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推进策略初探

2020-02-16康坤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质量建设

康坤

2019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对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认真学习、领会《方案》精神,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一、理清教学诊改工作的思路

《方案》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目标链”“标准链”教学诊改工作的起点,推进教学诊改实施“五纵五横”的方法措施,标准的选择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元素。《方案》规划、建设的相關标准体系为教学诊改的开展奠定了权威、科学、规范的工作基础。

《方案》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强调,质量是《方案》的主线和逻辑框架。而教学诊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质量第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培养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程度,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建设和保证。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既离不开外部的督导评价,更离不开对自身质量生成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二、明确教学诊改的目标任务

事实上,教育部相关文件已经明确界定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制度建设的任务要求。从实施路径上看,教学诊改工作就是要完成“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等一系列任务;从任务要求上看,教学诊改工作就是要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标杆。由此可见,要完成教学诊改的目标任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和保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方法和手段,而培育现代质量文化则是根本和灵魂。

(一)完善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

要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和激励作用的校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立足于“三个基本(基本的办学方向,基本的办学规范,基本的办学条件)”,进行五育(教学、活动、制度、环境、文化)并举。同时,学校还要聚焦五个问题:一是如何准确确立办学定位;二是如何合理设置专业;三是如何科学规范设置课程;四是如何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五是如何保证制度体系有力支撑。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学校要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数据分析应用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重视数据分析,用数据客观展现学校(专业)的运行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技术能力的数据管理应用团队,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信息化工作实际,优化数据结构,完善平台功能,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做好数据的整理、分析、挖掘,构建完善的质量预警机制。

(三)培育现代质量文化

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普遍认同,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要全员培训,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要建设透明校园,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质量标杆引领提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人人都应立足本职岗位,人人都建立自己的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有助于构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内部的质量管理机制。

三、切实发挥教学诊改工作成效

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是一项常规性和长期性工作,需要逐步建设、改进和完善,通过“制度”“机制”“能力”“文化”的不同阶段,诊改工作成效会逐步显现。对于实施诊改工作的学校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运作,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观察和判断诊改的成效。

一是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部分试点学校自实施诊改工作以来,建立并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如听课督导制度等,开展“活力课堂”评比等活动,都强调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重要性,不再以招生数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为导向指挥学校工作的开展。

二是从学校表征质量向专业表征质量转变。从2015年开始某试点学校,连续四年承担了河南省数控、机电等专业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先后成立了数控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等名师工作室等,打造名师工作室辐射引领数控、汽修、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打造学校优势专业。依托数控专业名师工作室开发的“机械零部件测绘”赛项被指定为2017年、2018年河南省全员化大赛项目,修改完善后已成为2019年全国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标志着河南省职教成果“软实力”的全国性输出。专业建设的优化打造,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龙头。

三是从孤立的质量管控向系统的治理体系转变。某试点学校近两年的学校目标,从致力于静态、单一、趋同的标准化向追求动态、多样、持续提高的个性化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依托信息化为主的扁平化、网络化管理转变。各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的数字化、流程化,使教师和行政人员,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工作完成进度。透明的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可能。

四是从机械思维到大数据思维的转变。近两年来,某试点学校加大学校大数据中心平台投入,改变了学校的“信息孤岛”状态,实现了一卡通、教务、学工、图书、固定资产、OA、科研管理等数据对接,开发听课、教室日志、网络报修等“轻应用 ”,让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留痕”,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从而促进职业学校由囿于机械思维以寻求因果为主的绩效评价,向立足于大数据思维、以探究不确定性为主的定位诊断转变。

五是从外部问责到内生动力的转变。以某试点学校接受省诊改委组织的专家调研工作为例,之前的工作往往是被动应对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以“突击”上报材料为主,现在变成学校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主动理解诊改目标标准,逐步细化实施,了解诊改过程,参与诊改过程,由“被要求改”到“主动改”。因此,专家调研看到的是日常诊改工作状态的正常展示,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四、深化教学诊改工作的建议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机制,重在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一)高度重视是前提,全员认可是基础

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實现职业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方式、方法创新,职业院校要落实“新时代”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定要抓好教学诊改。诊改工作是项系统工程,事关学校发展大局,事关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学校“一把手”要吃透诊改文件的精神、研究诊改政策,下定诊改决心,才能推动诊改工作的开展。而培育“三全”现代质量文化是诊改的三大任务之一,全员认可是诊改工作的基础,人人都是诊改目标链、标准链上的关键一环,要做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

(二)建立诊改团队,培训校内专家

学校可以现有工作部门为基础,组建诊改团队,确保诊改工作有组织保障;可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教学校长为主任的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为主任的质量管理办公室,成立平台技术组等;可培训校内专家,发挥专家引领导航作用:一是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方法,二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

(三)梳理职责,融通流程

实施诊改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学校的诊改制度体系,梳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梳理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让学校各项工作透明化、扁平化。一是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制度、标准。二是梳理部门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建立和完善部门工作标准,岗位工作标准。三是梳理和完善学校各项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工作标准及负责部门或人员。

(四)加大经费投入,整合有效资源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诊改工作的基本条件保障。学校要科学预算经费支出,规划诊改工作数据平台建设费用、培训与会议研讨专项经费,如安排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发展经费等。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诊改工作机制和诊改工作文化

诊改是质量时代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度设计。诊改高度重视机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强调以现代质量文化为引领,强调构建各具特色的职业学校质量文化。一是以组织、流程和制度为主要架构,构建诊改工作机制。诊改组织围绕有利于工作推进、有利于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设置;诊改流程围绕过程中的工作环节、步骤和程序进行建构,明确每一流程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诊改制度围绕诊改工作的准备、实施和保证进行建设。二是以行为导向、习惯养成和意识建构为重点,建设学校诊改工作文化。行为导向以目标引领、路径规范、过程优化为要点,引领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将诊改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习惯养成以反思制度化、诊断正常化、改进日常化为焦点,将诊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之中;意识建构以现代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反思意识、 数据意识、自主意识为重点,在学习改进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只有建构完善的诊改机制,培育优秀的诊改文化,教学诊改才能真正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推进器、学校内在发展的动力源。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职业质量建设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睡个好觉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