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辩证法研究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20-02-16步凯
步 凯
2020年10月1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医学与哲学》杂志协办的“医学辩证法研究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之一。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王一方教授、唐文佩教授,大连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杨阳副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段志光教授,河北医科大学边林教授、柳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严金海教授,郑州大学魏万宏教授,湖北医药学院王茜教授,云南财经大学蔡昱教授等30余位国内医学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围绕医学哲学研究的脉络与发展、社会医学化、医学的历史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开幕式由唐文佩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大庆教授致开幕辞。
1 医学哲学的学术发展脉络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赵明杰以《医学哲学研究的历史与未来》为题,剖析了西方医学哲学研究内容的定位与国内医学哲学研究的不同主题。西方学者以医学和哲学(philosophy and medicine)、医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 medicine)、医学哲学(philosophy of medicine)三种视角使哲学思辨与医学问题相结合,同时延展出医学的哲学问题(philosophical problem of medicine),成为“医学的超越医学意义的领域”,是医学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展开批判地、辩证地(即哲学地)考察。中国的医学哲学研究由医学哲学的历史与概念、医学本体论、医学观、医学认识论、医学方法论、医学价值论、医学伦理学的哲学问题、卫生保健政策的哲学问题等8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注意吸收西方医学哲学的成果,但并未照搬西方的医学哲学,坚持了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方针,发展了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联盟的观点,形成了医学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三结合的队伍构成。张大庆教授点评认为,赵明杰教授的报告从宏观视野展现了中国医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国内的医学哲学研究始终关注国际前沿,对诸多前沿问题形成了中国语境中的讨论。以建设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医学为出发点,涉猎医学哲学前沿议题、探究医学哲学经典问题均有重大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边林教授以《从自然辩证法到医学辩证法再到医学哲学》为题,考察了自然辩证法、医学辩证法、医学哲学等学科名称起源及研究内容的变化脉络,提出了学科关系与学科界限的重要问题。边林教授认为,医学辩证法并不是在自然辩证法之外独立形成和建构起来的学科,而是自然辩证法演化而来的、对医学这一特定学科领域和医学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开展哲学研究所形成的学科。以原北京医学院彭瑞骢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将自然辩证法延拓至医学辩证法,成为我国医学辩证法学科性成长的起点。医学哲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相对于自然辩证法发生了变化,从基本问题、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阐发,包括医学的自然哲学、医学科学哲学、医学技术哲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的社会哲学、医学的政治哲学、医学主体性哲学、医学的道德哲学、医学的问题哲学、医学思想史等。中国的医学哲学论述,既强调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接轨,也注重从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哲学的思考和阐释。王一方教授点评认为,梳理自然辩证法、医学辩证法、医学哲学的流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哲学的研究要回归主流社会,和国际接轨,但医学辩证法仍有其自身的意义,其作为一种范畴论,引导人们思考精准和模糊、循证和叙事等范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反合”辩证的医学思想史。医学辩证法、医学哲学的名称变化需要回归原初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加以思考。
山西中医药大学段志光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应用大数据视角及文献计量方法完成的《医学与哲学》期刊40年载文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医学与哲学》所关注的研究热点与时俱进,医患关系、医学伦理、叙事医学等研究备受关注。医学哲学领域的研究力量持续增强,在杜治政、赵明杰等学者的合作网络引领下,更多年轻学者相继加入医学哲学领域的研究团队,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文学者注重国际合作,为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推动作用。研究认为,《医学与哲学》自建刊以来,围绕建立具有中国医学人文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这一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期刊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可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制定主题栏目及热点专栏,吸引更多本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打造医学人文领域交流与融合的学术平台,树立《医学与哲学》在我国医学与健康人文领域引领性地位和品牌性标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蔡昱教授点评认为,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扎实的文献计量研究,一目了然地呈现出《医学与哲学》发表文献的变化脉络与医学人文的研究趋势。《医学与哲学》创刊40年来,既对医学人文、医学哲学研究发挥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也支持了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 当代医学化语境下的健康运动与身体
遵义医科大学甘代军教授以《医学化与医学界限的反思》为题提出了对医学化议题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医学具有社会界限、科学界限和伦理界限,但在科技进步、伦理演变等条件下,原属于生活方式、正常生命历程事件等问题被医学干预医学化,体现了医学跨越固有界限的趋势,医学的界限呈现出历史的变动性和相对性。在这一进程中,某些医学实践对科学界限和伦理界限的跨越却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伦理正当性,引发对医学跨界的反思。北京大学陈雪扬博士研究生通过女性主义医学批评视角,关注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妇女健康运动以及妇女对于自己身体的探索。以自助保健手册《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的书写为例,分析了健康知识的习得与传播;以月经抽取术的改良为例,回顾了生育控制技术与优化,这进一步推动了自助妇科的诞生与普及。表明在妇女健康运动中,普通妇女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发展出适于自身需要的健康知识与自助保健技术,以此在具有性别歧视的医疗系统内,建立起对于自己身体的医疗自主权与自决权。南京中医药大学张洪雷副教授探讨了身体哲学视域下对中医学的思考,阐述了中医学对身体的四个认知维度,认为中医学身体在本体论层面是气化的身体,在认识论层面是感应的身体,在宇宙观层面是现象的身体,在身心关系方面是身心合一的身体。王一方教授分别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医学化问题的内核是医学哲学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助于促进对正常和异常、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边界的思考,检视诊断的暴政和文明的暴政;妇女健康运动的研究内涵着“他者”这一哲学领域的重要视角,从生殖视角切入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可以与残障、老龄、女性特有的疾病等因素叠加,增加论述的丰富性;中医的论证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论证策略,追求使用现代哲学、现象学等共通的哲学工具进行阐发,找到哲学上的“公分母”,规避自说自话的困境。
3 医学的历史实践与当代新探
唐文佩教授通过丰富的史料,探查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宫颈癌筛查的历史。50年代末,防癌普查试点工作在全国13个省市先后展开,其中宫颈癌被确认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在林巧稚教授的倡导下,细胞学检查在普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妇女保健工作者改进技术、制定标准,由城市到乡村,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各地具体情况的普查经验,获得了妇科肿瘤方面较为全面、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探索宫颈癌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数据,为卫生部门制定具体研究方向和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振老师以《神灵主义医学何以可能》为题,探讨了神灵主义医学之所以能够长期指导人类医疗实践的内在原因,从当代医学文明看,人类的大量自限性疾病,为神灵主义医学的成功提供了广泛的归纳支持;安慰剂效应的发现,揭示了神灵主义医学成功的内在可能性;而超自然解释为治疗失败提供的辩护,进一步使得神灵医学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成岗教授以《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模型及其医学应用》为题介绍了由肠道菌群研究而延展形成的解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四元数”模型设想。从肠道菌群刺激人体饥饿信号发生以及线粒体控制人体呼吸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体共生微生物对生理功能的控制原理,对于发展生物控制论提供了新的猜想。严金海教授分别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宫颈癌筛查史的探查呼应了宫颈癌疫苗的社会热点以及筛查的有效性这一争议性话题,是一项兼顾内史和外史的重要研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医学范式,神灵医学是能够激发医学哲学领域研究者兴趣的议题,探讨其背后的形而上学信念、方法论体系和解释机制有助于丰富医学本体论的认知;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新模型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模式,提供了思考人体功能的新视角和新思路,但这一猜想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逻辑断裂,期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加以佐证。
赵明杰教授在闭幕式上做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共收到近30篇参会论文,与会学者进行了精彩的会议报告、点评与讨论,既对经典问题提出了新的阐释,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设想,非常可喜,希望本次会议的交流能够助力构建医学哲学研究欣欣向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