工具,结合自编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组合成一份完整的调研问卷,通过分组集体填写完成。
三、调研结果
(一)人口学资料统计
在有效问卷中,男性71人,女性93人。女性相对多,是因为大都是为照顾孙辈而来,老年女性担负的责任更大,男性大都与配偶一同来,作为辅助,但也有少部分男性作为照顾孙辈的主力。
从年龄上看,50—80岁之间的“老漂族”占据了绝大部分,其次是40—50岁之间的人,年龄超过80以上的有2人。
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并且配偶健在的140人,10人处于离婚状态,5人处于伴偶健在但分居状态,丧偶的有9人。
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差不多。在社区生活着不同文化程度的“老漂族”,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交流是否良好,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从职业类型上来看,这些老年人在退休前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职员相对较多,其次是专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在其他的选项里,填写家务的人比例较大,可能老年人对题目理解有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数基本相当。
(二)老年人喜欢的居住方式
调研结果发现,与当前的养老方式类似,绝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独居或与配偶同住,子女住在附近。这说明老年人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但是又希望儿女住在比较近的地方,方便相互照应。见表1。
表1 “老漂族”认可的居住方式
(三)爱好与运动情况统计
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衰弱和性格原因,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下沙高教社区的老年人中,有自己的爱好并经常运动的老年人不少,在164份有效问卷中,有66人勾选了经常。也有39名老年人勾选了不经常和从来没有。见表2。
表2 老年人爱好与运动情况
(四)对未来的担忧
调研结果发现,有一少半的老年人对未来没什么担忧,说明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比较称心如意,但是也有不少老年人会担心经济的压力、生活无人照料、子女关系及孤独寂寞等。而这些担忧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会造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见表3。
表3 老年人对未来的担忧情况
四、“老漂族”抑郁心理状态统计结果
通过分析《老年人抑郁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研中的老年人绝大部分没有抑郁的状态,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轻度抑郁的状态,有4名老年人存在中重度抑郁状态。
表4 “老漂族”心理健康状态调研结果
在中重度抑郁的老年人中,有2名男性,2名女性,其中有3名老人是典型的“老漂族”,与配偶子女同住,或与子女同住,但是他们更加喜欢的居住方式为仅与配偶同住或住在养老院等机构。当前的居住方式与心里希望的居住方式不同,可能是造成他们情绪抑郁的一个因素。有3名老人对未来的担忧是经济压力,说明年老之后经济条件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非常大。4名老人都不经常参加运动和各种兴趣活动,有一名是偶尔参与,3名是不经常。他们对社区、社会的融入与参与非常少,可见社会交往少的老年人更易产生抑郁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经济压力、社会交往、晚年生活的期待等几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轻度抑郁状态的老年人中,男性22人,女性32人。在这54名老年人中,有53名是“老漂族”,一名是独居状态。从外地到杭州,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都会受到影响。他们当前的居住方式和内心喜欢的居住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多数人希望仅与配偶同住,认为与子女住在一起,会产生冲突、矛盾,或者不方便,也更加辛苦,因为要照顾孙辈孩子。有18人对未来没有担忧,其他人在经济压力、生活无人照料或者孤独寂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担忧,这些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有一半左右的人会经常和偶尔运动,其他人不经常运动,极少数不运动。可见,是否参加运动或是否有兴趣爱好也可以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106名无抑郁状态的老年人中,有44名男性,51名女性,性别比例相差不大。年龄在40—80之间,分布比较均匀。84名老人有伴侣,可见老来有伴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分布均匀,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跟他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相关性并不大。大部分人的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有一多半的人与配偶、子女同住,或者与配偶一起居住,同住的原因主要是相互照顾,精神慰藉。中国人家庭观念重,儿孙满堂,享天伦之乐的价值观一直都是主流。这些老年人选择较多的是前三种居住方式,而这三种居住方式里,都有配偶一起居住,和他们当前的居住方式比较一致,这也可能是他们心理比较健康的原因。有一半左右的老年人仍然对未来有一定的担忧,主要集中在经济压力、生活无人照料方面。但在有这些担忧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总体来说,大部分“老漂族”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比较好的,少部分老年人存在轻度抑郁情绪,极少的老年人出现中重度抑郁情绪。在164份有效问卷中发现,缺少兴趣爱好、不经常运动的“老漂族”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居住方式与心里期望的居住方式不一致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较差。老年人的担忧较多集中在经济条件、无人照料和孤独寂寞等方面,也有少部分“老漂族”担心与子女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社区心理服务应该集中在帮助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坚持合理运动、处理家庭关系及减少对未来担忧方面。通过各类宣传平台,使老年人认识到兴趣爱好、运动对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家庭关系及焦虑情绪的方法。
五、对策和建议
(一)“老漂族”本身需要积极主动
帮助“老漂族”适应城市生活,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晚年生活质量,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最重要的是,“老漂族”自己要有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意识。
(二)“老漂族”子女需要给予理解
作为“老漂族”的子女,要充分理解“老漂族”的不容易,与老人共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多方面帮助老人,如充分理解“老漂族”的心理特点,刚来到城市的时候,老人会感到没有归属感、寂寞、孤独,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也会有诸多不适应。子女要给老人一个适应的过程,并帮助老人熟悉社区环境,教会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多陪老年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同时保持合理的界限,给各自独立的空间。
(三)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
作为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帮助“老漂族”建立良好的心态,提升幸福感。
1.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运动的老年人更易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社区除了现在已经有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之外,仍然要设计和组织更多的活动,以激励不爱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一步一步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主动与人交流,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这需要老年人的子女、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子女要在家务、孩子方面多接手,使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参加活动;社区要多组织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等,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活动场所。
2.不同地方“老漂族”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习俗、语言等都有各自的特色,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帮助“老漂族”找到自我的价值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如举办方言大荟萃、特色地方美食交流、我的美丽家乡故事大赛等,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环境。
3.增加心理健康类的服务
举办心理沙龙,使“老漂族”通过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找到理解和支持;举办专家讲座,使老人获得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和他们一起讨论与子女相处的智慧,扩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范围,找到更好的家庭相处之道。老年人在家里与子女沟通较少,遇到事情也常常闷在心里,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
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微视频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接受心理服务,既能增加受益人群,又可以扩大宣传范围。心理情景剧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老年人的心声,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也让子女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内心,促进家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
六、结语
“老漂族”作为当前中国典型的老年人群,其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状态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为了照顾孙辈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环境适应、生活方式改变、子女沟通、隔辈教育、人际缺失、孤独、就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