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里的怪兽

2020-02-16苗炜

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菲利普斯怪兽词汇量

苗炜

半年前,我坐在幼儿园的教室面试,头一个问题很简单,谁在家看孩子啊?第二个问题很难,孩子现在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对这个问题的厌恶溢于言表。我敢保证,幼儿园里有一头怪兽,它给小孩子贴上优点和缺点的标签,它鼓励孩子服从,惩罚捣蛋的孩子,它让孩子学习,掌握文明社会的规则,它似乎很大个儿,却又是隐身的。

英国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有一篇文章叫《幼儿园里的怪兽》,这篇文章关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问题。有一种看法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还没掌握足够的词汇量,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代之以姿势、动作、情绪崩溃来表达自己。

菲利普斯说,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个假设,一是“足够的词汇量”,到底由谁来判断什么叫足够的词汇量?即便是成人,也会有感觉到自己词汇量不够、交流不畅的时候,一个照顾小孩子的成年人,若是能明白小孩的訴求,交流就不是什么问题,小孩明白语言的作用,但他们对学习语言的迫切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第二个假设是,语言是无语状态的解决方案,孩子总要渐渐地掌握语言以替代姿势、动作、情绪崩溃来表达,接受语言就是接受文明。其实呢,小孩子贴着你的脸颊睡觉、依偎在你胸前,到老他都会用这样的姿势表达爱与依恋。这是性满足的典型表现,这种前语言期的表达形式,在此后的一生中都会重演。

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精神分析太把小孩子当人了。比如:两岁的孩子要开始说话,开始交流,每一次张口之前,他都要打破原本已习惯的沉默,这个巨大的沉默是他个人史的一部分——好家伙,巨大的沉默!这词太玄妙了。

菲利普斯提醒,精神分析医生听病人说话的那种状态,很像是父母听小孩说话那样。婴儿出生时是一种充满欲求的生物,想要存活,就要传递信息给另一个能识别他愿望的人。表达愿望的兴奋必须受到约束,形成某种表达方式,成年人通过对孩子的回应塑造了孩子表达愿望的方式,一种好的交流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聆听者。精神分析就是帮助那些未能很好适应文化的人,去忍受生活。当然也应该帮助小孩子忍受学习语言的不适。小孩子会发现说话的乐趣。但我们更应该关注他内在的冲突,在词汇量不足与流畅表达之间,那个能说想说的自我与感到困惑的自我之间的冲突。

学语言并不是学外语,不是用翻译的方式去假想孩子的学习过程。他们是从无语状态产生语言的,孩子一边学一边体会语言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他这时的情绪不稳定,大人会被他喜怒无常的状态搞得不胜其烦,总想让他快点儿学会说话,能表达,能情绪稳定,进入能掌握语言的状态。然而“未来”从不是“过去”的解决方案。小孩子学语言的过程,提醒着我们那个被遮蔽的不善言辞的自我:那些情绪冲动的时刻,压力之下语无伦次的时刻,停顿犹疑的时刻。成长意味着离开那个不善言辞的自我,但成长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继而在道德上和适应能力上一步步升级。想象力和智力都会在不说话的状态中成长。

菲利普斯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育儿的tips,不过,我试着总结一下。与其关注孩子语言的表达,不如更关注他内在自我的成长。某些时候,在电梯间里,在一些公共场合,我能看见一些10岁左右的男孩,沉默不语地跟在妈妈身后,对陌生人很漠然,跟妈妈也保持着距离。我能感受到,在他内心,有一个自我在难以言说的痛苦中磨砺成型。他的身体语言,清楚明白地在表达他的焦虑,当爹妈的不要视而不见就好。

Amy摘自《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菲利普斯怪兽词汇量
有一个怪兽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失眠这个小怪兽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
元认知策略对阅读词汇量的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