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元市昭化区苏山村为例
2020-02-15孙韬
孙韬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传统村落极大的保留了我国农耕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建筑格局与原村风貌,形制考究。村落区位变动较小,地方民风民俗各具特色,真实的描绘了我国不同地域农村的经济状况、文化底蕴、生产生活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对于探寻我国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意义深重。如今,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使得农村的发展搭上了高速列车,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乡村振兴,村落的保护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昭化区苏山村是我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广元市昭化区最南边偏远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丰富,绿树掩映,嘉陵江呈蜿蜒环绕之势,清幽静谧,怡然自得。整座村落历史文化久远,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依旧青山不改细水长流。村落里两套始建于清代的古院落贡生大院和冯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依山傍水,格局考究,雕刻工艺精湛,形象优美,栩栩如生,风貌壮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苏山寺,位于苏山村太平山的山脊之上,处地奇妙,清风雅静,香客往来云集,热闹非凡。流传百年的唢呐表演在乡间邻里更是备受青睐。但随着近些年城乡一体化的大力发展,撤销自然村,设立居民点,导致村落逐渐消逝;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因为优越的人居环境而在城市定居,这就导致了农村人口锐减及劳动力急剧丧失,昔日朝气蓬勃炊烟袅袅的农村生产生活的景象,如今土崩瓦解,村落“空心化”严重。苏山村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笔者以苏山村的实地考察调研结果为依据,对苏山村的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针对昭化区苏山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其将来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1 中国传统村落的概念及保护对象的界定
1.1 中国传统村落的概念
中国传统村落,即民间经常提及的古村落,村落在民国以前建成,年代较为久远。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全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较完整的保留了历史记忆、传统民俗、宗族传衍、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2012年,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首会议上正式给出中国传统村落这一提法,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数量也从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46个扩展到现今的6800多个之多,使得传统村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村民日常生产劳作、生活起居的场所,与定格在某一特定时代的古建筑不同,村落里的建筑伴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它的历史不是单一和停滞不前的,而是多面和动态发展的,它既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寄托着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感。
1.2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界定
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根本目的。传统村落在区位选择、场地确定、整体规划等层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生产生活、传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村落里现存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年代感,其保护等级达到文保单位的标准,村落的整体风貌、建筑规模与存量与周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在结构、材料以及装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承载着一定的传统工艺和表演艺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这两类遗产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属于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避免将传统村落笼统地纳入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而忽略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不可缺失性。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否者将是空有其表而缺乏内在的精神与灵魂。
2 苏山村保护与发展现状
2.1 地处偏僻,保护与发展受阻
昭化区苏山村地处偏远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亦不便利,当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感尚且贫乏,保护意识薄弱;加之传统建造技艺鲜有后人传承,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村落建筑得不到妥善的修缮与更新。长期以往,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呈现出一幅萧条破败的景象,村落建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发扬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更是难上加难。
2.2 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严重
近些年,随着现代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城市里社会资源配置也日益完善。优越的人居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生活方式,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农民心仪的选择。出现更多的农民舍弃村落里的故居,拖家带口,挤入城市务工,并选择在城市里安家定居。农村人口大量流失,昔日春耕秋种,炊烟袅袅,乡间邻里你来我往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已不常见。只有个别不舍离去的老人在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上过着不被世俗所打扰的从前慢的生活。农村人口的流失,一并带走了村落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人去村空,村落也因失去了灵魂逐渐衰亡,最终化为一抔黄土,消逝的无影无踪。
2.3 新农村建设,遗弃拆除损毁严重
很显然,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了关注与重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是一套接着一套。从村村通到户户通,解决了农村交通不便的一大难题,在城里赚了钱的农民挨家挨户返乡在村头建起了新房。虽然苏山村较完整的保留了原村风貌,但由于整体规划不到位,保护意识匮乏,盲目的拆旧建新,或者是异地新建,导致旧宅被荒废遗弃,拆除损毁严重。昔日里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不再重现,流传上百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不复重生。
3 苏山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3.1 健全保护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科学完善的长效保护机制,保护先行,在村落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定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感,让保护意识在每一个村民心中根深蒂固,实现稳步向前可持续发展。
3.2 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建设
农村,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是天然的大氧吧,这是在城里不管怎么羡慕都得不到的。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资源配置,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提升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加上国家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关怀与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为传统村落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3.3 因地制宜,农渔与文旅齐头并进
苏山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嘉陵江呈蜿蜒环绕之势,自然资源丰富。建立传统村落农耕文明旅游度假生活体验区,以传统的农渔业为依托,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交流,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实现以村养村,自给自足,农渔与文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4 结束语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是我国农耕文明流传下来的最大的遗产,对于研究农耕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山村较完好的保留了原村风貌,是农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同时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独具风韵。传统村落,因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其保护与发展理应深度发掘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盲目的发展农村旅游业。笔者借以苏山村为例,期望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找寻新的路径,探索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