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型养老模式下的互助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2020-02-15陈星星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空间

陈星星

(南昌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1 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及“和聚式养老”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直被作为我们所追寻的大同社会标准。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总数为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这就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率高达16.1%。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8亿,将要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20.2%[1]。我国养老人口数目庞大,人口老龄化现状不容乐观。在2018年3月5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2]。”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提出,可用于解决一些传统养老模式,例如:居家式养老,传统机构社区养老的弊端。

社区互助养老是需要有足够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并且是在民间组织下方能进行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人员参与度低等各种原因导致成效甚微。社区型的养老模式也很难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爱好、文化层次等都是决定养老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不同老年群体对服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为进一步达到降低养老成本,提升老龄人幸福满意度的现实需求,实现老龄人的真实需求等更高层面上的需求。“和聚式养老”作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被提了出来。意为:特定老龄人群,基于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经验、背景,结伴养老的一种方式,适宜于合居养老、乡村养老、基地养老模式的构建,将不同心理、生理需求的老龄人,内部分化为不同群体[3]。和聚式可以体现为居住或者是交流模式的聚集,“和而聚之”,充分体现人性化养老,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效率,是老龄人自主主观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 和聚式养老在居住模式方面的弊端

在新型的和聚式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并未得到改变,在和聚式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选择自己的朋友或能够和谐相处的同龄老人一起居住,依然是遵循家庭住房式的居家养老居住方式。尽管新型的养老模式能提升在心理层面上提升养老的满意度,但是居家式的居住模式会形成以住房为单位的大大小小的聚集群,这样就会出现年龄差距、看护不周、社交圈缩小、跟外界交流的机会减少等诸多问题。本文尝试从老年人的需求为切入点,在新型养老模式下对养老居住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探寻适宜在新型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行为习惯及心理特征的居住空间设计。以下列举若干老年人养老居住模式上的弊端:

(1)个人所占空间小,隐私度低:家庭化的居住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每人所占空间小,整日的集体生活,隐私程度得不到保障,一般而言当老年人的私密性空间受到影响时会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2)无交流互动场所,空间布局小:大多数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他们的健身和休闲娱乐活动所占比重很大,整日的集体生活可能会让交流范围缩小。

(3)和聚式养老虽然是基于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是常年生活在一起可能会有许多摩擦,出现信任、感情不和等问题。

(4)老年人最需要的是长期照顾、医疗等服务,老年人和聚式抱团养老的随机性高,会有就医不及时、照顾不周等问题。

3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心理需求分析

3.1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分析

(1)时间规律性: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多数老龄人有精神衰弱,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早睡早起也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习惯,通常来说老年人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生活行为。

(2)日常聚集性:老年人比较害怕寂寞,他们通常喜欢聚集式的活动和生活方式。

(3)活动周边性:老年人的活动流动性不大,对居住地的依赖程度高,不喜去很远的地方,喜欢在离家近的地方活动。

3.2 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

(1)医疗需求:医疗需求对年长者来说是最重要的需求。老年人的身体于年轻人脆弱得多,需要更多及时的护理和医疗援助,所以,在养老场所中医疗服务和健身等设施是极为重要的。老人在家中的不适症状需要有人及时发现并有能力使得老人得到医疗救助。

(2)安全感需求: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减退和反应能力的下降会使得老年人产生在安全问题和居住问题上的不安全的感觉。因此,他们多数不太愿意外出或者只在很近距离的室外范围活动。

(3)社交需求:老年人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不仅仅是与有相似爱好或者性格的人交流,他们更需要广泛的聊天人群和交往空间。

(4)归属感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归属感,老年人也不例外,多数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生活,并不能给予他们很好的陪伴,因此在养老场所中的归属感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养老场所中应该设置一些休闲活动交流场便于老年人在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

(5)隐私需求:私密的空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自己可以独处的空间并且不被打扰。

(6)自我实现需求:对老人来说,拥有信心和尊严感,是让他们身心愉悦起来的重要因素。而在退休以后最能最能使老人得到尊严感的,无非就是让他们可以自由独立的生活,仍然存在劳动价值,以及拥有社交圈子。

4 和聚式养老模式下的室内空间设计原则及方案

4.1 养老空间场地分析

在《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中规定老年人设施场地内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容积率不宜大于0.8,建筑以低层或多层为主。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用地规模应该具有远期发展余地,基地容积率宜控制在 0.5 以下[4]。

综上对于养老空间建筑标准的要求及分析,以及于现代养老模式的转型和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分析,对于和聚式养老空间的选址应选择在离城区稍远的地方。离城区稍远的地方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环境较城区相比更安静,绿地面积也稍大,建筑及施工经费相比于城区低。同时为遵循可持续利用及发展的原则,将工厂厂房以及废弃校舍等进行改造,首先,厂房和校舍都具有楼层较低,空间较大的特点,与养老建筑的空间要求相匹配。

4.2 养老公寓功能构成要求

尽管和聚式养老模式的特点在于养老人群由同学、同事、朋友、亲属等老年人自主选择的群体而组成。但是他们之间的年龄及自理能力的差距依然是存在的。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中提出养老设施建筑的服务对象及基本服务配建内容其中养老院所要求的服务对象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及介护老人,其基本服务配备内容为生活起居、餐饮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场地及附属设施[5]。根据规范要求,在对养空间的设计中可将养老空间划分为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两大部分。

4.3 互助型养老居住空间前期设计方案

为实现和聚式养老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同时又有自己的私密性空间要求。本设计方案意打破传统的室内设计格局,将部分室内空间室外共享化,如餐厅、厨房等私密性不高的空间。将部分室外交互娱乐场所移入室内,例如兵乓球桌、小型羽毛球场、医疗空间等,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增进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私密空间,如卧室、厕所、储物间等设置为半封闭空间,并设计为可移动式的小屋。让老年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邻居和想要居住的地点。使得老年人处于一个完备的家庭环境中,但是同时又有自己的私密生活空间。

在中国,厨房是最能体现人情以及和睦关系的地方,一日三餐都需要用到厨房,可知厨房的利用率之高。所以在新型养老空间中将厨房,餐饮等休闲空间放置在室外共享化,形成一个共享厨房的模式,在这里老年人可以一起做饭、吃饭、闲聊。不仅健康还能加强人际交往,消除孤独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情感互动。同时实现部分老年人的自身价值感,有效开发“银色资源”的利用。

将座椅、沙发、书桌、电视等家具室外化。将大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阅览区、写字作画区、运动区、手工区域等,让有相同爱好的老人聚集起来,增进爱好分享及沟通交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空间共享化的室内居住模式,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安全感及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而不被打扰,可移动式的“盒子房”内部空间划分为床、厕所、储物柜以及小休息区。盒子外部的结构体可以用来置物,也可以当作座椅来使用。

在此空间中,更加便于老年人之间的相互照料,即便有自理能力不够的老人也可以有人相互照顾,尽管发生意外时也能有人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就医。实现互助养老的良性循环,以及资源再利用的原则。

5 结语

基于新型养老模式的半开放式的互助居住养老空间设计,在保证同一范围内老年人有隐私和独立生活的同时,又能随时去到开放性的室内场所,这样既解决了沟通交友的问题,也使得整个空间更有“家”的氛围感。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空间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