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茶与养生
2020-02-16谢元鲁
谢元鲁
唐代是中国茶业的传奇时代。唐有茶神陆羽,著有千古奇书《茶经》,赞美“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至今为好古者奉为茶史之圭臬。唐代也是饮茶风俗大普及的时代。《封氏闻见记》说,唐代以前,只有南方人嗜茶,北方人不饮茶。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泰山灵岩禅寺僧人,为参禅提神而饮茶,为民间争相仿效,遂为风俗。由此茶道大行,王公卿士,販夫走卒,无不嗜茶。全国到处茶馆林立,行人投钱而饮。唐代诗人施肩吾甚至说:“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给予茶以崇高的评价。
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把饮茶的妙处娓娓道来,简直说到了极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对茶的养生之道赞美备至。
唐人对茶的养生认识,与唐茶的饮用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今人言“清茶一杯”,并不是唐茶的风格。茶在唐是百味饮品,既有芬芳之味,也有浓郁淳厚之味。唐茶远非士大夫作为君子之交象征的专利。陆羽说,“六茶之饮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这么多调味品搀入茶中,与茶共存共饮。茶成为百味的载体,多元的滋味,恰如唐人多姿多彩的人生,大唐王朝兼容并包的文化。
唐茶既是诸味并存,那么唐代饮茶的操作,也与后世大不相同。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千年以前被唐僖宗珍重埋藏的佛骨,以及一批随藏供奉的皇家用具。其中的系列茶具,包括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茶、饮茶器物,让人眼目一新。这套茶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几乎包括了茶叶饮用的全部制作工艺和饮茶器具,精美照人,流光溢彩。视之仿佛有官装丽人,在华屋广庭之间,烘者、碾者、筛者、烹者、奉者,各司茶事,为帝王后妃奉上香溢四座的茶饮;有如优美的舞乐,为后人留下千年梦影。
唐代饮茶的过程,包含了焙茶、碾茶、筛茶、煎茶、点茶的程序,最后倾入茶碗,方才供人品味。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茶焙、茶笼、茶砧、茶碾、茶罗、茶炉、茶碗、茶托诸种器具,在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中大都能一一对应。宫女们先把茶叶从茶笼中取出,经小心烘烤后,用茶碾研碎成末,再用茶罗筛过,将细茶末收入茶屉中,水烧开后,先取出茶末,在茶盆中调成糊状,再加进盐、姜、葱、椒等调料,冲水,然后用茶碗分盛饮下。唐人煎茶,多加盐与姜,所以唐人薛能诗说:“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
唐人认为饮茶好坏的关键在于煎茶。煎茶首选水,以泉水为上,井水为下。陆羽曾评定天下的名泉。茶炉上茶水微开,泛出鱼眼般的水纹,则将茶末投茶盆中;边投边注沸水搅匀,并徐徐加入调料,待茶汤泛出泡沫,成为茶饮。白居易《睡后饮茶》诗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把煎茶的这个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白居易隐逸香山,茶涤烦忧的乐趣,跃然纸上。北宋犹有唐茶遗韵,苏东坡《煎茶》诗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认为煎茶如尽善尽美,不仅可以养生,也有助于文思勃发。
唐代之所以采用煎茶的饮用方式,是因为唐人认为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陆羽《茶经》引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把服饮煎茶视为轻身换骨、飞升成仙的重要辅助。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说:“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把茗茶的养生清神作用描写得淋漓尽致。
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饮用姜茶的食疗功效作了详尽的解说:“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唐代以剑南蒙顶石花茶、湖州顾渚紫笋茶、蕲州蕲门团黄茶等茶为上品。唐茶之最在于蜀中,蜀地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之地。早在西晋时,文人张载到成都,著《登白菟楼》诗说,“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他心目中的成都是一个有芳茶可饮,人生安乐,让人不想离开的城市。蜀中雅州的蒙顶山,唐时传说,“方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所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赞颂,即源于唐代。当时的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受到时人的推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引用毛文锡《茶谱》,讲了一个雅安蒙顶山茶的故事:“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日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日: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聚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可见在唐代人的心目中,蒙山茶煎服后,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到极致处几乎可以通神。
唐代制茶与明清以后有明显的区别。唐是采用将生茶叶蒸熟后捣烂,然后压制成茶饼的方式。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照此制出的成品,称为团茶。南唐时,有人用龙凤模压制团茶,开创有宋一代的制茶新风。据说当时每二十八斤新茶方能制成一斤团茶,价比黄金。
宋明之际,为中国饮茶风俗变化的历史分野,马端临说,宋人造茶有片茶和散茶两种。“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也就是说,到南宋时期,采下的生茶叶不经过蒸制,而通过炒制成茶的制茶方式开始出现,称为散茶。到明代,散茶逐渐取代团茶,以沸水冲泡散茶,不加入其他调料,终于成为饮茶方式的主流。其风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唐茶的制作与饮用方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至今流风遗韵犹存:其中英国红茶、土耳其红茶和俄罗斯红茶为著名者。它们共同的特点,一是大多需要煎煮,二是要添加糖、奶和其他调味品。芳香可口的牛奶红茶,是西方人认为最养生的饮料。这些今天闻名世界的茶饮,顾盼历史,都有唐茶影响。更不用说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茶饮:藏族的酥油茶、蒙族的马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油茶、回族的三炮台茶等,从传承上来讲,都属唐茶系列。尤其酥油茶和马奶茶中加盐,更是深得唐茶的传承。
茶香千载,唐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华丽转身,只给人们留下盛唐文明的背影。但唐茶却早已飘洋过海,把它的魅力传遍世界,在异域放射出迷人的光彩。今天在茶中添加红糖、红枣、菊花、枸杞等作为养生茶,逐渐又已开始流行,唐茶的复兴前景光明。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