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中培育校企合作新动力研究

2020-02-15邓继勇尹爱武

山东化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人才

邓继勇,尹爱武

(1.湖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2.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医技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我国目前进入新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的综合。其以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科技人才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真理。新经济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概念,是原来产业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从发展路径来看,新经济强调以产业链整合替代传统专业化分工,它体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从技术背景来看,新经济的产业创新模式要求工程科技人才不仅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拥有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且有良好的生产组织能力。

新经济的发展突显出我国原有工科教育的滞后,工程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1]。

“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工程教育跟产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那就拖了产业的后腿。我们急需发展'新工科'来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说。中科院院士包信和指出'新工科'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学生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成为一个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袖人物。

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有良好基础: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2016工科本科在校生525万人,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

高校和企业作为科技人才培育的两大主体,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企业拥有有别于高校的独特学习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实施校企合作(本文主要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经之路。新工科建设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业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新经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在寻求合作新动力过程中的着力点一定要符合经济学规律,能产生效益,并给合作的高校、企业带来双赢局面,特别是企业的合作效益。本文从高校与企业两方面论述培育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新动力,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使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为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迫切所需的新工科人才。

1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实习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实习走过场,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基地与人才培养的内容不符,高校找不到实习基地等。特别是一些知识密集型产业或对安全要求高的民营企业这类实习基地更难建立。

过去有人认为,企业不愿积极参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缘于企业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科技人才或没有社会责任感。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其行为应是能被理解的。现代经济学在研究企业行为时有一个重要假设:企业的行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在既定的成本下实现最大的产出。通俗的说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这一经济学假设对新经济下的中国企业同样适用,企业必需适应这一生存规则,否则企业就不能更好的组织生产,失去他存在的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甚至面临破产。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未必认识不到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生存比以往更依赖于科学技术、科技人才,他们常常是求贤若渴,期待技术人才的加入。当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作为一种成本的投入(企业给实习生发放的生活、住房、交通、通信补贴,购买的保险及培训费用等),企业同样会权衡这一投入是否会能给其带来近期,甚或远期企业想要的利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任何投入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负担,企业就会回避校企合作,不愿接收高校实习生。

调查显示在实习过程中高校学生给大部分企业带来的是负利润。通过实习环节,毕业后不愿意继续服务于原实习企业,能给企业带来远期利润的就更少了。多数企业表明,在校企合作中,他们希望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与企业双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是实习结束,毕业后有一部分优秀的实习生加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企业并不在意近期利益,他们看中的是校企合作带来的长远效益,也愿意为学生的企业学习进行投入。但因多种原因的限制,通过实习环节能留在企业的学生很少,有些甚至没有。校企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

2 构建校企合作新动力的措施

2.1 企业关注实习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指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根据个人动态发展,结合工作机遇而调整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能力,并展开职业选择的过程。国家职业发展协会指出,职业发展是心理、社会、教育、物质、经济和机会因素的合集。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特定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的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新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尤其对于年青的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面临着多重趋避冲突,反而更容易迷失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对实习生的个人职业计划应重视和鼓励,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和发展,给实习生以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工作设计,帮助实习生向个人职业目标前进。在工作安排上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作为一种纯体力劳动者。实习期间尽可能安排学生在多个工段、部门轮流,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技能。虽然多岗位的轮流,会影响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企业要建立帮助、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机制:制定实习人员岗位和职务发展的阶梯计划,同时明确各岗位和职务水平发展要求与标准,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向上发展指明方向;制定每个岗位和职务的职业标准,具体包括工作内容、知识和技能要求、素质要求、工作标准等;企业建立与职业发展配套的政策体系,如工资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及晋升体系。

对职业生涯总体收益最大化的追求能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果。Casas-Arce指出,员工的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未来的报酬。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关注,促使员工寻找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与企业平台[2]。对实习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视,将有助于实习生的成长,企业的管理,并能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2.2 企业关注实习生的社会心理

激励理论研究发现,对代理人给予更多的自尊、公平、互惠、利他等社会心理关注,代理人会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意愿,并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Non发现当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福利的关注是出自真诚而不是一种手段时,他们对企业会表现出更高的忠诚度及更好的工作表现[3]。Jordi和Nossol研究发现,在不提供额外奖励,只是对员工的相对表现做出信息反馈情况下,就能长时间无成本的较大提高员工劳动生产效率[4]。高校学生第一次进入准职场,因环境的改变、工作的挑战性,难免会有一些情绪的波动,如抱怨、畏难或退缩情绪。因此,实习期间企业应关注其心理状态,加强与实习生的心理沟通,并对其工作表现做出即时的回馈,让实习生感到企业的关心,从而尽快的适应企业环境,全心、高效地投入实习工作中。

2.3 企业构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构建企业的基因。新经济发展中企业文化的构建比传统经济时期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机器的使用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人是机器的附庸,企业的管理主要在为机器找到合适的操作者,并形成了企业所需“工作文化”,那时的企业文化主要强调,重视“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朝九晚五”、“出大力,流大汗”。在新经济时期,人才比生产实物更为重要。机器设备成为具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附属物。人才成为企业竞争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力量成为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其对企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行动。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能团结、感召企业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也将受到影响。先进的企业文化下,员工会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企业文化应致力于员工才能的发挥;致力于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致力于创造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以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实习期间企业要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在先进企业文化的感召下,学生明白了工作的价值,体会到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目标追求。他们不仅服从组织安排该做什么,而且还乐意做、全心投入做。企业可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使管理变得轻松、更有效。正如卓越的企业家韦尔奇所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理”。

2.4 高校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

新经济的发展强调的就是创新。1911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他说的这个“创新”跟当前新经济时期的“创新”概念是存在一些差别的。熊彼特提出的“创新”主要是指将生产各要素组合在一起,把没有做成的事做成,从而制造出产品。当前的“创新”涉及更广的内容:将生产各要素更科学的组织起来,以最少的投入制造出更优的产品,并能最终被消费者消费。创新活动包括组织、生产、市场化转化等整个过程。由此可以见,以前的学科设置分类,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等,这种线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创新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当前的创新环境下,高校、企业,应考虑如何把组织、生产、市场这个链条有机的连接起来。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太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或纯工科化。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也没有平衡好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工程教育与企业、行业实际脱节,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当前涌现的智能、信息、脑认知、精准医疗、芯片、大数据等新产业算工科还是理科?显然,传统的理科、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满足这些产业的要求。新的产业需要复合性人才的支持。复合人才是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体,其是新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经营知识,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人文素养,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组织生产,并进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下,单一知识人才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复合性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一个仅仅依赖单一才能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新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复合性人才对新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平衡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2.5 高校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认识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经济随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我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国家通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激活主体等措施,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创办企业也跃跃欲试,有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充分投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实习期间谋划着实习结束后创办公司。显然这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理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正内涵。他们将“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创建新企业。“创业”应理解为广义的“创业”,如哈佛大学教授史蒂文森的定义: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机会的追寻,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认识,企业实习与创业并不矛盾。创业实质是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快速行动、并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实习环节与企业平台能大大提高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并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从而为日后的创办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在有些高校还不深入,尤其很多人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有的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创业”的需求(这里指狭义的创业)。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创业,高校在创业教育培训内容上不仅着眼于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测重于创业所需素养的实操训练。内容涉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可借鉴公司培训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将角色扮演、视频观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穿插在一起。

2.6 高校开展拟企业化管理模式教学

目前高校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因实验教学主要以小单元为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随意性大,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常常收获甚微。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动手能力,缩短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适应期,进入企业后尽快独立展开工作,高校可引入拟企业化管理教学模式。可将实验教学放大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以产品的构思、设计、工艺及产品营运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开展教学。运作模式可如下:①建设组织运营机构:模拟企业,以总经理负责制构建管理平台。学生分配到生产、质检、物流、财务、人力资源、销售、后勤管理部及行政办公室等部门,竞聘产生各部门经理,并负责该部门工作。各部门分三级管理制,设经理、主管与操作岗位。以指导教师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总结项目进展情况,并对下步生产任务提出要求。各部门经理即时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进程,确保任务的按时、按质完成。②建立管理文件:模拟企业,以学生执笔制订各部门的生产管理文件,可由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一步修订。通过管理文件的制定确保实践按计划进行,使学生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能力要求有深刻的理解,以增强实践中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时间观念等,并能提高文献资料的撰写能力、商业谈判能力。拟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践活动环节将学生置于拟企业化的生产环境之中,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因实践模块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因此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实践的主动性。拟企业化管理模式生产实践能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职场素养,为进入企业实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2.7 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中的积极性,巩固并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确保长期、良好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启动、正常运行既需要发挥双方管理层的积极性,也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双方要定期对本单位及双方的直接管理职能部门、学校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及学生实习表现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并对在合作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及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措施,对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高校和企业给予招生、立项、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或优惠。从而进一步激发高校、企业的校企合作热情。新闻媒体要对校企合作给予关注,及时宣传报道合作进展、合作成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引导更多的高校和企业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同培养新工科人才。

2.8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为推进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高效的运行,要建立组织管理框架。一是建立实习基地的管理协调机构。管理协调机构由高校、企业主要领导,高校、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学校带队教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理协调机构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实习相关资源、协调和处理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建立一支高效的实习带队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熟悉企业业务,并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带队教师不能有太多的学校课堂教学任务,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下企业,带领实习队伍开展实习工作。否则就成为一个带实习生到企业来的带队老师。因时间紧,路途远或经费有限,在实习期间,带队老师蜻蜓点水般的来看一两次,有的甚至不再去过企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自行归校。这种放任式的实习队伍,企业常反映不好管理,实习生工作质量很难让企业满意。就实习其间学生的主要管理方目前有两方说法:高校认为,学生进入企业后主要管理责任在企业。有企业认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不能简单的说企业负主要管理责任。企业认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内容布置、工作过程指导由企业来安排,就这一点,企业负主要管理责任,但是工作期间的考核与约束应主要由校方完成。实习期间因薪资(或生活补贴)水平的有限或学生并不认定毕业后会到该企业或该行业工作时,经常出现工作不投入、随意请假、迟到、甚至旷工现象。对学生而言,出现这些情况他们没有太多的违约成本或是代价,所以他们的表现或做出的决定有时很随意。带队教师走进企业,要对学生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考核,以引导、督促他们优质地完成实习任务。避免出现形式上的带队、形式上考核。通过实习环节得到了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并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习惯,从而为毕业后进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实习环节的全程监控、考核及带队教师的素养高低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9 建立校企合作约束机制

具有健康长效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出于人情,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双方必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规定高校、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法律框架的约束下,校企双方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度。此外,双方还要强化道德约束,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要针对上下班迟到、早退、旷工、不服从工作安排等行为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明确规定实习生进入企业就要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3 结束语

目前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但只

要双方共同努力,在相关部门、政府的协助及政策刺激下,通过企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社会心理发展,构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高校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认识,开展拟企业化管理模式教学;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保障、约束机制等措施来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动力,定能促进校企合作共赢,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新经济的发展培育优质的工程师。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人才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人才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