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2020-02-16陈若男
陈若男
(太原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国内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城市规模扩大、常住人口增多、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由于城市路面片面亮化、生产生活需水量增加、水资源污染严重等因素,使得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失调、城市发展中水源供给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国内多座城市在汛期出现了“城内看海”情况,部分城市几乎“逢雨必涝”,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应用国外先进的海绵城市理念,做好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雨洪管理理应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1 海绵城市发展概述及其建设意义
1.1 海绵城市的发展概述
海绵城市是源于国外的一种新兴城市建设理念,其通过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对雨水进行收集、蓄存、净化、利用等系列处理,可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目的。海绵城市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在发达国家的实际应用中成效颇为显著,如韩国构建渗透性较强的地面,建成了会呼吸的绿色城市;新加坡提升排水设施和建筑物的排水能力,实现了城市水循环;巴黎改造原有排水系统,提升了雨水疏导和利用能力等。国内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后,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从2015年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项目启动,至今已有370余座城市投身于海绵城市建设中。
1.2 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是区别于传统“末端集中、快速排放”工程管道式给排水设施的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其秉承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对城市已有设施和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体”和配套地下管网的构建,可以达到防止城市内涝、减少径流污染、雨水循环利用的效果。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四方面意义:①通过“海绵体”、配套管网和湿地、沟渠等对雨水的吸、蓄作用,有效减少汛期暴雨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出现的概率;②通过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等收集、净化雨水,起到控制源头污染,减少径流污染,缓解城市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③通过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给排水系统,提升雨水利用率,实现城市水循环;④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花园等“海绵体”的建设,增加了区域绿化率,美化了城市环境,对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形象也有益处。
2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
2.1 部分地区建设规划不合理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城市在实践中得出的建设方案主要有两种:①通过地下管网建设,将分布于城市各处的“海绵体”收集到的雨水集中起来,再通过中水回用技术进行综合利用的模式;②通过海绵社区建设,对城市各个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在各个区域内对雨水就地收集、利用的模式。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可以实现整个城市区域的水循环,但同时由于管网铺设需要破路甚至拆迁,建设成本较高,对城市已有格局和市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故多见于新城区和工业园区;后者建设成本较低,也容易吸引社会投资,然而,对于建筑分散地区、公共区域等较难构建雨水吸纳收集设施。由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规章制度还不太健全,相关技术也较为落后,导致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不合理,照搬国外城市或国内试点城市的经验,不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建设方案设计,造成资金浪费,还达不到应有效果。
2.2 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低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技术行业、诸多政府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给排水防涝系统的构建及维护。当前国内各级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十分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使得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实力薄弱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缘故,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现有技术限制、施工质量问题、工期长投资多等,导致给排水防涝系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客观的收益;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内基于民生角度考虑对自来水供给进行大量政府补贴,使得雨水回用在与自来水竞争中优势不足,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低。
2.3 公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表现为突发性和隐藏性,对改善区域生态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显现。然而,与其短期效益难以体现相对的是政府预算报告中庞大的投入资金和施工建设中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益处缺乏认识,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在部分旧城区给排水设施改造和“海绵体”建设过程中破路、拆迁等还会给公众生活、出行等带来不便,因此还会招致少部分人的反对,导致拖慢整个工程进度。
3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策略
3.1 结合城市实际和发展合理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低影响开发原则,结合城市已有设施和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在具体方案设计中应以保护、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为前提,充分保护湖泊、河流、沟渠等生态体系,修复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绿地、湿地等水文环境,同时还需考量城市当前给排水总量、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等,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地下管网和给排水设施的布局。对于前文所述的两种建设方案也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对于新城区和工业园区也可以采取分区管理的模式,通过分散海绵体系建设,就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而对于旧城区也可以进行地下给排水管网改造,对雨水集中收集和处理,通过两种模式的灵活应用来实现优势互补。
3.2 注重技术开发,吸引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当前国内经过数年实践,虽然在材料科学、管网设计、给排水施工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仍需注重技术开发,填补在渗淋结构设计、长效储水材料研发等方面的技术空白,并且在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方面也要注重节能减排理念的贯彻。我国政府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拨付资金、做好相关单位协调工作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并通过社会科学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以及出台提高回用水补贴等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便通过充足的建设资金、高效的管理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来保障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水平与质量。
3.3 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参与度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针对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公众对海绵城市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手机新媒体与社区宣传栏、广告牌等相结合的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意义进行全方位宣传,以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同时还应拓宽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渠道,提升市民参与度,以便建成的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更契合市民大众的需求,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