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空出世》

2020-02-16

关键词:李雪健核试验原子弹

佳片有约

《横空出世》是由陈国星执导,李雪健、李幼斌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影片于1999年12月12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概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人民当家做主人,但是新政权还随时面临被海外敌对势力所颠覆的严峻现状。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冯石将军(原型为张蕴钰将军)接到中央委派的重要使命,那就是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虽然对原子弹一窍不通,但是军人出身的冯石毅然服从上级的命令,带着一支经过烈火淬炼的英雄部队挺进荒凉的戈壁滩。在此之后,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陆光达(原型为邓稼先院士)等科学界的精英人才从四面八方调到了西北荒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内无经验、外断支援的艰苦条件下,一群懷着崇高理想的无名男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行……

推荐理由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999年,国内电影市场远不如现今这般火爆,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电影《横空出世》上映。这部作品由陈国星执导,云集了当时的演技派大咖李雪健、李幼斌、高明、陈瑾等人,以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将原子弹诞生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中美军队在朝鲜战场的交手刚刚结束,美国人不断叫嚣着使用核武器,成立十余年的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横空出世》中,苏联核武器专家拿走了所有图纸和设备,一句“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里”,一语双关,道出了无奈的事实。李雪健饰演的冯石将军在向将士们讲话时,喊出了“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的铿锵之音。面对苏联人认为的“不可能”,中国人表现出了应有的豪迈与骨气。

军人、工人、知识分子,来自全国的每个人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分秒必争,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以及断粮断水的窘境,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那个时代没有办法的办法,更是中国人惊天动地、逆天改命的决心和勇气。

电影中每个片段、每句台词都透着最朴素和最真挚的爱国情怀,无数有理想、敢牺牲的人,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最终把所谓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和悲怆的感情渲染,让这部作品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实际却充满了力量。它可以让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心生激动之情。时至今日,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要克服一系列艰难险阻,没有一种精神是不成的,这便是重温像《横空出世》这样的作品最大的现实意义。

经典影评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横空出世》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下,一批中国核科学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怀着满腔热血以及对祖国自立自强的期盼,秘密地在大西北艰苦奋斗着,最终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这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句台词。对于在中国大西北选择原子弹的试验场地并准备开展核试验的这段历史,电影真实、严肃且生动地还原了整个故事。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挺进戈壁滩,克服了地质问题和供给问题,为选择更大的试验场地,同时保护敦煌莫高窟这一历史瑰宝,一直向西,在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打下了第一根木桩。从那之后,中国有了自己的实验基地。

电影中,建国之后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返回祖国,与今天通过物质手段吸引海外人才的方式不一样,那个年代回来的人内心是不追求物质的,那一代人都是亲眼看到了中国长期处于生死存亡边缘,所以都无比珍惜这次重建家园的机会,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军人和对国家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联合是无敌的。

在历史文明的传承和把握上,电影在艺术创作中加入自己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核试验场工程队首长冯石走进幽暗的敦煌洞窟中,打火机的小小火苗照亮了石壁上美丽的文化遗产时,他有感而发:“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其实这段细节也是电影借着中国古代的飞天神话传说来暗示人们心中对于原子弹早日实现爆炸的强国梦想,这是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亘古不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整个科研过程都是极其困难的,困难到再多的文字、再多的话题、再多的影视作品都表达不出前辈们的艰苦,那种困难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中永远都无法领悟的,借用电影里警卫员同志们的对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干革命。”

影片没有着力于描述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过程,而是表现了为这一功勋付出智慧和艰辛劳动的人们。它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曾经披着神秘面纱的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而且以电影的思维、电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地刻画了陆光达、冯石等经典艺术形象,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与困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精神与深厚实力。这部片子中的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浸染着英雄主义的色彩。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横空出世》再不是主题先行,观念图解,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不断渲染领导的丰功伟绩,而是展现出了科学家和普通战士的伟大贡献,尤其表现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现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中,很多细节和桥段正是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设计的,所以才能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戏里戏外

电影中冯石与陆光达这两个人,是因为同一个目标聚到一起的,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有也只是个人性格、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造成的,而主创人员正是从这方面来做文章。

陆光达和冯石,一个科学家,一个将军,他们就是这两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知识分子和军人之间的交流,肯定会产生工作上的冲突,这就是电影中的戏剧冲突。不过两人也通过每日的相处和彼此密切的交流与工作,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在电影的最后,原子弹成功引爆,两位原子弹研制功臣的感情,更是像蘑菇云一样一飞冲天,两个男人,几十年风风雨雨积攒下的感情,其中的过程很曲折,也折射出原子弹研制的艰辛,这种感情是极其浪漫且充满豪情壮志的。

李幼斌在塑造陆光达的时候用了很多自己的小心思,他有很多笑容都是根据人物而创造的,比如:运动时得意的笑,对冯石的会心一笑,望着妻子幸福的笑……看了这部电影会发现李幼斌笑了很多次,可能他心中理解的知识分子就是这般模样,有个人涵养,有民族脊梁。

李雪健不愧是老艺术家,冯石对陆光达照顾得无微不至,最开始可能是一种对人才的怜惜,但是随着两人的相处,他们之间的友情也越来越深。可李雪健认为“冯石”是他演员生涯中最失败的角色。他说:“那个角色得了政府奖,虽然得奖了,但是我非常遗憾!”

要问遗憾的原因,李雪健说:“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在那个环境下很艰苦,又是刚打完仗,应该是很瘦的。我在这个屏幕上却很胖,就因为他胖,我这一辈子心里头都有这么一个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雪健对于角色塑造的用心。很多人一生择一业,大家都想做到完美。那个时代的人,你说不清是理想还是政治,你也说不清是固执还是骄傲,可是每当回看他们不计代价地做一件事,你都会觉得内心多了一分敬畏之情。

故事原型

1958年“八一”建军节刚过,担任驻防大连第三兵团参谋长的张蕴钰,突然接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电话。“张蕴钰同志,你的工作有变动,陈赓大将命令你马上来北京!”接完这个神秘的电话,41岁的张蕴钰马上出发,当天晚上他就见到了陈赓大将。

“用不着兜圈子了,张蕴钰同志,军委决定在西北搞原子弹靶场,由你来指挥这场特殊的战斗!”原子弹靶场?一股火焰从张蕴钰胸中腾起!

1958年,中央全面部署组建核武器试验基地,被赋予重要使命的张蕴钰攥紧了拳头,周身的血液开始熊熊燃烧。然而,上任第二天,苏联专家就给了张蕴钰一个下马威。“核试验爆心位置已经定了,位于敦煌西北120公里处,靶场的核试验当量为两万吨。”

在西去敦煌考察靶场的路上,张蕴钰看了世界核试验的资料之后愈发震惊和不解:美国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我们中国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可苏联人的意见很明确,两万多吨的试验场,你们中国有一个就行了!张蕴钰不甘心、更不服氣,他在已圈定的试验场区亲自驾着汽车没日没夜地奔驰。雄关大漠,滚滚沙土,千佛洞、烽火台、鸣沙山……张蕴钰越来越气,迎着刮脸的寒风,他满腔怒气地大声吼叫:“这地方怎么行?这是要毁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啊!”

“专家讲这里能搞两万吨的试验……”随行人员刚想解释,就被张蕴钰的吼声止住了:“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两万吨之内?两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你们都记住,两万吨支撑不了6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

一腔怒火的张蕴钰决定给中央打报告,否定苏联人建议的敦煌场址。可否定一个由领导和外国专家已经敲定的方案谈何容易?张蕴钰觉得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必须要汇报,就是被卸了军衔也要上北京!在陈赓大将召开的办公会上,张蕴钰亲自汇报了敦煌场区的情况,提出了重新选场的建议——“死亡之海罗布泊”。

1958年8月,国防部任命张蕴钰少将为中国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12月,张蕴钰一行20余人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勘察小分队,直奔罗布泊。经过三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黄羊大沟。这里,北部有天山,南部有阿尔金山,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孔雀河作为水源,300公里内没有村落……眼前这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不正是最适合核试验的“风水宝地”吗?

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作为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带领着5万人的建设大军,在罗布泊开始了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艰难之路。

猜你喜欢

李雪健核试验原子弹
李雪健的两次愧疚
徒手“撕开”原子弹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