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共享时代的城市与建筑发展

2020-02-16

四川水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332000)

近年来,共享经济所引发的变革对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的急剧扩张使得城市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因而有待构建一个周密详尽的社会规划和管理体系来应对这一问题[1]。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现各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共享平台,具体应该如何界定共享空间的规模和尺度,这不仅是建筑领域所需思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多个行业。要实现如今这个循环型社会的运转,人们应该先转变自己从私有到共同体的价值思想观念,而不是生硬地从个人的共享方面来考虑。下面以多角度来探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享发展的意义所在。

1 共享的历史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共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从 “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到“共享发展”,如今社会发展从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变化,表现出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的产生具有其历史意义。人类社会的理想价值追求是共享,自古今中外都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代表着社会财富分配与人际关系团结及和谐程度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构建理想国来实现全体公民而不是某些个体的幸福宗旨,与共享发展理念不约而同。但传统社会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共享观念,仍是建立在一种保守且模糊的等级制基础上的,这种观念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近代以来,共享成为西方资本阶级领导的反封建革命的价值理念和行动纲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主张人们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签订契约,组成由人们共享的共同体,主权属于全体的签约者,从而形成主权在民的思想,即全体人民都是共同体的主人,拥有共享共同体的主权[2]。其共享发展强调普惠性与均等化,这种共享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过去的“均富”或“均贫”,而是注重内涵和质量的差异化共享,着重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舒适度。总之,根据中国共享的历史发展表明了实现“共享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发展起点的人人参与,发展过程的人人平等以及发展结果的人人共享[3]。

2 共享经济与共享生活

共享经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涉及众多消费使用者的共享经济更是随之不断扩张。共享更有效地在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损耗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而且还改善了传统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共享成本降低,社会和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或再中介化使得实际市场中的许多产品都由买变为租,为降低交易成本作为其主导方向。例如共享单车及国外Airbnb 共享住宿,人们每次使用时间都很短,为了让其使用效率最大化以免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不用单独购买自行车,也不会有闲置房间。可见,便利的租借不仅满足了人们短时间及临时性的需求,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造就了共享经济的新型经济业态模式,即供给方提供闲置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收益+需求方暂时享有使用权[4]。不仅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使得供给方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共享经济可以说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网络经济。由于共享经济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利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共享生活方面,家庭和亲属的状况改变了住宅的形式,同样,住宅也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5]。随着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及人们对家庭思想观念的转变,普遍认为结婚后就应该与父母分开单过或成年子女工作后也大多会选择单过的小家庭生活方式,因此如今的住宅设计也仅服务于一代人,老一辈的房子被抛弃或被闲置,久而久之,大量被闲置的建筑逐渐被再利用改造成为如今的共享住宅。如果说一室公寓是孩子的房间从父母的住宅中扩展出来与邻里鲜少发生交流的一种形式,那么共享住宅则不同,它不仅具有经济性及优越的地理条件,同时还因与其他人分享空间而获取到一定的人文情感需求,如归属感等;但是能否与邻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业主与居民的素质及性格特点,不过这种应对家庭分解及个体分离时代的策略使得人们为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更便捷的生活而将共享住宅变为一室公寓也是常有的。从各种社会问题看来,将来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共享经济和生活的原因还有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试想一个家庭里人越少越老,个人能力就会越弱,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常住的地方而搬进养老院,随之出现孤独死的概率会很大。如今适合中国目前社会状态的共享生活空间还在于中国房价较高,为了人们都能实现有房愿望,房地产开发商们大多推出了二三十平米的小户型,由于个人使用空间被大大缩小,因此人们都渴望能拥有共享的宽敞的公共空间。

3 共享建筑的时间与空间模式

在几千年前的西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滞后的社会背景下,原始的共享空间形态由聚落围合而成。到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生产方式的提高,人们开始建造具有土台形制的建筑,各个单体建筑围合成一个共享空间;同时期的希腊雅典卫城中各个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罗马的圣马可广场均属于公共的共享空间模式。随后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主教堂中,在巨大穹顶的支撑下,单体建筑的空间扩大,人们将共享空间搬到了室内。接着到工业革命时期,钢铁结构的技术发展成熟,为了集聚展示各国的手工业而建造了拥有极大空间的水晶宫。此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各个建筑大师也相继做出了以各种尺度的物理共享空间将人们聚集起来的形式,如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新五点中底层架空的空间共享形态如马赛公寓;日本知名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设计的被重新定义了共享空间的独具现代化的艺术展览馆“金泽21 世纪美术馆”,系每一个盒子之间的物理空间均被模糊化的一种空间共享形式。

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现各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共享平台,具体应该如何界定共享空间的规模和尺度,这不仅是建筑领域所需思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多个行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去哪儿网旗下的一个非标准化的住宿业务独立品牌叫“去呼呼”,通过帮民宿主人免费安装智能门锁(即可控制入住客人的进出时间,再集成WI-FI 或消防等探测器及房屋空间内的所有物联信息的一款智能门锁),从而获得该民宿一年中四天的免费试用权。从经济学角度看来,作为一种新的共享经济模式,“去呼呼”若一年内安装二十个智能门锁,那么就相当于其以低成本在不同地方开了二十家酒店并掌握了大量空间物联信息数据,虽不能实际占有这个空间,但通过这种智能硬件建立起这样一个共享空间平台,比起传统的酒店运营模式就方便快捷了很多。此时的共享也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界限渗透到城镇的各个空间中,等同于一种让空置空间再生价值的形式,而人们的信息储存则由一个中心基点分散成一种点对点的各个交互空间网。希望未来将产生许多小而精美的各种组团聚集起来构成供人们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例如位于纽约时代广场周边的Citizen M 酒店,将大部分面积留给了公共空间,拥有丰富宽敞的带酒吧和简餐的大堂及聚会场所,还有供人们使用的联合办公空间;店内客房面积虽小到床宽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但其功能设施却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这种模式与互联网产品推广一样,是通过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来实现共享,从而达到争夺人们使用时间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实质上也是增加了空间使用年限和频率,朝着这个目标,未来将会大大减少空置房的发生概率。

4 对城市和建筑类型的预期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城市中的传统城市肌理逐渐被削弱,在功能结构、空间容量、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上海市由上千栋高层建筑构成的城市环境等。在这一快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创造出各种住户类型、公共建筑综合体及各式新区等新形态用以满足开发建设的需求,它们构筑成了一个个不相关联的点,使得人们被迫要面对一些城市带来的危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规划师和建筑师共同去探索和研究新的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

每一种建筑都对应一种建筑类型,而任何一种建筑类型都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差异先后通过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建筑形式体现出来。意大利知名建筑师罗西在其著作《城市建筑》中指出,“城市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了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6]。城市中拥有的实质形态凝集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意和特征,建筑文化传统的绝大部分内在的本质又蕴含于类型之中,融合着意义和实体。作者对城市和建筑类型的预期在于希望相关部门对高密度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对建筑高度的限制,营造城市空间环境的集聚中心、所在的点与周边环境的功能空间具有连续性及地方文化的时间围合感。

5 建筑师职责可能的改变

现在人们对于家的概念早已不只是一个房子,而是扩展成为一个区域、一个空间的概念,这个空间有什么样的设施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是设计师们应该重点思考的,又或是现在的人们因为没有自己的空间才不得已选择了共享。在面对“共享”这个概念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日本建筑师常以本原为重点去观察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和建筑空间;而中国建筑师则习惯以经济、信息交互及空间渗透的这些模式来看待的。所谓“共享”,看似更多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实则是从社会学背景下对不同情况的问题加以解决而来,这需要打破建筑及空间的概念界定。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共享”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或空间安排,如中国社会未来逐渐需要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这种为方便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之间的互助体系及空间组织关系的共享都是建筑师们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未来无论是互联网公司、IT 企业或是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都应该更加注重以共享经济为依托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变化。

总之,共享城市的重点在于满足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同时,应该如何去连接共享空间、相关资源和基础设施。其可持续性系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使当代人享有合理生活水平;而宜居性则强调在当前以紧凑城市形态为基础的环境状况下,提供较高品质的都市生活[7]。其宜居性的要求涵盖着健康、教育、收入、个人价值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由此现在建筑师的职责早已不仅为单纯只设计好一栋建筑物那么简单,想要某一城镇充满朝气和活力,需要从其能使人们较好地发生各种活动的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到开发等以城镇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整个生态圈来考虑,通过跨行业的共同合作做出更多更新颖的共享领域,以便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高效和高品质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人们可更加便利地获取到商品和服务,享受舒适的自然环境的同时更拥有优良的社会基础设施,且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创享空间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