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视野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研究

2020-02-15席丹杰侯广贤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建古建筑营造

席丹杰 侯广贤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建筑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日渐式微,所剩不多的营造技艺传承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面临消失的危险[1]……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活化历史传统村落,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制度是迫在眉睫之事。

1 高职教育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我国建筑文化、人文思想和技术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传统官式古建筑的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具有传统营造工艺和古建筑修复技艺的技能型人才急缺,成为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实操创造性,以实施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为主要内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2]。因此在我国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政策的指导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传统建筑传承教育的核心一方面在于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民族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精湛的建筑营造技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的传承人。这与职业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契合。同时,职业类院校独有的产教融合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不仅为培养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打造了发展平台,而且也形成了职业院校推动传统建筑传承的独特优势。

2 高职院校对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状分析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85年的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国内首创的古建筑专业,填补了教育部专业目录的空白。至2019年我国高职类院校开设的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旧是屈指可数的。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古建筑工程修缮设计、古建筑施工管理和预算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能在古建工程企业从事相关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国家提倡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的政策下,在各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倡导下,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模式来讲,其仍旧存在若干问题。首先,地域性高职院校价值定位有误,传统建筑具有地域性、时间性和文化性,地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承担起传承与创新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任务,提升当地传统建筑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双师型”教师匮乏,其专业成立时间短,相关的资质认定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弊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营造技能的不平衡发展;最后,校企合作实施不足,对于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高职院校对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策略研究

3.1 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受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和营造技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作为教育行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明确自己在地方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根据所在地的传统建筑营建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避免千篇一律。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等方面将地域性传统建筑营建文化融入其中,加强理论文化育人与营建技艺育人,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打好基础。

3.2 加强“双师型”培养力度

传统建筑的营建除受一定时期内当地的营建材料、自然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其取决于当地工匠的营造模式,通过各匠师之间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来营造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高质量、文化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实践性强、操作能力高的技术人才。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其营造技艺方面大多掌握在当地工匠手中,但目前发现存在古建营造传承人年龄老化,面临营造技艺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缺乏资质认定制度,社会认同感低;传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传承人认定标准过高,没有形成群体团队和梯队等,这都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所以,高职类院校还应为地方工匠提供技艺传承平台,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同时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3.3 创造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定位是实践性强、操作性高的技术性人才,其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至关重要。学院应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古建实训室,建设一流的包含传承古建营造技术与工艺、国内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实训教学基地,同时设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瓦石、彩画、砖雕等”教学区域和操作实践区域,并通过大量的古建木模型作为实践教学的使用。

各院校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组织学生参观测绘著名传统建筑、皇家园林以及参加古建施工实践活动等,聘请古建筑专家讲“工匠精神”“中华传统文化”[3],开展企业人员职业规划等讲座,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古建专业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育工匠精神,成就大国工匠。

3.4 规范古建专业校企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聘请在传统建筑营造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进一步传播工匠精神,通过制定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配合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专家教师授课,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教授学生古建营造过程中使用传统工具与操作技法。在技能培养过程中,更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资源互用、优势互补等方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匹配度。

4 结论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我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印记,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把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相结合,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将助推高职院校做好价值引领,为学校内涵发展打开新局面。立足院校实际发展目标和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所构建的教育体系将彰显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是高职类院校办校特色的突破口。而且高职院校本就是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做大做强做优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产业,主动参与地域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培养传统建造工艺的传承人,促进传统建筑的市场化开发,将为地方推进传统建筑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人才保障,也将助推各职业院校成为地方文化宣传新窗口和文化教育传承新平台。

猜你喜欢

古建古建筑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三晋古建
古建军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