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道路网规划布局研究
2020-02-16杨苇
杨苇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0)
1 小街区的交通概况分析
小街区道路网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使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化,所以在满足机动车通行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居民出行的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街区路网规划的合理性和人性化。在街区内活跃的主要要素是行人和机动交通两方面,两者的交通高峰期会出行在不同的时段,高峰期的出现具体根据行人和机动车的运行需求而定。对于行人角度来看,当小街区内的机动车车速处在相对缓慢的状态下时,行人的步行空间会变得更加宽敞,随着沿街业态的丰富,行人在街区内休闲散步和购物比例增多。而对于机动车来说,街区内交叉口无信号控制,节省交叉口等待时间,且可选择路径较多,为机动车运行提供便利。但由于小街区内车辆行驶空间窄、道路断面为机非混行、交叉口较多等条件限制,机动车在街区内总体交通延误较多。由于车辆和行人的交叉活动导致部分路段上机动车运行不畅,也给行人的出行带来不便,如何平衡小街区内行人与机动车的运行,更多的保障行人出行空间,本论文针对小街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模型建立进行优化完善研究。
2 规划工作模型的建立
本文探讨的模型建立过程,是基于理想化状态下的模型建立工作。在具体的模型建立过程中,具体的方如下,首先,分别将大尺度规格和小尺度规格的街区类型通过抽象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尺度类型的面积和路网面区域,保证其面积和路网面的区域密度形同,通常情况下,需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抽象为三个不同类型区域。线路得到密度需要根据不同的街道区域规划要求和街道在实际运行中的路网承载能力要求进行优化,比较常见的模型数据规格为,密度分别为6km/km2、8km/km2和10km/km2。且不同的区域路网在道路承载能力方面,也需要分别达到22050puc/h、16800puc/h、14400puc/h。具体到实际的区域范围中,可见不同的区块在承载能力指标上呈现递减的趋势。但与之相反的是,路网的整体连通性指数之间却呈现一种递增关系。观察可见,如果道路资源本身是无差别的,则小街区的形式并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路网通行能力,但从积极意义上分析,这种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使得机动车的交通环境更加便捷,提升了整个路网本身的联通性能,使得行人在出行的过程中基于同一个区域的目的地有了多重的路径选择方案。从模型的性质上来说,这种建模形式是将具体的街区抽象为一个区域性的图像模型,从而达到建模分析的目的。
3 布局规划的中的具体分析内容
3.1 单元尺度分析
关于单元尺度的分析,需要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作为工作开展的标准。重点强调道路网规划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并且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目标。在具体的单元尺度的划分中,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尺度本身的规划也以适宜性为划分标准,在进行单元尺度规划工作时,需要结合小街区构建的要求,在达到适宜尺寸的前提下划分街区单元,单元的划分以主次干道围合形成。单元的规模也要进行严格控制,过大容易引起承载力问题,而过小则可能造成交通内外环境的干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单元尺度的适宜性可能对于整个小街区规划产生的不利影响。另外,从常规的单元尺度的数据范围上分析,可知常规的尺度标准,最小不小于500m,最大不超过700m。
3.2 路网级配分析
合理的路网级配能够有效保障道路交通流从低等级道路向高等级道路有序汇集,或者由高等级道路向低等级道路有序疏散。目前,国内尚无一套科学完善的路网配级确定理论,只能以相关规范作为路网配级的参考。在具体的路网级配规划中,遵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开展相关工作,规范中对于主次干道的密度均给出了建议值,其中,次干道的建议密度最低为1.2km/km2,最高为1.4km/km2,街区级配比例为1:2.5。在实现级配模式优化的具体路径方面,可用的方法有出行距离周转量法。在改进操作中,小街区单元内部的次干道与支路的级配情况,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优化规划效果的主要思路上,根据机动车出行距离密度函数,将不同的交通量与不同等级的道路进行匹配,从而保障不同等级的道路在承载力和交通量指标上的匹配。另外,具体的交通需求预测情况也是影响级配规划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小街区来讲,次干路通行能力需要按照双向四车道和两车道的模式进行测算,当车道数量减少,则级配比例需要相应进行增加。
3.3 单元路网布局规划分析
小街区路网中,次干路为主要的通过性道路,同时,也是街区内部支路链接外部道路的转换通道。因此,规划中应重点保障次干路与对外交通的便捷联系,支路承担少量过境交通和大多到达交通。支路网布局应注重道路服务功能,使支路规划连续成环或成网,与上级道路共同构建小街区交通微循环体系。支路可以贯穿小街区,与外部干道以右进右出方式连接。街巷规划应深入街坊内部,打通街区内“断头路”,直接服务于居民出行的最末端。
从路权的角度分析,在街区规划中应当按照步行交通、常规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机动车交通的层次对其进行排序。这是路网规划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中,步行交通的设计原则是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且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同的道路类型所需要依据的标准也有所差异。而对于常规公交而言,在具体的设计中就应当保障其优先权,可设置分时专用车道和信号优先。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规划设计来讲,应当在道路红线内为其分配空间,为短距离交通出行服务。最后,机动车的路权规划中,则应当通过优化具体道路的交通组织方式,在有限的道路空间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机动车的出行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街区的交通状况由行人和机动车两部分组成,受道路通行条件的限制和通行需求特点的影响需要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本文主要通过建立模型,分别对路网单元尺度、路网布局规划、路网级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小街区道路网规划的具体内容,为提升小街区的通行能力和街区范围内的人车和谐性提供指导。对于小街区而言,既要分担和承载一部分来自城市整个交通系统的交通压力,也需要独立形成一个良好的小街区交通网络。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小街区的交通网络布局,才能为网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