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基于CDIO模式《建筑史》教学改革研究
2020-02-16吴锋
吴 锋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1 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题研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乐于思辨、培养理论知识能灵活掌握并指导大设计的能力。通过CDIO教学改革:
(1)提高学生的建筑文化底蕴—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碎片化知识点、学会利用上课集中听讲梳理知识,将碎片的知识点串连成建筑文明史发展脉络。
(2)通过专项学习重点培养专业研究能力和渗透学习方法。
(3)通过课堂开展的建筑史思辨比赛,提高深入探究建筑作品优缺点与表达自己对建筑设计新的观点的能力。
(4)通过继承前人设计经验与技巧,增强利用建筑史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自己的课程设计。
1.2 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将建筑史理论的培养与设计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紧密融合在一起。借助网络平台-慕课、在线课程等方式丰富课堂与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 配合课堂建筑史专题设计思辨研讨,调动师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到培养学生思考与发问学习习惯。通过对古建筑遗址实地调研、测量加设计,增强对古建筑保护的专业性指导,对提高古建筑及村落遗址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古建筑保护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在建筑学专业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史》一类的理论课学习感兴趣,如何利用建筑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精心设计专题讲座与建筑史思辨比赛的方法;改进建筑史考试评价标准及方式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2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资料研究及经验成果和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的发展情况。本学期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堂教、实践、总结探索提高建筑史经验积累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的建筑史感兴趣的知识点,学习现状(难点、重点)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找出共性问题、探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关注 9名(好,中,差各两名)同学在本课题研究下的个体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
(4)资料研究法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东西,为研究积累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5)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 大数据CDIO教学法在《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成果实践课题总结
3.1 课程设计改革——重点突出教学
换位思考以学生视角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本门课程的目标是了解整个建筑史的发展过程获得专业知识,从前人经典案例中开阔视野,触发设计灵感、总结方法,明晰匠作。未来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傅迫切地需要通过建筑史课程的学习建立自己的建筑观与历史观。
学习方式方面 仅仅通过课堂安静地倾听教师的讲解,通过观看幻灯片或者视频,虽不失为一条快捷的获新知的途径。但此种方式过于被动,且极容易产生怠惰情绪而昏昏欲睡。为此,课题组成员通过问题调研设计课程—以传统通用教材为依托,必须从教材跳脱出来。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建筑历史脉络,结合建筑工艺、建筑技术与材料、时代文化、经济情况甚至与民族宗教有机结合;建筑史的发展充分与历史兴衰、人性发展相结合;把经典案例视作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的反映;设计方法与设计师个性、激情的融合;工匠的惊人天作、历史沧桑的传承。每一个建筑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是一个故事、一段传奇、一种延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建筑历史当中,便于学生们去探究、去领悟。以学生的观念为参照系,选题与教学点安排极为关键。这当然需要教师们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专业的提高。
3.2 增加多样式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1)互动教学— —开展以历史建筑为题材的辩论比赛。“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课题组成员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就有兴趣的选题展开专业性地讨论时,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与积极。老师传授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意义不在意讨论的结果,更在于学生们的参与,好似启动了探求新知的动力按钮。学生们思想之活跃、方法之巧妙经常让老师大为叹服。在数字化时代下“生不必不如师”。课前经过研讨教师选取一些与建筑历史相关的设计题目,让学生们提前准备,相互探讨,展开求同存异的讨论辩论。当然,教师要及时概括、总结、引导为主,提前设定有意义主题讨论。教师在课下准备工作也很丰富。
(2)生材互动(材指教材) — —利用互联网平台。21世纪是的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们能广泛接触到知识来源的界面已远远不限于传统平面纸媒体。网络媒体的 “丰实度”已远超传统媒介。因此教师将部分教案转换成丰富多彩、形式有趣的mp3, mpg4, avi等各种视频、音频文件。接着网络让学生们在充分体验知识来源立体化的同时,将平面化的知识本身体验立体式教学。甚至可以借助VR提高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受。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喜欢的课题专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课题组成员在超星平台根据本校学生自身特点建立网络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教材,与学生互动直观、有利于分析课题改课情况。
(3)现场实践教学方式——深入建筑史专项研究。建筑史学习体验尤为重要,再好的视频资料也不如现场实物感受空间来得真实。“自然造化”中得以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人文素养为目标,避免人才培养模式书本化。借助本市及周边历史遗留古建筑加深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作为专项专题研究历史建筑。例如伪满时期建筑历史复原与保护、当地文化遗产萨满时期文化村落遗址开发成特色旅游村落等等都是学生的实习项目。可以作为课题深入研究及复原工作。
(4)改革《建筑史》传统考核办法——选拔多方面人才。以往建筑史的课程考核平时成绩主要偏重于课堂考勤和作业的考核,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往往不能达到效果、现在把以学生完成的相应的一整套建筑图纸的质量和世界大学城平台建设情况作为学生课程的平时成绩的主要考核依据,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为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CDIO新课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我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更为增强学生设计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式。然而,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启发性教学不重视;其次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理解、认知有待提高;第三是考核、考察方面的欠缺。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学生建筑史理论课学习的不得要领。因此,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内课外实践考察与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类设计比赛的有效连接。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是对前人经典设计的继承,也是我们今后设计创造的基础;建筑史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应用CDIO教学方法改革,增加“现场体验”与 “设计历史”环节,达到用历史的方法设计未来。学习建筑史也是有捷径的,要学会动脑——动身体验,甚至动手。追溯历史娴熟建筑技术(用木这种材质发挥最大限度)、工艺、文化、政治、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去诠释经典建筑、学习建筑设计“巧”;跳出历史去审视建筑,去思考总结与分析。组织各个层面的交流(学生、老师、专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科建筑史学习应该是职业生涯中的初始甚至是过程,但还不算终结,应该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继续保持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