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传教士司督阁东北施医办学研究*

2020-02-16宗继光王君君刘新勇宝景春孙吉宁田芳硕

医学与哲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奉天传教盛京

宗继光 王君君 刘新勇 宝景春 孙吉宁 田芳硕

司督阁奉苏格兰联合长老会委派赴中国传教,于1882年11月抵达盛京(沈阳),于1922年5月返回英国,整整在中国东北奋斗了40年。他的主要任务是布道和施医,即借助医学传教,创办了东北首家西医医院,被称为“东北西医鼻祖”、“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作为东北地区现代医学萌芽与发展的开拓者,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医学教育的视角出发,全面梳理了其在东北施医办学过程中的创举,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其在引进西医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引进国外管理体制、医学教育模式和现代卫生防疫制度的举措,研究司督阁对东北地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人文医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蒙价值和历史贡献,为今天的医学教育改革及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1 司督阁传教背景及身世

1.1 司督阁传教背景

基督教素来有借医传教的传统,据《圣经》记载,耶稣会治疗疾病,而且还教育门徒通过治病来传教,因此,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教活动中都伴随着医疗手段。基督教后来形成了医务传道方法,并产生了医务传教士(Medical Missionary),“就是由差会派遣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医生,到作为传教对象的国家,开办医院、诊所以及医疗教育机构,以协助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目的,以向所在地居民提供义务性的医疗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1]。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各国传教士在各通商口岸传教,西方传教士得以“合法”身份到中国从事传教工作。截至1887年总共有150名传教医师来华,其中许多兼具神学与医学学位[2]。司督阁即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接踵而来,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危如累卵。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民众尚未建立现代卫生观念,且缺医少药。城乡许多地方缺乏排污设施,住房拥挤,空气不流通,水源污染严重。霍乱、伤寒、肺结核、血吸虫病、性病、黑热病、腹泻、肺病、麻风等时常流行。传统的中草药固然有其优点,但对许多病症仍比不上西医的疗效显著[3]。19世纪,西方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基础有了很大发展,如显微镜检查、内部直接检查、毒物学、药物学、生理化学等,生理学则单立一科。当时的清王朝被列强侵略,民众普遍因生活贫困而无钱请医生,患病后往往请巫婆神汉或听天由命。

1.2 司督阁身世

司督阁来中国之前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1855年出生于英国北部苏格兰山区,是少数民族塞勒特族人。1874年攻读神学并成为牧师,他在朋友的影响下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信息,次年选定了以医学传教士为终生职业。1881年7月毕业于爱丁堡的医学传教士学院,并被爱丁堡医学教会聘为医生,负责门诊部的医学传教工作,后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委派到中国开展医学传教工作,其当时的信念为“传送上帝的慈爱,以医学技术服务于满洲(中国东北)民众”。1922年5月返回英国,1936年12月3日因病在苏格兰爱丁堡与世长辞。

司督阁受过完整的医学教育,这为他开办诊所和创办医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其一生,他大部分时间工作在中国,传教的同时把现代医学引入了东北,为东北地区人民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 司督阁施医办学措施与贡献

2.1 创办东北首家西医医院

1883年5月,司督阁一行在盛京城东小河沿创办了盛京第一个“现代医学”免费诊所,由于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理论和观念的差异,起初患者寥寥无几,由于当年7月亚洲大霍乱的暴发,日门诊量激增至60人~80人,这场霍乱造成2万余人死亡,而到西医诊所就医的人全部治愈,从此打开了局面。

1885年春,司督阁创办“盛京施医院”,门额上方悬挂了一块“博施济众”的牌匾,表明医院的慈善性质,这也是东北成立的首家西医医院。司督阁认为治病同传教一样,整治人们的灵魂,给人们带来福音,应该是免费的,故名“施医院”(Free Healing Hospital),就是免费治病的意思[4]。患者免费看病,住院患者仅需缴纳伙食费,为维持运转主要靠官员和富商捐助。医院开业2个月内,无偿接纳了30名住院患者,其中19名是眼科手术患者,司督阁成功实施了东北地区第一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一系列国人未曾见过的手术大大提高了医院知名度。

1887年10月10日,盛京施医院举行了扩建后的开业仪式,许多政府官员、各阶层人士和外国朋友出席,门诊室可容纳150名患者,男病房可容纳50名,女病房可容纳15名,初具现代医院的雏形,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一所现代医学医院。1930年,盛京施医院全年门诊量达到99 487例次,手术5 180例次。自此年平均收产妇1 000余例,改写了东北20%的新生儿死亡率,大幅度减少了因感染和难产而导致母婴双亡的悲剧现象。盛京施医院后发展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科室最全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司督阁还在东北开展巡回诊疗和推出家庭医生制度,对今天健康中国的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2.2 创办东北第一所医科大学

1887年11月,新建的盛京施医院开业后,司督阁因工作需要招收了4名学生,对他们进行正规的医学培训,除学习医疗和护理技能之外,开设了化学、生理学、诊断学、药剂学等医学基础课程。1892年,司督阁决定设立盛京施医学堂,14名东关基督教会推荐的年轻人参加了中国古典著作和基督教知识的入学考试,最终录取了王宗承、刘玉堂、刘志学等6名学生。司督阁担任主讲教师,采用英国医学院的教学大纲,以正规医师的课程和半工半读的形式培训,学期5年。学生不但学习医学理论知识,还参与临床工作,医院门诊所有患者的药品都由学生分配,每个学生负责一个病房,所有外科清创、敷药、包扎伤口均由学生完成,这批学生是盛京施医院在中国培训的首批具有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正规医师。该学堂是奉天医科大学的雏形,开创了东北现代医学教育的先河。

1908年,司督阁向总督府提出办学申请,训练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之需要。政府批了医院边上一块地作校址,徐世昌总督同意“岁给3 000两,限10年为期”拨付建校资金,其余资金由其回英国募捐来4 889英镑。1912年初,东北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司督阁担任首任校长。他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会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作为校训,设计了由杖、蛇、火炬等图案组成的校徽。杖,象征西医鼻祖之尊;蛇,象征治疗敷伤之徽;火炬,象征学术光明之灯。课程标准按照苏格兰大学模式设立,采用双语教学,学制最后定为7年。

学校外籍教师有教授内科学的索伦·艾勒贝尔、教授生理学的大卫·缪尔、教授病理学的霍德华·莫尔、教授外科学的威廉、教授解剖学的C.F.辛普森、教授公共卫生学的杨威廉、教授内科学的D.S.罗伯森和教授药理学的F.B.克洛克特,还聘请了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毛勒尔(R.H.Mole)、嘉克森(Arthur Jacksoe)两位医生协助医疗和办学。学校还选派优秀教师高文翰、刘同伦、毕天民到英国、奥地利留学,以提高师资水平,该学校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盛京施医院提供丰富的临床机会,教学人员有很高的技术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派出部分外籍教师、14名学生和一位药剂师前往法国参战。

1914年增设药学学校,1917年附设检验师培训班,1923年增设高级护理助产学校。学校隶属盛京施医院领导,成立了由中国、英国、丹麦三国人员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学校,英国驻奉天总领事为董事会主席,设有教务处、总务处、学生会,负责教育、教学、学生活动及师生学习生活等各项工作。1912年1月进行入学考试,有142名考生应考,最终录取了50名学生[5]。经过5年的学习,仅有20人完成学业,其余不适合学医或成绩不达标的,按学校规定被淘汰或降级。严格的教学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毕业生质量。这种“以院办学”、“院校合一”的科学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司督阁率先把它移入东北的[6]。

司督阁认为,医学院和医院的紧密结合对临床教学最为重要,而且还可以使医务人员同时在另一个机构中工作。1917年6月,第一批20名学生毕业,司督阁在年度报告中说:“这些人已经和我们生活了5年时间……当他们刚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对一切都很生疏,还是一些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毛头小伙子……他们和医学院一起成长,一起发展,我们看着他们从毛头小伙子转变成有知识、有技能的医学人才,现在,他们已经准备好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7]1924年开始招收女学生,开创了东北教育史上的先河。司督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结论,中国人特别适合做优秀的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发现他们的智力水平很高,乐于学习科学知识,记忆能力很强,惯于观察细节,而这些在诊断中是最为重要的。但中国毕业生也有一种不良倾向,即满足于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不思进取;热衷于眼前的利益,而对科学进步则漠不关心。学校通过唤起学生们的职业自豪感、为工作献身的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热忱来纠正这种不良倾向。

司督阁积极创办中文医学期刊《奉天医科大学杂志》,组织大学医学年会,翻译医学著作,出版医学书籍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等。奉天医科大学先后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1949年8月,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指示,辽宁医科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8]。

司督阁在办学过程中注重生源质量、严格培养过程、加强国际交流、发展现代学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面对的生命,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这对今天的高等医学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2.3 开展现代卫生防疫工作

1910年10月~1911年4月,东三省爆发了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据统计有6万多人丧生。时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率人来到盛京施医院,与司督阁探讨了疫情发展和防治措施。

从1911年1月2日奉天城发现的第一例鼠疫死亡到12日的十天时间内,奉天城已有23人死于鼠疫,而1月13日的一天就死亡10人,形势日趋严重。总督锡良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称疫情“如火燎原,如水溃防,竟成不可收拾之势……”。

司督阁被奉天总督锡良聘为政府首席医疗顾问,向总督详细陈述了肺鼠疫的疫情及危害。司督阁建议成立了奉天鼠疫防疫局,并担任防疫总指挥[9]。建议奉天当局建立检疫所,下设检疫队,设立鼠疫病院、避寒所、隔离所、消毒站、检查站和焚烧掩埋队等,协助制定了《奉天省城防疫事务所修改八关检疫分所暂行规则》《奉天临时疫病院章程》《奉天防疫事务所规定隔离所章程》等防疫规则。这是奉天(沈阳)首次建立疾病防控指挥体系。

盛京施医院医护人员除坚守门诊病房外,全部参加了防疫工作。他们发现导致这次鼠疫急剧扩散的原因是中东、南满铁路,火车这种长距离密闭空间的运输方式容易增加传染机会,一旦有鼠疫患者乘车极容易出现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情况,防疫委员会将铁路作为防控重点,认真排查鼠疫患者,以便切断传染源。该医院的亚瑟·杰克逊医生排查一辆载有472名旅客的火车时,因有2名鼠疫患者乘坐该车,不幸染上鼠疫去世。

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这是近代以来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来自英、美、日、德、俄等12个国家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司督阁参与了会议筹备工作,并介绍了奉天(沈阳)成功抗击肺鼠疫的经验。奉天(沈阳)鼠疫防治工作开启了近代中国现代卫生防疫工作的先河,由于措施得当,医疗救护及时,因鼠疫死亡2 579人,是东北三省中死亡人数最少的。司督阁及盛京施医院对控制东北鼠疫大流行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中国政府的肯定和嘉奖,直隶总督袁世凯致函赞扬他在救助防疫中所做的贡献。司督阁被授予宝星勋章,东三省总督锡良颁给他金质奖章一枚[10]。

2.4 传播红十字精神

1864年,欧美12国的代表“签订救济战地伤兵公约,即日内瓦公约者是也”[11],《日内瓦公约》的签定标志着国际红十字会的诞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为了拯救“援手无从,呼天莫应”的中国东北难民,中、英、法、德、美5国在上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但早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便已建立起了简陋的红十字医院,参加军队的战地救护工作,为救治受伤官兵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就有司督阁的一份功劳。

据司督阁《甲午战时辽居忆》记载,“中国军队在1894年~1895年尚没有救护伤亡的设备。当一个人受伤倒下的时候,他只能躺在那里,直到慢慢地冻饿而死”。1894年10月25日晚,司督阁接到通知日军已占领凤凰城、旅顺等地,强烈要求其将医院分为两部分,除留守人员外都去营口港,那里可进可退。此时日军已攻陷海城,很多伤员转至营口港,当地不具备救治大量伤员的医疗条件,司督阁找到营口地方官员宣讲国际红十字公约,提出建立战地红十字医院救助和保护伤病员。1894年12月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地红十字医院在司督阁以红十字会名义租来的一间客栈中成立。营口红十字会医院主要是由外国传教士和兵船人员所组成,其主事者为戴理医生(由于系音译,另有戴力、代理等拼写)和Christie医生,刚开始红十字会医院仅有8人[12]。Christie医生在一份报告中即指出:“我们医院应诊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军。那些早期治愈出院的伤兵对于树立其后来者接受外国人治疗的信心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医院的伤兵数量也随着战争的继续而增加。”据推断,此Christie医生应是司督阁,其来中国之前名为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医院共有8名医生,手术室设在一间小黑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消毒品可用,不得不用本地生产的棉花做绷带及其他裹扎伤口的东西。这样设施简陋、医疗条件极差的医院“对于我们似乎是凄惨的魔窟,但对他们(伤兵)却是休息的天堂”[13]。司督阁还组织了一支战地红十字队参加了田庄台战役的救护工作,此役悲壮激烈,清军死2 000余人,伤无计。甲午战争期间,该医院救治伤员1 000余名,做了几百例断肢手术和清创手术,降低了危重伤兵的死亡率。1895年2月10日,《申报》发表“劝助行营医院经费说”,列举了营口红十字医院的西人对中国受伤弁兵的尽心服务及上海红十字总会全力筹措医伤经费的义举,对此善行大加赞赏:“此其实心行善,畛域不分,诚哉可嘉而敬焉。”光绪皇帝为表彰战地红十字医院救治清军伤病员所做贡献,特授予司督阁等几位主要医生“双龙宝星”勋章。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中国东北展开厮杀,遂造成粮食短缺、物价飞涨,难民激增,9万余人涌进盛京城。据《赵尔巽》档案132卷记载:“城南乡民房屋多被俄军毁坏,十不存一,荒凉不堪入目……”盛京施医院建立了能容纳700余人的难民营,予以接纳和救助。作为红十字医院,日俄伤兵皆给予救治,期间还救治了突然病倒在客栈的路透社记者沃里克伯爵。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俄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均给盛京施医院送来感谢信和感谢电报,并分别授予司督阁红十字勋章。

1912年4月,奉天省红十字会成立,司督阁被官方批准为会长。他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中,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自此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3 结语

1925年,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施医办学的贡献,东北三省人民铸造其半身青铜像一座,立在奉天医科大学教学大楼正面东侧,张学良将军亲临现场剪彩,发表演讲。在铜像花岗岩基座上有一段中文铭文:“为了保持对他的永久记忆,由人民集资竖立这座青铜像,如上对他生活的简短叙述,作为对所有阅读者的一种激励,已经被刻在石头上。东三省公众敬立。”1936年,81岁高龄的司督阁逝世于英国爱丁堡。

司督阁的施医办学立足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福祉的医疗和教育两大民生行业,对于推动东北现代医学的发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奉天医科大学培养的各类医务人员总计1 160人,大都成为东北地区西医学各学科奠基人、牵头人,其中刘同伦、白希清、吴英恺、高文翰、王宗承、张亓、李宝实、吴执中、项全申、李助萱等毕业生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医学专家,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司督阁说:“国家的富庶寓于人民的健康之中。”他来华的目的虽是传教,但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医知识、医学教育体系以及医学教育模式,开启了东北西医学的发端,治愈了许多患者,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西方人文医学理念,还有一所当时与英国医学教育同步、世界先进的医科大学。

司督阁对晚清时期东北社会转型的影响深远,从其工作举措中可以看出对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人文医学的启蒙或拓展,其办院理念和办学特色仍然有值得今天医学教育学习的地方,他的历史贡献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便丰富东北医学史研究之用。

猜你喜欢

奉天传教盛京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盛京往事
奉天讨罪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李提摩太的教育传教理念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