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化工系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与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
2020-02-16徐海云冯翠兰孟团结
徐海云,王 涛,冯翠兰,孟团结
(商丘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高校基本教学组织在各院系等教学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本部门的教学工作计划落实教学任务、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开展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增长等各项教学工作重任的最基本教学单位,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1-2]。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内容涵盖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其中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衡量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的核心建设之一[3];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动手能力及工程能力的直接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通过化工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所涵盖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其向应用型、创新创业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教材与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与教材水平以及如何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等,为地方高校在更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理念、拓宽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提供范例。
1 转型背景下化工系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措施
目前,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为适应学院的转型发展,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和不断优化调整后,将其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包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包含:限选课程模块即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模块、由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和公共任选课程模块构成的任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三大模块即八个具体小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在原有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了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化工制图、大学物理(含实验)、线性代数、化工原理等,课程种类和数目基本没变,但强化了化工原理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教学与课外辅导以利于学生考研的需求;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含实验)、有机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物理化学(含实验)、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与原课程相比,依据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对“四大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别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将无机化学(含实验)由原有的1学年缩减为1学期,将原有的仪器分析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物理化学实验的学时由原有的1学年压缩为1学期,增开了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及药物分析等以体现药物制备工程方向的专业特色;专业限选课程包括:专业导论、仪器分析、光谱鉴定、专业外语、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学、药学综合实验(后四门课程都是在依据本专业的药物方向增设的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工安全与环保、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制药工艺学、TRIZ理论及应用(后四门课程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的)且最后一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而特设的一门选学课程,有部分同学从该课程的学习中受到了启发,自发组成团队相继在老师的指导下获批了多项实用发明专利,其他三门课程是为拓宽该专业的药物相关方向而设计的;公共任选课程包括:人文或自然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由学校提供,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认知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实验仪器操作综合实践、有机合成实验综合实践、药物中间体合成综合实践、制剂综合实践等,其中后四门都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增开的集中实践课程,总课程门数在50门以上。
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恰当,尤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实验及集中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与学分数量,学分数量占总学分的比例接近40%,符合教育部对本专业课程实施的要求,也符合学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发展要求。
2 转型背景下化工系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标准执行、教材建设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的举措
2.1 课程标准执行
课程体系一旦被最终确定后,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不折不扣实施,不能随意增减科目;严格按照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各门课程预先制定的课程标准安排课堂教学,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课程教学进度,不能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严格按规定的要求进行课程考试且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各课程自身特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考核方式灵活运用,鼓励尝试采取形式多样化的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但不能随意增加考试次数、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考试难度。做到所有课程特别是非考试课程都必须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作业或相关资料。
2.2 建材建设
所有专业课程主要选用近几年出版的全国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以及重点院校适用的专业教材,几乎都有的专业课程都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现建有校级精品课程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优秀课程1门;主编或参编教材或教辅资料12门。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校级选修课程的建设,紧跟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一步选用最新出版的、在国内有较高影响的优秀专业课教材,进一步规范、严格教材的选用程序即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论证等多种方式挑选相关专业课教材,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加强教材管理,为课程建设与健康发展以及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3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目前在化工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是基于校级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的相关主干专业课程,如《现代分离技术》《Auto CAD》《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所有在线课程均已完成了视屏录制、课件制作、习题集汇总、试题库、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评分等工作;所有在线开放课程均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并对全院所有学生开放。
3 转型背景下化工系基层教学组织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实施途径及建设成效
3.1 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在原有基础上建有传质、传热、反应工程、化工原理、流体力学、化工仿真专业实验室;建有化工实训中心以及四个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如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药物绿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与地方一些知名化工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商丘韶华药业有限公司、商丘凯瑞达化工有限公司、商丘创世伟业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等密切合作建有专业实习基地,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广大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满足我校化工类学生近年来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利用化工仿真实验室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工程环境和实习实训实验对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化工认识实习、化工生产实习、化工生产过程控制等涉及高耗材或难以完成的项目进行实虚结合的仿真操作训练,尤其是对化工生产装置开停耗时长、高危险性的大型工程推演进行虚拟仿真化以实现“虚实结合”的“互联网+现场实体实习实训” 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如苯加氢生产环己烷工艺仿真实习、环己酮生产工艺仿真实习、化工原理3D仿真实验、合成氨仿真系统、3D苯胺仿真系统等。并在此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了“化工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实习实训、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化工工艺创意设计、化工技能培训与考核”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训练平台,凸显了我校化工类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均为校内集中实践时间,并依据实践课程安排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研究性、设计型实验及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大四全年不在安排理论课程教学,一律为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完成实验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专业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我院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等。同时,我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本专业学生利用课外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近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获得1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本专业学生在参加的省级以上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项;本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的SCI期刊学术论文达35篇,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科研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