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花古镇历史文化与建筑继承保护
2020-02-15段炼孺
李 凡 段炼孺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1 棣花古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
1.1 宋金文化
南宋初期,陕西至河南的大片土地成为宋金两国反复争夺的战场,棣花便是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宋史·高宗本纪》载,秦桧曾“诏以商地予金”。宋金两国在棣花街竖碑石并修筑“二郎庙”作为分界线,形成了东宋西金的格局。然街道周边都是本地居民,往来交流不可或缺,便相约集会贸易,这里遂成为了一个市场,发展为一条包含宋金文化的商业街。
1.2 古驿站文化
在古驿站文化中,商於古道见证了棣花地区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的发展和变迁。在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商於古道是商旅马队往来贸易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宋朝以来,这里更加繁荣,南北之间通过古老的商道完成了更多的物质交流。设立多个驿站供商人来往休息整顿,棣花驿便位于棣花镇境内。在这条路上,建有20多个驿站,如今古道遗址依旧清晰可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形成了众多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遗产,驿站文化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3 平凹文化
贾平凹,影响力广泛的当代作家,陕西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人。其创作的小说多以本地民风民俗为题材,斩获奖项众多。棣花镇便是其小说中许多场景的原型,棣花镇内保留有平凹老宅并新建有贾平凹文学馆。
1.4 民俗文化
棣花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习武之风盛行。龙驹寨人,称春节期间晚上以灯火围绕表演于街头的文艺节目为“故事”,故事节目有龙灯、舞狮、跑马、高腿、旱船、推车、大头、鹬蚌相争、二鬼扯担等。社火源远流长,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庆祝形式之一,素以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主要内容,“高台芯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流传有坐台、鼓书、山歌、孝哥、秦腔、莲花落等多种曲艺形式。
1.5 棣花文化
棣花镇因盛产唐棣花得名,也因棣花驿而闻名,又说棣花的得名源于《诗经》中的“王姬之车”和“棠棣之华”两个典故。现建有以多种植物花卉观赏为主的“西部花都”。
2 棣花古镇建筑遗存与更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遭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无法保留下来,剩下一部分建筑得以保留并在各个时期都有维护修缮。棣花古镇古迹名胜众多,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如今已得到修缮保护,消失的历史建筑在古镇建设规划中得以新修重现。
2.1 遗存的历史建筑——修复与保护
二郎庙建于金大安三年(1211),金代历时时间短,现今依然存在的建筑可谓少之又少,二郎庙是陕西留存下来的唯一的金代建筑,是几百年历史发展的见证,几近倒塌,于1985年进行修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庙融合喇嘛寺以及汉人建筑艺术与技艺,面阔三间,明檐明柱,砖木结构,歇山转角式庙顶,五彩琉璃瓦覆面,正脊中部为二龙戏珠和昙花,下刻花八仙法器,仰脊上是秦琼、敬德和飞禽走兽的塑像,斗拱呈矛头型。庙基高1m,门前三级踏步。
关帝庙位于二郎庙东边,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依照二郎庙造型建造,正脊雕有二龙戏珠,翠绿色琉璃瓦覆顶,拱斗呈象鼻子型或马蹄型,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
《续修商县志稿》载“法性寺初为唐建”,原址在棣花街丹江南岸,后被水冲,便迁建于贾塬村。梁架上写有“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月重修,主持僧宝禄”题记,该寺原有佛殿、金刚殿各一座,遥相呼应。内供菩萨、火神、娘娘诸神的三间神房位于东侧;僧房三间位于西侧。钟楼和鼓楼相互对应,一对石雕狮子位于大门两侧。庭院古木参天,静穆幽雅。如今只剩下宽面阔三间的大殿,悬山式屋顶。五彩琉璃瓦覆顶,图案精巧,外型奇伟,美轮美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消失与重建的历史建筑——继承与更新
法性寺内原有一口铸于明代的铁钟,后被移至公路北侧高塬并修建一座钟楼,挂钟其内,现已被毁。
二郎庙古时修建有牌楼和乐楼。牌楼建于金代,在棣花东街,古代行人每到牌楼前“文官下桥,武将下马”。乐偻样式精巧绮丽,和旁边的过凤式菩萨庙以及魁星楼连为一体,以前权贵乡绅看戏都于两边侧楼设座接待。现今牌楼和乐楼都已被毁,往日奇景不复存在。
魁星楼位于二郎庙前,在原址上仿照原本建筑风格样式重修,楼分三层,通高18m。“魁星信仰”本是一种“星辰崇拜”。上古时期,天文星象学很发达,但它未能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人间社会伦理思维的印证。
棣花驿作为一个非常重要驿站,是春秋战国时期商邑和於邑之间贸易往来的水陆通道,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现已按照仿古样式进行新建。
2.3 民居保护与新建——特色与发展
因社会发展,棣花镇内村庄大部分民居都经过了推倒重建,有完全现代风格的建筑,也有秉承当地民居历史风貌,与旧有建筑保持一致的新建建筑,少部分是建于民国时期至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包括围合式的民居和面街的商铺。
3 总结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其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在古镇的发展和旅游开发中,要对历史建筑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深入继承和发展古镇特色历史文化,对古建、遗迹、民居等进行修缮和保护,全面分析其特点、特征和蕴含的文化内核。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当传统的居住模式和民居空间构成与现代的生活习惯需求冲突时,在民居的发展更新过程中,新建建筑应当秉承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和风貌,提取其传统元素,与传统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做到外在样式风貌传承其地域性文化价值,内部装饰和空间构成又具有现代内涵,既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促使古镇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