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转型发展下的街道精细化设计思考
——以郑州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2020-02-16

交通与港航 2020年2期
关键词:行人层面街道

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

0 引 言

街道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大,“以车为本”的道路设计理念,使得街道的交通功能越来越强,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随之逐渐减弱[1]。“以车为本”的道路设计在城市设计上缺乏对整体街道空间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把握,在道路设计上对道路的设施缺乏系统的布设,在街道的社会层面缺乏对市民的关注。城市街道在“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2],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等城市建设理念下,亟需以更加精细化的方式来建设“人本主义”街道。

1 对当前街道存在问题的反思

1.1 道路网络等级结构不合理

依据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我国目前道路等级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主干道主要为连接城市区域通行的干道,次干道则为联系主干道间的辅助交通线路,支路为城市用地服务,注重街区间的“达”。但目前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往往忽视了支路的建设,以至行人、非机动车无路可走,部分与机动车次干道共用,伴随着不安全因素[3]。

1.2 街道功能单一,缺乏活力

现状街道很多沿街界面,如住区、学校等街道两侧,通过安装栅栏、围墙等方式保障区域的安全、私密、独立等,以致街道两侧界面形式单一,空间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受,除必要需求外,行人、非机动车很少到此,街道缺乏活力。

1.3 街道空间层次不明,环境品质不高

在目前现有的街道上,存在着大量街道与两侧用地性质不相符的矛盾。规划师对于街道的设计缺乏对其功能、性质的重视,一条街道往往承担了其无需负担的功能,而自身的街道特点却没有很好地落实。例如:本以交通为主的道路,两侧商铺林立;本以景观为主的街道,两侧绿化不足。

同时,街道环境品质也亟需提升,部分街道如公共指示牌、信号控制灯等公用设施设置随意,架空电线杆密布,街道家具设计品质较低等,都对街道空间的美观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对于街道的行人区域也缺乏关注,例如在行人休憩空间缺乏座椅、人行道遮阴情况不佳等,都影响着城市街道品质。

2 街道精细化设计的必要性

2.1 合理规划道路等级

针对目前道路等级的不合理规划,非机动车、行人无路可走的问题,街道的精细化设计需“以人为本”,重视支路的建设,根据城市的具体道路分级,在次干路和部分主干路划出非机动车车行道,避免机非混行,提高城市出行安全性[4]。

2.2 改善界面功能,提升街道活力

街道精细化设计应力求转变传统单一化、模式化的功能界面设计,向多元化、定制化的界面发展,从而提升街道的活力和市民满意度。根据街道的定位合理设计其界面功能,避免“围栏”式界面的出现。

2.3 明确街道空间层次,提升环境品质

明确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设置空间设施,注重提升街道环境。例如:在以商业为主的道路上,在道路两侧建立商业设施,同时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公共座椅、公共厕所等)以供市民休憩娱乐。

3 街道精细化设计的具体内容

针对上述内容,《郑州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了“安全街道、特色街道、活力街道、高效街道、生态街道和智慧街道”六大设计策略,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指导。

3.1 安全街道

3.1.1 街区层面

① 需要适当增加街道网络的密度和合理组织交通。在增加路网密度中提高街道的交通通行和服务地块的能力,其中新建地区路网结构应确定为8 km/km²,形成高密度路网;在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建成地区,应适当调整路网,建议街道密度值为10 km/km²。在合理组织交通中,应优先将地面的城市公共活动区留给行人,鼓励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形成地块间的联系,并与公共交通站点(如地铁站点、有轨电车站点)便捷连接。在高度集约建设区可设置地下车行道,引导车辆从地段外围进入地下,减少地面机动车出入口数量,鼓励地下车库相互联通,地块间联合开发。

② 需要通过合理压缩车道宽度,保障行人通行和休憩的空间。在城市建成区内,通过优化街道网略、控制车道数目和净空等方式增加行人使用空间。同时可以针对城市道路规划,合理调配交通组织,通过设置潮汐车道、单向车道等交通方式让街道充满温度。

③在稳静化设计上,通过抬升局部交叉口、交叉口整体抬升、街道水平偏移和垂直偏移四种方式,减低车速,保障行人方便、安全的过街[5]。

3.1.2 街道空间层面

①对行人路权进行分区控制,分为建筑附属前区、通行区和公用设施区三区,以支撑街道行人空间的活动需求、通行需求和使用需求。在确定步行通过区宽度时,保障有效通行宽度最小为1.5 m,有条件的道路应达到2.0 m。通行区必须设置无障碍设施,保障每一类人群通行权益。此外,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地铁出入口等设置都应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进行设置,避免人行空间的挤压造成行人侵占机动车路权。

②在非机动路权保障上,需要确保骑行网络完整、连续、便捷,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形式和宽度,同时鼓励在车流不大的单车道支路路口,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等具体策略,保障非机动车路权[6]。

3.1.3 过街设施层面

根据行人过街需求设置过街设施,合理控制过街设施间距,同时,人行横道应与步行道衔接,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 m,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此外,通过合理规划路缘石半径、优化交通设施等措施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

3.2 特色街道

导则形成了一套街道历史风貌传承与发展的规划方法。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导则始终将继承和弘扬郑州历史文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通过分区控制、策略指导和划定具体风貌保护街巷三种方式留存有郑州城市印记的街道,从街区、街道空间、街道设施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具体设计,突出郑州特色的街道空间。

3.2.1 街区层面

主要在城区分区控制的基础上,针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整体保护,尊重其历史街道的物质空间形态及景观氛围,在添加新的要素时需遵循风貌区规划的相关要求。通道对街道肌理的保护、特色街道尺度的维护等方法,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

3.2.2 街道空间层面

主要从塑造特色空间和传承历史文化两方面进行设计。塑造特色空间上,对于沿街建筑,鼓励统一外观建筑风格与尺度;对于道路断面,鼓励每条历史街道本着延续其原有断面形式进行设计调整。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区域内道路应与整体建筑风貌相协调,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色彩、材质、高度等影响历史风貌的要素。

3.2.3 街道设施层面

主要为人行横道铺装材料要与周边建设场地及景观衔接;重要地段的人行横道要进行专项化设计铺装;街道家具、小品、铺装等进行美化设计,凸显艺术品质。

3.3 活力街道

3.3.1 街区层面

慢行步道密集化,鼓励设置慢行专用道,提供舒适宜人的慢行体验。此外,强调土地用途不能单一,向复合利用方向发展,尤其是沿街界面的功能混合应在水平、垂直上都凸显,对于大尺度街区和较长的街道,避免长距离单一不变的界面。

3.3.2 街道空间层面

①激活街道空间层面的活力首先在于行人对于空间的感知,空间保持一定的紧凑程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支路,U型空间内的宽度区间在15~25 m较为适宜,上限不超过30 m。次干路,U型空间内的宽度区间在40 m以内。同时,需要对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打造让人舒适的DH比。通过调查分析,连续街道界面的建筑高度上限30 m,15~24 m最为适宜。

②营造界面的积极性,通过鼓励积极界面尺度与业态多样性等措施改善街道界面的单一性。此外,措施还从街边停车带、景观休闲断面等方面阐述了郑州街道设计的具体的措施[7]。

3.3.3 街道设施层面

生活性、历史性和综合性三类以行人为主要活动的街道,在空间条件、现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为行人提供遮阳、遮阴等设施,例如挑檐、遮雨、阳棚等,或者部分地段打造南洋风格的骑楼,增加空间趣味。同时,对街头广告、店招进行统一规划,既要有特色又要整体协调,符合区域特点。在非交通性街道,积极打造口袋空间,并设置座椅、小桌等休闲设施,方便行人休憩,老年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打造街角社交小空间,增加活力。针对建筑入口,可对部分有特点的建筑的入口进行差别化打造,形成个别亮点。

3.4 高效街道

3.4.1 街区层面

在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轨交站点周边应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尤其是沿街空间提倡紧凑开发,增加空间活力紧凑度。同时,适当增加街道网络的密度,在商业活动强度高、土地利用混杂度高及公共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区,宜将机动车网络提高到8~12 km/km²,而功能相对单一,开发强度不高的地段也应保证机动车路网密度在7 km/km²以上。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应适当增加步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网络密度,压缩机动车网络密度。

3.4.2 街道空间层面

加强沿街空间的利用,对主干路两侧的城市公共绿化带进行集约设置,鼓励沿街建筑在地块内结合退让空间提供非机动车停放区,同时,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应在交通等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沿街建筑功能、界面属性、步行道宽度空间等因素合理设置,以形成宜人的整体街道尺度和步行活动空间。除此之外,路侧非机动车停放区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结合重要公共建筑、大型商业设施、城市广场、地铁出入口、公交站等设施集中设置。

3.4.3 街道设施层面

通过家具设施整合利用和智慧交通设施,加强街道的高效性。用路名牌与交通导向牌合杆取代单一指示牌,减少街面设施杆的树立。运用智交通设施,如交通诱导屏、停车诱导屏等为机动车提供方便、快捷的道路和及时了解附近停车场的情况。

3.5 生态街道

3.5.1 街区层面

街区层面主要聚焦轨交站点的绿色出行。主、次干道上的站点出入口,宜布置在道路交叉口各对角出,方便市民进出;如因为空间等其他因素单侧设置出入口,则应提供便捷的过街设施。同时,再无其他限制性因素下,强调轨交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将公交站、非机动车停放点、口袋空间、休憩设施整合,打造绿色轨交微枢纽。

3.5.2 街道空间层面

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市民近距离出行优先选择步行或者非机动车,远距离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降低私家车出行频率。针对路侧非机动车停放和非机动车停放,原则上进行多点少量布置,非机动车停放服务半径宜在50 m以内。

3.5.3 街道设施层面

通过海绵城市(植草沟、生态树池、下凹绿地)和城市街道生态系统,对街道的雨水径流进行控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提升自然包容度,形成良好的街道自循环生态系统。同时,运用绿色材料对街道进行铺装和美化[8]。

3.6 智慧街道

①街道的智慧性主要从街道设施上体现。最主要的就是对街头各种市政设施进行“多杆、多箱合一”,并集约化设置点位,方便市民集中识别。

②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智能升级,车流量大的道路形成绿波交通带,行人流量多的地段信号灯根据智能识别自动控制。促进公交先行,针对公交车形成专用道和专用信号灯,并全面实行公交信息智能化快速化动态化发展。

③普及视频监控设备、音频监控设备和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社会活动监督,加快信息传递。同时,关注行动不便人群(如老人、残疾人、儿童)的通行安全,在人群聚集场所设置电子信息屏,促进安防预警信息和治安防范常识的实时发布。

4 结 语

目前,我国总体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未来城市建设的矛盾将会是人民对生活品质高要求与公共产品与设计是否能与时俱进的矛盾,这也是郑州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面对新时期新矛盾,应继续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手段,从郑州市街道空间角度探索提供高品质的公共设计与公共产品,打造安全、特色、活力、高效、生态、智慧六类街道,促进城市更健康、更平稳的发展。

猜你喜欢

行人层面街道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风居住的街道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