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精神、心理问题与人文关怀路径探寻
2020-02-16隋春兴杨荣利万献尧
安 乐 隋春兴 杨荣利 万献尧 崔 嵩
己亥年岁尾,神州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骤起,中华民族面临着自2003年“非典”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危机。危急时刻,全国卫生系统组织了无数医疗队奔赴火线,笔者也进驻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参加了这场战役。在一线,一起家族聚集性COVID-19病例的救治经过让笔者深有感触,深刻认识到对COVID-19等传染病患者做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 COVID-19患者病情及治疗简介
患者,女,77岁,因次子从武汉返连导致感染,与次子先后被确诊COVID-19收入院。老人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听力减弱,长期抑郁状态。因家人被隔离,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不配合治疗,严重缺氧,病情迅速进展至危重。救治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后经专家组讨论决定,安排随后确诊老人长子与其同住一间病房。在亲人的陪伴、安慰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治疗下,老人情绪终于稳定,配合治疗,病情好转,最终母子三人均痊愈出院。
2 COVID-19患者面临的精神及心理问题
笔者接触的COVID-19患者多伴有巨大精神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患者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孤独无助,渴望亲情
COVID-19患者孤身一人与外界隔离,家属不能陪护、不能探视,老年人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外界情况不了解,感到被人抛弃,势必产生孤独无助的感受。已经有研究显示,这种孤独无助常见于被隔离或住院的一周之内,如果不能得到缓解,往往诱发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并严重影响治疗的依从性[1]。
本例患者住院期间,频繁给儿女拨打电话,哭诉要求出院回家的心愿,即使听不清电话里的声音,也执着地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默默地流泪,让医护人员也感到心酸。当笔者及治疗团队人员把患者家人的照片和视频放给她看时,她才会表现出短暂的快乐。渴望亲人的陪伴,这也是COVID-19等传染病患者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最大的区别之一。
2.2 恐惧、焦虑与抑郁
传染病流行早期,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对疫情不了解,担心无法治愈;加之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精神压力较普通患者更大,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2-3]。医护人员身穿密不透风、臃肿的防护服,患者无法看清他们的容貌与表情,仿佛电影中生化危机重现,感觉自己时刻被人监视与围观,也加重了患者内心的恐惧与焦虑。本次COVID-19疫情中,作为重症及危重患者主体的老年患者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4],如高血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焦虑、抑郁更常见,且明显损害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医疗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病情好转后患者又担心后遗症或出院后会影响家人健康,也会焦虑与抑郁。因此,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可能伴随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
本例老年COVID-19患者平时听力差,需看口型与家人交流。患者担心家人健康,担心高额医疗费用,焦虑、抑郁明显,不配合治疗。与老人同住的长子因照顾老人不能充分休息,又担心母亲病情进展,也出现焦虑,表现为失眠和便秘,这些都是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2.3 担心传染病污名,产生负罪感
污名指的是一种非常不光彩的,具有耻辱性质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传染病污名当属艾滋病和麻风病。由于传染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人们对患者总是望而生畏,有的社区因为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而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对患者本人或家人进行言语辱骂甚至人身攻击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类似这样的标语在警醒人们的同时也让患者背负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患者会感受到或想象出旁人对自己的恐惧与非议,担心邻居、同事甚至亲人对自己或家庭成员产生歧视、偏见和疏远,并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以至于很多患者出院后长时间不敢出门,唯恐被社会所关注。患者对被自己传染或被隔离观察的亲朋的担心也会与日俱增,产生强烈的负罪感,进而诱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此例中,老人的次子将疾病传给母亲和哥哥,并导致家族中十余位成员被隔离,因此感到后悔、愧疚和自责,夜不能寐。老人也是担心将疾病传播给子孙,家人会遭受歧视,常常以泪洗面,情绪低落,并拒绝与上级领导连线接受慰问,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2.4 治疗依从性差,增加救治难度
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内心极度恐惧,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产生自卑、失望、失落、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听天由命、自暴自弃、拒绝配合治疗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自残、攻击医护人员等极端行为[5]。这些情况不仅让病情更加复杂,增加救治难度,也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暴露时间和感染风险急剧增加。
本例中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疾病无法治愈,情绪低落,拒绝佩戴口罩,拒绝服药和输液;后因腹胀拒绝进食,拒绝吸氧等一切治疗。她将头埋进被子里摘下氧气管,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医生护士只好反复进入病房调整,最后不得不一直陪伴在病床旁,给临床救治带来了巨大压力。医生护士长时间滞留在病房内近距离接触患者,也增加了感染防护的压力。
3 针对COVID-19患者的人文关怀措施
3.1 改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安全
传染病医院要注重改善住院环境。高龄患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无家属陪护,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的风险极高。病房建设除了要满足医疗护理行为和防护需要外,首先要考虑方便患者生活起居,保证人身安全。针对本例老年患者,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1)卸掉病床四腿的轮子,将床铺高度降低20cm并加装护栏,减少患者跌倒或坠床风险;(2)室内全部更换为木质家具,墙角、桌角等位置用软物包裹;(3)在卫生间铺设防滑地垫、安装墙壁扶手;(4)电源插排也换成安全插排;(5)将患者床铺靠近窗边,保证通风及采光;(6)室内避免摆放花瓶等易碎物品,劝阻患者使用尖锐刀具;(7)为患者提供可移动式餐桌也方便了患者在床上进餐,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
3.2 提供通讯娱乐设施,加强宣教、安慰与沟通
医护人员是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主体,应密切关注、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加以安慰与疏导。治疗团队允许患者携带并使用自己的手机,在病房内安装了有线电视,为患者提供平板电脑和书报(有条件的单位可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方便患者与家属及外界保持沟通,及时了解疫情进展,也便于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缓解孤独、寂寞的心理和焦虑的情绪。
病房主任及护士长每天早晚带头进入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与患者握手、扶老人活动锻炼等身体接触,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赢得患者信任。针对老人听力障碍,团队尝试使用扩音器,请耳鼻喉科专家会诊安装助听器,最后在白板上写字,通过文字建立起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方式。医护人员还在防护服表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及安慰性话语,让患者容易识别医护人员,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关爱。同时,向患者耐心地解释、宣讲COVID-19的知识,帮助她认识疾病的传染性及预后,放松情绪。向她介绍家人情况,并告知治疗全部免费。让家属送来她喜欢穿的衣物和惯用的生活用品,联系食堂配送患者喜欢的饭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孤独、紧张、焦虑的心理。俗语说“老小孩,老小孩”,对待老人需要耐心与细心,当老人拒绝采血时,团队甚至采取“哄”的方法,安排她和儿子一起采血,让她感觉得到公平的对待,也就逐渐配合了。
3.3 心理专家及时疏导或治疗
对心理问题明显的患者应尽早请心理专家会诊,必要时酌情使用药物治疗。但常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往往短时间难以起效,早期作用有限,并容易出现副作用,尤其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需要认真评估,谨慎使用。也应注意积极寻找并处理诱发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在患者入院第二天,医疗队便请来心理专家会诊,考虑到药物起效慢且患者已经出现肝功能异常,并未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老人的长子核酸检测反复呈现阳性,迟迟不能出院,累计住院时间接近6周,团队密切关注他的心理变化,每天与他沟通,先后四个治疗梯队的医护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不断给予他赞扬和鼓励,心理专家每周两次与他电话交流,每次在20分钟以上,有效缓解了他的焦虑,保证他最终康复出院。
3.4 亲情胜过良药
除了上述人文关怀措施之外,亲情是最好的良药,家人的陪伴在很大程度上是医护人员无法替代的。家人的陪伴有助于患者消除孤寂、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在老人最抵触治疗的阶段,专家组提出由她已经确诊且在同一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次子来照顾或者探视、劝慰老人。但经过各方评估,认为母子同住可能导致儿子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探视引起的情绪和心理波动也可能不利于儿子的治疗和恢复,此建议被否定。后来,患者长子确诊为普通型病例,家人陪伴才变得可行,并最终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
本例中,很多人担心轻症患者照顾重症患者会加重自身病情。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类似COVID-19这样的呼吸道传染病不会因为反复吸入病毒而使病情加重。因此,即使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仍然面临着法律和伦理上的质疑。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中也并没有针对此类情况进行明确规定。这就使得临床工作中面临着法律和伦理的困境,也出现了很多的分歧。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发布的多个版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指出,已经确诊的多个患者可以收治在同一病室,这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很大支持。本例患者的成功经验就是临床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如果没有家属的介入,老人的预后是不堪设想的。实际上,本次疫情中团队还遇到了另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母亲与她的两个孩子同时染病,孩子属于无症状感染者,团队也是将他们安排在同一间病室内居住与治疗,虽然确实担心过孩子病情会加重。又假如婴幼儿染病,家长没有确诊,此时我们又当如何对婴幼儿单独进行隔离治疗?如何在医护人员防护与患者治疗之间进行平衡呢?这些都是在传染病一线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们希望高度重视对COVID-19等传染病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的亲情关怀,希望更多的一线专家做出有益的探索,介绍先进的经验,并希望法律工作者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探讨、制定或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6]。
4 结语
这次COVID-19疫情是对全社会、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一次考验与洗礼,疫情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救治确诊患者的隔离病区,我们看到了很多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也感受到了传染病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对于患者来说,家庭聚集性发病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目睹了武汉一家十一人确诊,治愈出院后跪送医疗队撤离的感人一幕,也听闻了家长被隔离导致脑瘫儿子疏于照料引发的悲剧。我们必须要总结和反思在传染病疫情面前,如何采取更多的人文关怀措施给予患者更多心灵上的抚慰,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让他们更快地康复并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也要思考如何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传染病的防治并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