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在眼底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20-02-16朱燕妮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母细胞

朱燕妮,刘 艳(通讯作者)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陕西 西安 710000)

(2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 陕西 西安 710000)

眼底肿瘤,是眼科比较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婴幼儿罹患眼底肿瘤易扩散至颅内甚至更远的地方,危机婴幼儿性命,所以准确的定位定性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眼内肿瘤因其对患者视力、外观甚至生命的严重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眼内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内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脉络膜血管瘤,增生性肿瘤等。不同的眼内肿瘤的超声波影像有其不同的特征,脉络膜黑色素瘤成年人多发的眼内肿瘤,它不仅损害患者的视功能,而且可能危及生命,既往诊断中方法较多,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MRI、超声检查等,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项全新的诊断方法,其弥补了彩色超声诊断眼内肿瘤的局限性,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内血管的血流灌情况。脉络膜转移癌较少见,多见于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发作,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遮挡症状,也伴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视网膜母细胞瘤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白瞳症。脉络膜骨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大多患者单眼发病,早期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视野内事物形状改变,有慢性或急性视力丧失。

二维超声是将以光点形式表现从人体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是超声造影的基础,主要用于检验各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彩超诊断视网膜脱落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符合率极高,可达98%。超声造影是在传统超声成像中应用超声造影剂的新型超声诊断方式[1]。超声造影可以通过其特质增强不同部位对比,增强超声波的反射,从而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当前造影剂强化后的超声影诊断已在乳腺、腹部、甲状腺及心脏的诊断中广泛应用,在观测器官中的血液灌注,测血液流速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探究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结合超声造影,提供不同征象的成像图,对于提升肿瘤定位和定性的准确性的价值,现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诊治眼底肿瘤的24例患者,男13例,女11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40.3±5.1)岁,手术后已病理确诊。内眼肿瘤24例患者中,包括脉络膜转移癌患者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1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7例。

1.2 方法

选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调整探头频率至7~10mHz;超声造影技术选用低机械指数实时显像技术,确保低机械指数<0.08,超声造影剂选用六氟化硫微泡。接受彩超和超声造影前,患者保持空腹8小时以上,扫描时,患者平卧,放松双眼,探头至患者眼睑。根据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成像观察诊断,定位患者的肿瘤,获取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肿瘤形态等信息。24例患者在接受彩超检查后进行造影剂强化后的超声诊断,将2.4ml超声造影剂溶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震荡保证均匀化,以留置针通过团注的方式注入患者左前臂正中静脉,推注完后,再注入浓度0.9%的生理盐水5毫升,观察5分钟,回访并保存超声造影动态图像,对于造影剂进入方式、关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若造影剂从患者病灶周围往内扩展即为周边型,若从内向周边扩展判断为中央型。

2 结果

经过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超声造影,眼底肿瘤患者良恶性肿瘤结果表现如下:

(1)良性肿瘤:脉络膜血管瘤,分为孤立性和弥漫性两种,孤立性为扁平或圆顶状,与球壁紧密相连,肿瘤为中强回声,呈均匀分布,声衰不明显,病变边缘整齐,界限清,没有脉络膜凹陷及声衰减,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视网膜脱离。

CDFI成像:肿瘤内有丰富的动、静脉血流,显示高速、低阻力的动脉型血流频谱。

超声造影成像:造影剂由病灶周围进入,边界清,均质性增强,基本没有见到造影剂充斥缺损区的现象。脉络膜血管瘤造影剂动脉期快速增强,实质期缓慢消退或基本消退。

(2)眼部恶性肿瘤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可呈肿块型、不规则型和弥漫浸润型三类,弥漫浸润型沿患者视网膜生长,会发生视网膜脱落的状况;肿块型和不规则肿瘤型超声是边缘不平整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不均匀,表现为片状钙化斑以及液化坏死无回声,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3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内部有强动静脉血流信号,高速高阻分枝状。

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根据肿瘤的形态可分为扁平型和半球型,扁平型肿瘤紧贴脉络膜生长,眼底球壁厚度不一,病变范围广泛,形态不规则,但隆起度一般不超过5mm,当肿瘤位于视网膜下未突破视网膜前,病变形态规则,若突破视网膜则病变前表面形态不规则,可呈“花边”样改变。病变的内回声与原发灶关系密切,可为强回声亦为低回声,部分病例可继发视网膜脱离,半球型病变自球壁突入玻璃体腔内,基地宽大,隆起较高,内回声密集,为中强回声。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丰富低阻的动静脉血流信号,二维超声成像存在表面起伏不平整的实性团块,回声强弱不等,内部表现为液化坏死,没有回声区域。

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上有以下特征:①形状:呈半球形或蕈状;②边界:前缘回声光点多而强,近球壁消失;③内回声: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前缘回声光点多而强,向后回声逐渐减少,接近球壁形成无回声区,既所谓“挖空”现象;④脉络膜凹陷:肿瘤所在部分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润,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状,呈盘状凹陷带;⑤声影:因声衰减显著,肿瘤后球壁及球后脂肪回声较低或缺乏回声。

恶性肿瘤经过超声造影后,造影剂由病灶中央进入,动脉期肿瘤内部逐渐被造影剂充斥,病灶内部造影剂充斥缺损区的现象较为少见,仅有4例,内部呈现非均质性低的一定增幅或是较大增幅,进入实质期造影剂浓度快速下降,低于正常值,与正常值存在显著差异。

眼底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病变核心区的平均度过时间、上升时间与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眼底肿瘤患者存在视力障碍,视物缺损等症状。肿瘤通常早期的临床症状难以发现,多依靠超声检查来确诊[2]。眼底肿瘤的治疗需要参照病史、临床症状等来确定,所以早期准确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提升治疗及预后的疗效,对于降低致盲率和死亡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提出,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结合超声造影来诊断眼底肿瘤。过去常规的二维超声检验眼底肿瘤,根据边界清晰程度、病变内部回声、肿块形态大小来确定眼部肿瘤的种类;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可以根据肿瘤内部静动脉血流信号(分布及特征)信息来作为判断依据。但是常规方法仍旧有一定的缺漏,少部分肿瘤缺乏明确的证据,并且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诊断时较为依赖患者,不同的检查者诊断同一患者,给出的结果可能也会存在分歧[3]。超声造影是在传统的造影方式上的提升,造影剂中的微泡可以有效提升声波的反射率,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超声造影剂注射入静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之后,会改变组织的超声特性,抑制无造影剂的声波信号,从而增强图像对比度。

综上,对本院接诊过的24例患者的资料和成像图分析发现,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合超声造影,可以呈现出不一致的征象,对于提升眼部肿瘤定位和定性的准确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脉络膜黑色素瘤母细胞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谈谈母细胞瘤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颅内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左拇指巨大黑色素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